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豬」文化 | 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

2019-11-18     潮汕說

潮汕「豬」文化

笑話:「唐三藏:八戒,你跑兩步給為師看看。

豬八戒:師父,你為啥突然想看徒兒跑步?

唐三藏:哎!慚愧!為師自幼在寺中長大,既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

忍俊不禁之餘,不禁想起「豬」一詞在潮汕地區運用甚為廣泛,其實唐三藏不知道,豬八戒也不知道,「豬」足以作為潮汕文化的代表。

豬作為餐桌上一道重要的菜肴,它代表了潮汕的飲食文化。

潮汕菜式做工精細,配料巧妙,味尚清鮮,尤其以烹調海鮮見長。然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烹調海鮮自是理所當然之事,而潮汕人卻能把全國各地處處可見的豬肉也做得別有一番風味,那才是厲害之處。比如,「豬腸脹糯米」,那是把糯米、香菇、蝦米、花生仁等裝到豬腸里,由於豬腸的肥油滋潤了糯米,糯米的噴香又輔佐了豬腸,因而一點都不覺肥膩,甚是美味。再比如,澄海區東里鎮的鹵豬腳,更是好吃。尤其是在鄉間的一些大排檔,蹲在鋪前的「椅條」(長椅)上,叫上份「半碗疊」,別具鄉間風情。還有,同樣是澄海地區的「豬頭粽」和「豬肉脯」,那是潮汕著名土特產之一,美味可口。

關於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潮汕人吃豬肉時,都把豬頭扔掉,只吃豬身。豬頭的冤魂不服氣,就告到閻羅王處,閻王也認為有理,就一狀把潮汕人告到玉皇大帝那兒。玉帝要求鄉里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用豬頭肉做一道天下美味。潮汕人急了,他們夜以繼日,想啊,做啊……

終於,在最後一天,一個潮汕人用豬頭剁成碎、曬乾,加上絕密的香料,再經過七七四十九道工序,終製成了豬頭粽。由此可見潮汕人的智慧,正是因為他們的用心,才能將普通的東西做得具有特色,這不得不讓人佩服。

豬肉,不只成為潮汕人餐桌上的常客,而且還常被放於神桌上,用來供奉神佛或祖先。

可以說,逢年過節祭祀時,它是不可或缺的,少則一大塊染了「紅泥水」的豬肉,多則一個豬頭。最突出的,可算是每年的「賽大豬」,那是一種民間慶豐年的儀式,有著促進生產、繁榮經濟的積極意義,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壯觀實為罕見,遂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大盛事。比如澄海區,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八,500多頭開膛去腹的大肥豬各趴在一個個約有1米多高特製的木架上,向一個方向朝著,它們一式高昂著頭部,嘴裡塞著大桔,張口,作奔躍狀,雄赳赳,氣昂昂。而各家為了能辨認自己的供品,都會在木架上貼有一條紅標籤,寫著「陳XX喜敬」或「鄭XX喜敬」字樣,整個場面呈現一派喜氣。

此外,在某些地方「賽大豬」還有「出丁頭、擺大豬」的意思,即有成人節之意。

所賽之豬必須由今年的丁頭,就是成年的小伙子自己親自飼養。飼養完了就比誰家飼養得大,還有比誰把豬打扮得漂亮,最後賽完以後,還要像搶一樣把這個豬很快地搬走,比誰抬得快。這其實也是包含了農業社會的一種傳統意識,大家比農產品,比生活質量的提高,比誰家人丁興旺、身體好。生長於海邊的潮汕人,面對風雨有著難以戰勝的無奈,於是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祈求在神靈的保佑下得以風調雨順,獲得新一年的豐收。

由此可見,「豬」的身上不只反映了潮汕人的小農經濟意識,而且體現了潮汕人的信仰。

在潮汕地區,有一種特殊的職業,叫做「豬中」。

這是潮汕人對介紹買賣豬苗、豬仔以至大豬的中間人的叫法。這個行當從前就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熱門的職業。做豬中的人個個都是伶牙俐齒、嘴甜舌滑,自稱能為豬「相五形」,什麼豬「討食」(食慾強),什麼豬挑食,哪只豬「大種」,哪只豬「小種」,他們一看便知。豬中一方面向買主誇說這頭豬仔如何的好,該付多少錢就可以購買。接著又對賣主說,這頭豬仔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能賣到多少錢就非常不錯了。經過豬中的說合,買賣雙方如果都能夠接受豬中所擬的價格,便錢貨兩訖,這筆交易就成功了。有時,豬中為了糊弄買賣一方或雙方,裝神弄鬼,什麼伎倆都敢使出來。

因而潮汕鄉間流傳著與豬中有關的一句口頭語:「豬中相打,神鬼難猜。」由此事例,便可見潮汕人做生意之精明,確不負「東方猶太人」之稱。

此外,現在社會上頗盛「賣豬仔」一詞,意為坐車坐到一半被人管下車或給你轉其它車。

其實,「賣豬仔」一詞可說是來自於潮汕地區。

1852年以前,由於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擴大,急需大批勞工,他們便把潮汕和閩南沿海看成勞力資源。清人林大川在《韓江記•搭歌》記到:「咸豐戊午(1858)年正二月間有洋船數十,買良民過洋者名過咕哩(英語苦力)初則平買(自願),繼則引誘,再則擄掠。海濱一帶更甚內地,沿海居民無論挑夫乞丐以及討海搭(在海灘撿撈小海貝)者亦被擄去。」

由於「一入番舶如載豚豕」,故稱擄掠華工為「賣豬仔」

可見,在豬的身上,還烙印著潮汕人的血淚史。大批的潮汕人漂洋過海到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背井離鄉地辛勤勞作。慢慢地,勤奮的潮汕人終於憑著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而他們身上的濃濃鄉情,使他們從不忘回饋家鄉。

因而,潮汕可說是最大的華僑之鄉,有著發達的海洋文化。

「豬」常常是好吃懶做的代名詞,然而,當豬「跑」起來,也是一種奇景,也成為一種文化。

綜上所述,便可見「豬」身上所體現的潮汕文化。

潮汕人吃食講究,各樣菜式做工精細;潮汕人敬畏神靈,宗教文化發達;潮汕人精於打算,善於經營進取;潮汕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勤奮刻苦;潮汕人鄉情濃重,無論是成是敗,鄉音猶在。

潮汕人,有著顯著的特徵,使他們不止為全國人民所熟悉,甚至世界人民也知道中國有一種人叫潮汕人,有一個地方叫潮汕地區。

當然,潮汕人身上有著難以抹滅的不良習氣,使他們也背負了不少罵名,但是,作為一個潮汕人,在我難以改變現狀之時,我更願意看到的是潮汕那悠久地有著濃濃的鄉情的文化,並為之傳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sP1e24BMH2_cNUgWl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