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觀音橋公社社員劉定全在嘉陵江北岸水府宮聚賢岩河灘上勞動時,發現石頭中有一金光閃閃的東西,出於好奇,劉定全將其撿了起來並帶回了家。回家後,劉定全對妻子說:「這是一枚金印,在河邊撿到的。」剛開始妻子還不相信,認為劉定全在開玩笑,為了驗證到底是不是黃金,她在上面狠狠地咬了一口,還留下了一個牙印。結果不出劉定全所料,這是一枚黃金印章。
慢慢的,劉定全撿到金印的消息不脛而走。當地的文物專家知道後決定上門印證傳說是否真實。當專家看到金印上的「偏將軍印章」5字後,便認定了這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文物。早在1954年,陝西寧強縣出土了一件「朔寧王太后」金印,這枚「偏將軍印章」金印在鈕式、印體上與此金印如出一轍。
偏將軍印系龜紐方形金印,沿襲了兩漢官印製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通高2厘米,紐高1.2厘米,邊長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採用當時常見的「二二一」三行排列方式,文字體勢自然延伸,所占位置具有黃金分割率特徵,適合篆書的伸展,顯得極為美觀。
據文獻記載,「偏將軍」其名源於先秦,盛於兩漢。「偏」有作將佐稱謂,如「司馬令尹之偏」(《左傳·襄公三十年》)。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稀罕之物,至為珍貴。
關於此印的斷代眾說不一,如「三國」、「東漢」、「漢」、「新莽」說等。根據印章的材質、鈕式、大小,印文風格、出土地等文獻資料的綜合考察,專家將其斷為新莽建國初年至東漢初中元末年的50年間,應較為穩妥。
此枚「偏將軍印章」的材質決定了鑿刻謹嚴精巧,著名學者王獻唐先生在《五燈精舍印話》中,對新莽時期官印有極高的評價:「新莽篡漢,百度維新,凡有製作,無不精美。印為國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傳新莽官印,鈕制鍊冶,俱皆華妙。印文書刻之工,遠邁秦漢,更無論魏晉。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極規矣。」
總之,此枚金質「偏將軍印章」從其藝術角度來講,以其特殊的材質;高超的製作水平;舒展、沉穩、典雅而又精整的印文;一絲不苟、精妙絕倫的章法安排;使我們感受到了這一時期印章藝術所取得的輝煌的成就,以及其非凡的藝術魅力。
專家知道這件金印文物的來源後,對劉定全解釋說:「我國法律規定地下文物都是國有的,私人不允許擁有」。劉定權意識到如果私自收藏文物是要擔負法律責任的,因此打算將文物主動上交。後來,此印章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為該館「十大鎮館文物之一」。劉定全因為主動上交,獲得了350元以及一張獎狀的獎勵。
2008年,劉定全被邀請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時,對著這件文物沉默了很久,突然說到:「要是知道這是文物,肯定不會讓妻子咬,搞得留下了牙印」。他表示上交文物一點都不後悔,該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是國家的就是國家的。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