小編導讀
在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上,孟河醫派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為代表的孟河醫家,學術造詣高深,臨床經驗豐富,影響醫壇三百年,迄今未衰。圍繞脾胃進行疾病辨治是孟河醫派的一大特色,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下,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對於蒼朮和白朮這一對治療脾胃常用藥物的深度解析——
白朮
止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運行上下,充周四體。五臟皆受氣於脾,若脾氣虛弱,則不能統攝而陷注於下,或滲溢於外,多見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白朮益氣健脾,收斂止血,頗有殊功。曾治大咯血氣脫一證,宗「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旨,旋以白朮100克,米湯疾火煎服一大碗,藥後兩小時血止神清,肢和脈起,竟未復發。亦以之治肺結核大咯血,居經不行,每晨晚各以米汁調服白朮粉一匙,一月後血止經行,體漸康復。血證當以胃藥收功,土厚火斂,信而有徵也。
通便:人皆知白朮止瀉,殊不知白朮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津潤則便暢。治老年人腸液枯燥之便秘,以白朮30克煎湯服之,大便遂即通暢。蓋脾為太陰之髒,藏精氣而不瀉,多脂多液,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重在生化。故凡脾土本虛,胃強脾弱,耗傷脾陰,或老年髒躁,產後體虛,皆使脾氣不得輸布,失其轉輸之能而使脾陰虧損,症見消渴便秘,治當補益脾陰,然滋陰之劑僅補其陰液,不能助其生化,唯有白朮一味,資其化源,治療上證,極為合拍。
消浮腫:浮腫之因甚多,故治法迥異。宗先賢張景岳「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之意,認為白朮一味,既能健脾制水,又能燥濕利水,嘗用白朮與赤小豆同煎服,臨證治療脾虛浮腫甚效。昔在自然災害時期,浮腫病比比皆是,投之多驗。
止瀉:用於小兒單純性泄瀉。小兒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然脾運不健,又常為飲食所傷而為泄瀉,故有「脾常不足」之說。張元素稱白朮乃「去脾胃中濕」之品,濕盛則濡瀉,濕去則瀉止。臨證多用生白朮、生扁豆同煮元米粥,日服二次,頗效。
預防哮喘:哮喘日久,必有伏飲,飲為陰邪,遇寒則發,治「當以溫藥和之」。張元素稱「白朮溫中」,故嘗於夏令以白朮煎服,冬病夏治,培土以生金,日服二次,常服可預防哮喘病發作。
治療耳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西醫謂之梅尼埃病,症見眩暈耳鳴,如坐舟車,噁心嘔吐。《症因脈治·眩暈總論》云:「中州積聚,清明之氣窒塞不伸,而為噁心眩暈之症矣。」究其病機責之水飲痰濁上泛清竅,故常用白朮與茯苓各15克,煎服其汁,利水化飲,其效甚佳。
保健:《神農本草經》謂白朮「久服輕身」;寇宗奭(音同「市」)稱,「嵇康曰……餌術,黃精,令人久壽」。顏德馨教授則從「脾統四髒」之理論出發,用於久病之人,囑其常服之,促進康復,收效頗捷。
白朮飲片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蒼朮
運脾醒脾: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皆依賴於脾胃之轉輸水谷精微,脾健則四髒皆健,脾衰則四髒亦衰。蒼朮燥濕而不傷陰,濕去脾自健,脾運濕自化。治療慢性病,以「脾統四髒」為宗旨,以蒼朮為君,振奮生化之權,起廢振頹,如合升麻治療內臟下垂、低鉀血症、肺氣腫、冠心病、肺心病之消化不良者應手而效,治脾胃病獨擅勝場。
制約糾偏:先賢謂:「補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運脾。」蓋脾運一健,則氣血生化有源,故先人補血,常用熟地拌砂仁。顏德馨教授宗其義,常於滋膩的大補氣血方藥中加蒼朮一味,既能監製補益藥物之滋膩,又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輔以本品,服藥後則無中滿之弊。
化陰解凝:痰瘀俱為黏膩之邪,欲化痰瘀,須賴陽氣之運化。蒼朮運脾,化濕、祛痰、逐飲皆其所長。化瘀固須行氣,據痰瘀同及脾統四髒的觀點,在瘀濁久凝時亦常加蒼朮以速其效,事半功倍。又如用蒼朮入澤瀉湯治耳源性眩暈,與苓桂術甘湯防治哮喘,單味煎服治懸飲、消渴、夜盲等皆驗。
治肝取脾:顏德馨教授據「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義,認為治療肝病,保肝不如健脾,臨證應用,治脾以防治肝病,頗有所獲。當年滬上「A肝」流行,顏德馨教授對出院病人皆以「蒼朮片」預後,療效滿意。
靈活配伍:寒濕重者常與附、桂同用;濕熱交重與甘露消毒丹、黃連並投;傷及胃陰可與石斛、元參、麥冬配伍;濕熱流注經絡則與石膏、桂枝齊施;肝陽夾濕、目糊便燥常與黑芝麻入煎;氣虛者益以黃芪、升麻等,習為常度。
蒼朮飲片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蒼朮配白朮
【伍用體會】脾胃居中焦,日以攝食納谷,運化精微為職,若脾運失司,則濕濁羈留,為痰為飲,致病無窮。蒼朮苦溫辛烈,燥濕力勝,散多於補,以運脾為長;白朮甘溫味苦,補脾燥濕,補多於散,以補脾為長。二藥相配,一散一補,補運兼施,中焦納運如常,水濕痰飲自然無所留滯,氣血生化自然源泉不竭。孟河醫家顏亦魯先生臨證倡導「脾統四髒」之說,注重凡病從濕從痰辨證,從脾胃論治,無論是脾胃本身受病,抑或是他髒病變,多立足脾胃,善用蒼白二術健脾運脾,得心應手,已入化境。顏德馨教授承其學驗,運用蒼白朮多有發揮,如仿土壅木侮例,取五苓散加蒼朮治肝病,實乃健脾治肝之典範。
【常用量】蒼朮6~15克,白朮9~15克。
孟河醫家熔各派學術於一爐,攬中醫學之大成,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醇正和緩」為宗,以「輕清簡約」立法。突破了長期以來寒溫分立的格局,建立了寒溫統一的辨證體系,開創了中醫學史上良好的學術風氣。
文中提到,孟河醫家顏亦魯先生臨證倡導「脾統四髒」之說,注重凡病從濕從痰辨證,多立足脾胃。那麼,孟河醫派歷代醫家對於脾胃證治具體如何,有哪些理論和經驗,又有哪些精彩的醫案醫話呢?這本《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將帶您一書掌握——
本書對孟河醫派脾胃證治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包括孟河醫派的形成、代表人物,歷代孟河醫派代表醫家的學術特點,對脾胃病的認識和脾胃病證治特色,以及精選各名家的醫案醫話。(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吾吳醫學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醫之眾,又冠於吳中。」
——丁甘仁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顏新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