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吃飯香、消化好、不感冒、排便通暢?要先「養菌」

2019-08-08   愛蓮記Aimee

人體腸道內大約含有1000種細菌,其總數達到約10萬億個。這個總重量約為1200g的微生物菌群(與肝臟重量相當),是成年人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

這群龐大的腸道菌群,像人的另一個器官,在食物分解、營養吸收、免疫反應、新陳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細菌也有好壞之分,分為三類:生理性細菌、條件致病菌、病原菌。

生理性細菌:與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細菌,為專性厭氧菌,是腸道的優勢菌群,如雙歧桿菌、類桿菌、乳桿菌和消化球菌是腸道菌群的主要構成者,具有營養及免疫調節的作用。

條件致病菌:為腸道非優勢菌群,如腸球菌、腸桿菌,在腸道微生態平衡時是無害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具有侵襲性時才對人體有害。

病原菌:大多數為過路菌,長期定植的機會少,生態平衡時,這些菌數量少,不會致病,如果數量超出正常水平,則可引起宿主發病,如變形桿菌、假單細胞菌和韋氏梭菌等。

腸道菌群按一定比例組合,各種菌之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

腸道菌群一旦失去平衡,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吃不香、消化不良、容易傷風感冒、排便不暢、營養成分不吸收等,嚴重影響到日常的生活。

再者,腸道菌群中的壞菌會把食物中的化學成分合成致癌物質。好菌能逆向降解這些化學成分,幫助抑制癌症。腸道菌群是促癌還是抑癌,關鍵取決於哪些菌群占優勢。

總的來說,腸道健康有賴於腸道益生菌的平衡和調理,改善腸道菌群平衡需要「養菌」,選擇合適的益生菌進行補充。

益生菌是什麼?

益生菌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於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從而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發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益生菌指的是通過攝取適當的量、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能發揮有益作用的活菌。

益生菌對於腸道有哪些作用呢?

幫助分解食物、有利吸收:益生菌進入腸道後有助於抑制有害菌在腸道內的繁殖,減少腸道毒素,從而利用有益菌更好地進行實物分解,汲取有益營養;

加強腸道抵禦機制:益生菌在抑制有害菌增殖後有助於恢復正常的腸道PH值,從而幫助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使腸道進入到正常的運行機制中;

改善腸道蠕動:益生菌有助於避免有害菌、致病菌產生的毒素對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同時有助腸道的正常蠕動、排便;

調節人體活力:益生菌有助於刺激腸道內的防護機能,將過高或過低的防護力活性調節至正常狀態,從而幫助調節人體活力;急性腹瀉時會造成腸道中大量有益菌流失。及時補充益生菌,可以重新建立腸道菌群平衡。

益生菌怎麼選?

選益生菌的必看指標是:菌種、菌株。WHO指出:「益生菌的標示應該包括菌株名,因為益生菌的功效更多地取決於是什麼菌株。」國家衛計委也明確要求,益生菌產品中添加的益生菌,要精準到菌株而不是菌種。

這幾種菌比較常見。嗜酸乳桿菌:調節免疫、抑制病原菌和腸道內的細菌過度繁殖。乳雙歧桿菌:促進腸道健康、改善腹瀉和便秘、調節免疫。鼠李糖乳桿菌:調節免疫、抑制病原菌和緩解過敏性濕疹等。

此外,製劑的形式也很關鍵。最好是「凍乾粉」的形態,它的活性、穩定性都比較高,能在常溫中保存。液態的益生菌比較容易失活,活菌數不好控制,還需要冷藏保存。

補充腸道益生菌成為「養菌」的一種高效來源,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如何正確服用益生菌?

1.溫水沖泡

有的益生菌是可以干吃。如果不能幹吃,需要衝泡的話,要注意水溫。水溫37℃-40℃為宜,不宜使用沸水沖泡,避免活性菌被高溫殺滅。

如果想要加在奶粉里,可以先沖好奶粉,待奶溫低於40℃後,再加入益生菌。

2.在飯後30分鐘後服用

最好在飯後30分鐘後服用益生菌。這是因為在飯後胃酸濃度降低的情況下,更有利於活菌順利到達腸道發揮作用。

益生菌對胃酸很敏感,正常胃酸PH值為1.8左右,這樣的環境不利於益生菌的存活。空腹時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這樣的環境也不利於益生菌生存。

餐後半小時左右,有飽腹感,胃酸的分泌也減少了,加之食物還在胃中,可以中和胃酸,這期間攝入益生菌是比較適合的。

3.服用抗生素後,應間隔2小時以上服用

益生菌可以治療因抗生素引起的腹瀉,但要注意在給孩子補充益菌時,不要與抗生素同時食用,一定要間隔2小時以上。

這是因為抗生素不能識別有害菌和有益菌,會將他們統統殺掉,那就無法保證益生菌的功效了。

4.沖好後立即服用

益生菌沖泡後要及時服用,避免降低益生菌的活性,影響服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