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作為班主任,每天都要和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起,言語和行為的交流必不可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恰當運用語言技巧和行為藝術,將有利於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我們在管理班級和與學生相處時,一定要注意班主任的語言技巧與行為藝術。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語言技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我套用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的語言顯得尤其重要。班主任與學生的談話可以成為萌發學生思維的春風,也可以成為凋零思維的秋霜。我們在班主任工作中應注意語言技巧的運用:
1、語言要具備人情味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語言比單純的理論性話語,更能收到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因此,情感應是班主任語言傳遞信息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在學校最害怕的就是班主任,他們在班主任面前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和壓迫感,因此班主任的語言中必須散發親切、友善、尊重、信任、寬容的氣息,讓學生覺得班主任不僅可敬、而且可親。班主任要說服學生、感化學生,必須講究語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語詞的情感色彩,要讓學生在師愛的沐浴下輕鬆快樂地學習、生活。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老師嚴厲批評時,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更要讓他們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是為你著想才如此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緒,使得「良藥」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理解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班主任的思想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班主任的角色要從「說教者」變成了充滿親情的「關心者」。學生們的逆反心理就會煙消雲散了,正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
2、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啟迪發揮教育功能。
班主任一味板著臉說教是行不通的,反而會拉大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果班主任充滿情感性的話語再加上豐富的哲理性,一定會讓學生感到「如沐春風」而回味無窮。讓孩子們領悟到了班主任對他們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因此,班主任要結合學生實際,善於捕捉容易使學生思考醒悟的機會,動真情,說真話,語意要明確,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啟迪的餘地,使語言技巧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教育中來,讓啟迪發揮教育功能。
二.班主任工作中的行為藝術
如果說教師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無形的楷模,那麼教師的行動就是無聲的語言、有形的榜樣。因此,我們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樣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藝術:
1、以退為進
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工作手法要細膩、豐富,要講求行為藝術。例如在中午時間學生忘記了老師布置的社團任務而去踢足球,我「先發制人」,主動提出來支持學生適當的體育鍛鍊,要求和他們商訂個協議,來約定每個星期可以踢球的具體時間與次數。這一招「以退為進」果然奏效,大獲成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生們果然按照我們的協議執行。這份小小的協議幫助學生學會了平衡體育鍛鍊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學生們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2、剛柔相濟,恩威並施
剛柔相濟,恩威並施。「剛」是嚴格要求,「柔」是愛心關懷,「恩」讓學生感動,「威」讓學生敬服。嚴格的要求不是「嚴肅的表情」、「嚴厲的態度」。班主任工作,要用「愛心」加「嚴格」,班主任既有適時嚴格地「專政」,及時地制止班內的不良勢頭;又要有理解的「愛心」,當學生們有良好表現時及時給予獎勵。由此看來,管理班級,打不出威信,罵不出威信,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先要用情感在學生心裡樹立一個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的形象,一個有知識涵養、寬容大度的形象,一個嚴肅認真,不失幽默的形象,一個善解人意,卻又絕不姑息不良錯誤的形象,讓學生覺得你可敬、可親、可信、可愛,只有 「愛」才可以出威信。
總之,班主任在工作中語言要善於傳情,工於達意;工作手法要細膩、豐富。我們應不斷錘鍊語言技巧,在工作中講求方法和藝術。對於學生,我們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苛求;多一些關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親近,少一些疏遠;多一些幫助,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噪。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發揮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和建設能力,讓我們的班級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