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靠著「傻勁」和「狠勁」,玩出了門道,玩成了大家!

2019-08-09   繡痴堂

他耽於物、溺於玩

架鷹捉獾斗蛐蛐

竹刻漆器老家具

經手活物、玩物不計其數

過眼古董、寶物數不勝數

一生痴迷、樂此不疲

老來唯不忘相思

最牽腸掛肚的

卻是一隻菜籃子——

他曾與夫人同攜此物

風雨共濟、相濡此生

去世前的唯一願望

是把它放在二人墓穴間

他,就是王世襄

一輩子活過別人幾輩子

抗戰時將追回的兩千餘件文物藏入故宮

拜於梁思成營造學社門下研究古代建築

還做得出一手被汪曾祺稱讚的絕味好菜

歷經坎坷

卻對生活充滿熱忱

靠著「傻勁」和「狠勁」

在逆境中筆耕不輟

從玩物到研物

從大俗到大雅

玩出了門道,玩成了大家

認真活到老

認真頑到老

「文心盡顯

王世襄先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1985年《明式家具珍賞》與《明式家具研究》的相繼問世。自此中國有了明式家具的相關研究,讓世人看到了明式家具的獨特魅力。

他不但創建了明式家具研究體系,從人文、歷史、藝術、工藝、結構等角度完成了對明式家具的基礎研究,還在鑑賞角度提出了家具的「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濃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

與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一般,寥寥幾字,精準概括,將家具上的藝術風格與美學意境都娓娓道來。使得家具在作為日用器之外,也走入了藝術與審美的高度。

鑿枘工巧——中國古家具展

此般文心,正如明代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形容的那樣:余嘗凈一室,置一幾,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

明式家具被稱為「文人家具」,正因它反映了當時文人所崇尚的生活趣味和審美情趣,疏落有致的擺放中,器與人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理想中的生活態度和方式,自有一股士氣與風骨充溢其間。

上海博物館中有許多王世襄家具舊藏

「京城頑主

比起「玩家」,老北京話「頑主」仿佛更恰當, 說的是把玩兒當正經事,且玩出了花兒,玩的兢兢業業。

此名,王世襄當之無愧。晚年的他曾自嘲:「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而養鴿飛放,更是不受節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自小優渥的家境,讓王世襄有了「玩」的底子。其父王繼增任職於外交部條約司,兼愛古玩,其母金章工於繪事,善畫魚藻,家中祖輩人才頻出,堪稱高門大戶。

左:王世襄幼年時 右:王世襄與父母

成長於書香門第的他,在衣食無憂中漸漸顯露出了好玩與鑽研的性格,真真兒一派「燕市少年」的模樣。

每天舉著大竹竿攆著鴿子跑,最後竟訓成了指哪便飛哪的技術。趴在陰濕地里捉蛐蛐,揣在懷裡帶進教室,因此被先生請了出去。為了學武功,還拜了清代遺老來學摔跤。兔、獾、鷹、犬,輪番捉訓,熬起鷹來,幾天不敢合眼,終等熬成了那天,架著就往學校去。

一手架鷹一肩掛野兔的王世襄

他還常常上灶,各幫菜、煎炒熘炸樣樣都行,並將自己主編的《中國名菜譜·北京卷》贈予大美食家汪曾祺,兩位學者老饕惺惺相惜。

王世襄與他的拿手菜「燜蔥」

啟功說王世襄是「最不喪志的玩物大家」,的確,他將「喪志」,玩成了「明志」。

愛玩鴿,便請養鴿專家到家同吃住學習經驗,還觀摩故宮所藏鴿譜,編纂成《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

養蟋蟀,他從全國各地找來三十多種蟋蟀譜,採用整理編校古籍的方法編成了《蟋蟀譜集成》。

親自種葫蘆,觀察等待,寫就了《讀匏器》,將這項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再次帶回人們眼前。

在世人眼中,王世襄的愛好多是些民俗之物,可他不去追求所謂的雅俗之分,而是能在小中見大,實是興之所至,無一物不能玩,無一物不好玩。

「荃筌長安

他喚她荃荃,她便喚他的乳名長安。

王世襄與夫人袁荃猷是燕京大學的校友,王世襄離校去重慶時,臨行送了袁荃猷一盆太平花。

往後袁荃猷送去重慶的信中,便這樣寫著,「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澆水,活得很好,但願生活也能像這太平花」,於是太太平平,情意暗托。

袁荃猷是大家閨秀,琴棋書畫都很精通。她撫琴時,王世襄便相伴一側,更笑稱自己是「琴奴」。王世襄要撰寫家具書籍,她便親手繪製書內家具結構插圖。

夫婦倆珍藏的「大聖遺音」唐代古琴

在獲餐魚之樂時,想到同樣酷愛食魚,此時卻遠在外地的袁荃猷,王世襄寫下「和鹽煮就鮮如許,只惜無由寄與嘗」的感嘆寄予老伴。

王世襄將家中堆滿了買回的物件,連下腳都難,妻子的抱怨卻其實是驕傲和欣賞,而絕不是夫唱婦隨的忍讓。荃猷說:「長安別說吵架,臉都未曾紅過,我真不能理解」,王世襄則回:「荃荃也從未紅過臉」。

在幾十年的風雨中,不論沉浮,妻子袁荃猷始終伴在他身旁,給予最大的鼓勵與支持。二零零三年,這位摯愛知己先一步離開了世間,王世襄在悼詩中寫著與妻「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的情景。他去世前唯一的願望,就是把那隻菜筐,放在他和妻子的兩個墓穴之間

為的是,生死永相匹。

「赤子之心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王世襄在抗戰時期為國家追回被敵偽劫走的兩千餘件文物,其中就有數件堪稱國寶級文物。後輾轉拜於梁思成營造學社門下研究古建,為將來撰寫漆器與家具相關書籍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世事難料,其後他因追迴文物一事,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在監獄中身心受盡了折磨,一年後因找不到證據而被保釋出獄,卻失去了視為第二生命的文物工作,離開了曾以終身相許的故宮博物院。緊接著在「破四舊」中丟毀了多年積攢的家什玩物,為保家中文物,王世襄主動提出了「抄家」申請,被抄走的書畫、家具、古玩等不計其數。

這一次經歷,錐心刺骨。王世襄曾說他的藏品:「在收藏家心目中,不過敝帚耳,而我珍之」。

五足內卷香幾

即使在這樣的坎坷中,他依舊筆耕不輟,撰寫了多部研究著作,他說:「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樂。倘得來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樂而言?」

過去人寫詩,常以樂景襯哀情,哀是真哀,樂是假樂,可王世襄的樂觀豁達更像是蘇軾,即使苦中之樂,也樂得真實,樂得自在。

飽嘗辛酸後,還是那份海闊天空的淡然,還是那顆熠熠生輝的赤子之心。

王世襄的《髹飾錄解說》

是對我國現存唯一的漆工古籍《髹飾錄》的注釋講解

是生活態度造就了這樣的大家,從先生的身上看得到:愛玩、會玩,也能是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