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為何不立太子導致宦官亂政?史家一針見血,小太宗徒有虛名

2023-06-24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宣宗為何不立太子導致宦官亂政?史家一針見血,小太宗徒有虛名

中晚唐新皇帝的誕生如同玩「幸運大轉盤」,當你滿以為指針會停留在預期的目標時,它又慢吞吞地滑向下一個區域;當你認為大局已定時,它可能又忽忽悠悠往回倒轉。

總之,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猜不透坐上龍椅的那個人是誰。

大中十三年八月初十這一天,被譽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駕崩了,按照他的遺願,內樞密使王歸長等人準備擁立皇四子夔王李滋為帝。可就在李滋剛要舉行靈前即位儀式時,左神策軍中尉王宗實突然闖了進來。

王宗實是什麼人?為何敢擅闖宮禁?

王宗實和王歸長都是宦官,二人都是大唐帝國軍界的扛把子。

晚唐的中央禁軍有羽林、金吾、龍武和神策四種,各分左右二軍,前三者就是俗稱的 「親衛六軍」,負責皇宮的專職保安。

左右神策軍除了皇宮的安保工作外,還要承擔京師衛戍和關中防務的責任,有時候還會被徵調至前線作戰,因此左右神策軍的兵力要遠遠大於六軍。

樞密使是樞密院的長官,唐代宗時期才成立,是皇帝處理軍務的助理,可以影響神策軍中尉的任命、調動等重大決策。因此,一般認為,左右中尉和正副樞密使是晚唐軍權最大的宦官。

唐宣宗生前一直未立太子,直到臨終前才留下遺詔,由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共同扶立李滋。

面對這個光榮而又神聖的使命,王歸長等人既興奮又憂心。興奮自不必說,憂心又從何而來呢?

擔心王宗實作亂唄,因為這傢伙手握重兵,而且與王歸長等人不和。這個不難理解,皇帝不可能讓神策軍中尉與樞密使穿一條褲子,他們不和皇帝才能安心睡大覺。

更讓王歸長擔心的是,王宗實有自己心儀的擁立對象,此人就是皇長子鄆王李漼。

這種情形下,別說唐宣宗未立太子,即便立了,中尉們也能憑藉武力操控輪盤的轉向,這種戲王守澄、仇士良等人早就演示了好幾遍。

於是王歸長等人決定隱瞞皇帝的死訊,同時以唐宣宗的名義給王宗實下了一道聖旨:挪個窩,去淮南軍任監軍。

面對新任命,王宗實如五雷轟頂,但也沒辦法,權力鬥爭就是這麼殘酷,只能認命。

就在王宗實耷拉著腦袋,準備交權離開皇宮時,卻被部下亓元攔住:老大,你咋這麼傻?你就沒想過這是一道偽詔嗎?

王宗實打了個激靈:對啊,皇帝都病了這麼久了,誰知道裡面出了啥事?可是皇帝不召見,我沒法進去呀。

亓元說:這好辦,你就以跟皇帝辭行為藉口進宮,我值班,可以放你進去。倘若有意外,嘿嘿……

就這樣,王宗實在亓元的協助下,突然闖進了紫宸殿,唐宣宗駕崩的秘密被揭開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王宗實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撕破臉了,他憑藉武力處死了王歸長三人,並宣布鄆王李漼為繼任皇帝,是為唐懿宗。

唐宣宗是晚唐少有的明君,他為人簡樸勤政,對親屬和身邊的人要求極其嚴格,他虛心納諫,與魏徵五世孫魏謨複製了太宗朝的君臣際遇,因此被後人稱為「小太宗」。

這位貌似「不慧」,曾經遭到世人譏笑的帝王,還取得了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大有將大唐重新帶向輝煌的勢頭,因此人們給了他一個評價極高的「宣」字諡號。

而繼任者唐懿宗李漼顯然是一個昏君,正是他的荒誕,讓稍有起色的大唐帝國一頭扎向深淵。

很顯然,這杯苦果的釀成,唐宣宗難逃罪責。那麼,英明的唐宣宗為何非要拖到最後一刻,而不是早點立李滋為太子呢?

