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北側、北大街南端,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築。大慈閣是一組寺廟建築群體,因其主體建築稱大慈閣而得名。
據載,大慈閣建於金朝(公元1227年),為元代蔡國公張柔所建。清乾隆年間(1736-1795)被焚後重建。
臨街的山門
真覺禪寺
大慈閣是一組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體,坐北向南。大慈閣重檐三層,歇山布瓦頂,底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登上三層閣樓,可以鳥瞰保定全市景致。
大慈閣占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和關帝廟。
大慈閣文物標識牌
大慈閣天王殿
寺內三座門
天王殿門前置石獅一對,門楣上嵌"真覺禪寺"橫額。天王殿內梁架上遺存有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繪製的龍棉枋心墨線小點金彩畫痕跡。穿過天王殿,東西有鐘鼓二樓對稱而立,迎面是主體建築---大慈閣。
鐘鼓二樓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兩層。
天王殿、鼓樓、大慈閣
大慈閣,兩側為鐘鼓樓
大慈閣大慈閣通高31米,閣前是22級台階,移目閣內,觀音菩薩矗立於蓮瓣須彌座上,神態安然。觀音像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種法器。閣內兩側有壁畫十八羅漢及經變故事,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見,神態各異,是閣內藝術珍品。二、三層皆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閣內藻井、檁枋均繪旋子彩繪,四周作圍廊,依欄鳥瞰,市井民宅歷歷在目。登上三層,憑窗極目,西部群山隱隱諸峰,盡收眼底。
高大雄偉的大慈閣
大慈閣
前人贊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讚美大慈閣的詩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名句。
從大慈閣上向下看鐘、鼓樓、天王殿
大慈閣背後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關帝廟,原名"漢壽亭侯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為歇山式建築,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稱倒座關帝廟,在全國罕見。
大慈閣內尚存石碑四通,分別記載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五年(公元1648年)、道光廿六年(公元1846年),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修繕大慈閣的經過,是研究大慈閣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