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畢業的時候,看到這篇就好了,不至於現在這麼後悔

2019-06-15   高廣銀

很多人畢業第一份工作往往會找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這個無可厚非,畢竟自己在專業學習上已經付出這麼多。但是你要相信人的改變往往是由外及內的,通過外界的刺激,讓自身發生了改變。

我們需要一個機會

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因為大鬧天宮,被煉丹爐煅燒之後才擁有了火眼金睛,也是因為接受懲罰,才陪唐僧西天取經,經過九九八十一歷練,方才修煉成佛。電影《阿凡達》里,一個平庸的士兵,如果不是經歷潘多拉星球的歷練,如何才能成為英雄。朱元璋因為吃不飽肚子,參加了白蓮教起義,司馬遷因為宮刑的巨大羞辱,才寫成了《史記》。一個人想要歷練成英雄,需要外界的強刺激下才能修成,就像修真小說描述的一樣,只有經過「天劫」才能渡化成仙。

畢業以後我們所面對的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也只有在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才有機會讓他人常年的積累毫無價值。比如學的醫學,你肯定比不過有十幾年經驗的主任與院長,因為這個行業是確定性的,未來無論多少年都會有這個行業,而且努力的方向也是確定性的,只有依靠常年的日積月累,你才可能獲得一項項成就。

再看看不確定性的新媒體行業,這個在學校里壓根就沒有,因為剛剛興起的行業,你和周圍學了十幾年新聞專業的從業人員相比,幾乎同時起跑。他們那麼多年時間積累,不能說沒有作用,只能說沒有任何保障的壁壘。未來興起的行業來源於你對周圍商業環境的敏銳觀察,只有走出院校里學習專業知識時候的舒適區,才能夠有新的發現。

我們需要擁有跨界的思維,除了你本行之外,尋找新行業的背景,新技術的應用,或者新的趨勢等等。看看非本專業他們都做什麼,可以參加跨界活動,讓這些外界陌生的事物衝擊你的大腦,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此時你還需要把零零散散的點狀東西,連成線狀,最後融合成一個面,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與補充,之後你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新機遇。

跳出人際關係陷阱

很多人剛畢業,生活圈子非常窄,要麼是剛認識的同事,要麼是以前的同學,都是以前熟悉的社交關係。人們對與陌生的社交關係是非常排斥的,覺得刻意經營一些人際關係特別虛偽,這會導致你的關係網絡嚴重失調。

這種人際關係失調會導致哪些問題呢?首先會導致自戀,和那些與自己高度相似的人,吹噓自己行業無限前景,因為大家都沒有看過「山和大海」,你說的沒有人反對。其次就是懶惰,陌生社交最大的難題就是克服恐懼,我們害怕被別人拒絕,所以躲在熟悉的社交圈子裡,熟人的社交導致你毫不費力。

人們在熟悉的圈子裡,會不斷強化固有的認知。這些人與你的社交圈子高度重合,資源利用上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當一個人認可你的觀點,兩個人認可你的觀點,甚至三個人認可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會對自己的認知有強烈的自信。這是我們的天性使然,在電影《殺生》中,牛結實被無數人證實自己有病的時候,他真的就病了,哪怕這是一個謊言。人們在不斷在固有認知中循環的時候,就會強化這個認知的堅殼,後面的人再想打破非常困難。

要想跳出這個人際關係陷阱,我們必須重構你的關係網絡,去認識一些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陌生人,讓你建立網絡的點,儘量廣。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自身思維的維度。那麼如何拓寬你人際關係的點呢?

第一、以老帶新六度分隔理論提出,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理論上只要找到六個人就可以找到他。比如在深山一個老農想找特朗普,那麼第一步他要找一個懂得用Twitter的年輕人,然後年輕人在Twitter上給特朗普不斷留言,你看只要二度分隔,就可以建立聯繫。

第二、多參加一些陌生的社交活動,比如沙龍、讀書會、甚至馬拉松等等,都是加入不同圈層的好方式。因為在每個興趣圈子裡,都可以點帶面,認識很多人。

第三、利用網絡社交工具,比如我們的微博、微信,它可以跨越不同年齡、性別、甚至區域的社交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你不需要天天見面,就可以建立穩固的社交關係。

如何重新塑造自我

跳出能力陷阱之後,如何重塑自我呢?建議首先要做一個優秀的模仿者,當你跨入一個陌生領域的時候,看到他們有可能做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但是那些行為叫「行業慣例」,這些背後的行業習慣,當你沒有搞明白之前,建議先做一個模仿者。比如小米早年提出,去KPI,去管理層級,實現扁平化管理。但是近些年,依舊拾起了KPI,管理層級。當你公司人員數量少的時候,去KPI,扁平化都沒有問題,但是達到一定數量之後,那些老的辦法你迴避不了。所以在探索新領域之前,不要著急去顛覆,而是做一個好學生。

其次,不厭其煩重塑自己的標籤,比如你以前學習的是財務專業,但是你現在做新媒體行業,那麼就需要你不斷重複自己在新媒體行業的標籤,比如粉絲多少的大V,某個自媒體領域專家等等,還是那句話,故事只要重複的講,他人就會相信,不僅僅是他人,自己也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