01過於迷信丹藥,沒料到死期將至

唐朝的皇帝大多崇信道教,很多皇帝因此迷戀上了長生之術,由此走上了服用丹藥的不歸路。遠者如唐太宗李世民,近者如唐宣宗的父親唐憲宗、哥哥唐穆宗、侄子唐武宗,全都死於丹藥之禍。

最荒唐的是唐武宗,眼看就要不行了,偏偏深信道士的「換骨」之說,拒絕了正常的治療。

唐宣宗對丹藥的痴迷不遑多讓,別的皇帝生怕遭到詬病,一般都悄悄進行,唐宣宗卻毫不避諱。

聽說河陽節度使韋澳修道很有成就,唐宣宗他特地讓王居方去找韋澳討要藥方。韋澳直言不諱地說:怎麼能聽信方士的鬼話,這玩意兒有毒。

唐宣宗還將一個叫李元伯的方士留在身邊充當御醫,專門給他研製丹藥。正是這位李元伯要了唐宣宗的命,服用他所配置的丹藥後,唐宣宗病渴中燥,健康急劇惡化。

唐宣宗從五月份就開始發病,他其實有足夠的時間交代後事,之所以拖了三個月,恐怕也跟唐武宗一樣,認為這是升仙前的最後一哆嗦,因此拒絕交代後事。

02忌憚太子分權,無人敢勸立太子

太子是國本,一般情況下,皇帝即位之初就會立太子,如果皇帝遲遲不立,大臣們也會推動。

早就大中五年時,魏謨就曾經哭諫。魏謨有先祖魏徵之風,進諫從來不會拐彎抹角。但在勸立太子這件事上,魏謨還是很小心,他策略性地用眼淚「泡軟」了唐宣宗,卻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

大中十年,宰相裴休再次請立太子。這一次唐宣宗終於向外界說明了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如果立了太子,朕豈不就是閒人一枚了嗎?

按唐宣宗的意思,似乎太子一定會分了他的皇權,甚至架空了他。這個荒唐的邏輯,表明了唐宣宗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他忌憚任何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勢力,哪怕是親兒子。

猜忌幾乎是所有皇帝的職業病,但唐宣宗的猜忌心太強,整個大唐除了唐德宗就屬他最敏感。

為了控制朝臣,唐宣宗弄了個私密組織,由一群親信充當密探替他搜集各種情報,並編撰成一部《處分語》,專門用來對付大臣,比如前面提到的韋澳就是其中之一。

唐宣宗與大臣們交往的兩個細節特別值得關注,一是他經常會叮囑談話對象封鎖某些消息,包括某次密談;二是他常常會拋出一些刺探來的信息,驚得大臣們一身冷汗。

這些細節告訴我們,唐宣宗是個擅長玩「權術」的皇帝,其手段有點陰。

這就可以理解他為何遲遲不立太子了,也明白了魏謨如何要用眼淚當子彈,更理解了為何十幾年僅有魏謨和裴休勸立太子。

03缺乏決斷力,在搖擺中浪費時機

唐宣宗之所以不立太子,還跟他內心深處的掙扎有關,因為第一順位候選人李漼並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接班人。

唐宣宗沒立皇后,按照法統,如果沒有皇后,候選人就必須遵循「立長」的原則,而李漼就是長子。

史書中雖然沒有唐宣宗厭惡李漼的描述,但三個細節很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場。

其一、唐宣宗生了十二個兒子,除了李漼孤獨地生活在宮外,其餘的兒子們都被唐宣宗安排在宮內生活,仿佛李漼是撿來的。

其二、皇次子李渼去世後被追封為靖懷太子,這表明李渼才是唐宣宗心目中的接班人。

其三、唐宣宗絲毫不掩飾對李滋的偏愛,並在臨終前將李滋託付給了王歸長等人。

其實唐宣宗只要一個舉措就可以輕鬆確立李滋的合法性——立李滋的生母吳昭儀為皇后。

但因為唐朝被武則天嚇怕了,後來又有韋皇后、張皇后亂政,此後唐朝的皇帝對立皇后都很謹慎,中唐之後幾乎都是後位虛席。

就這樣,唐宣宗在李漼和李滋之間搖擺不定,到死也沒有決斷。這就是唐宣宗的第二個毛病,他的洞察力一流,決斷能力卻明顯不足。

04小太宗徒有虛名,結構危機爆發

後人都說唐宣宗是中晚唐唯一的明君、最有成就的皇帝,其實有點過譽了。以我個人的淺見,唐憲宗和唐武宗絕不在唐宣宗之下,唐宣宗的好名聲,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跟文官集團的良好關係,而不是政績。

作為一個「中興之主」、「小太宗」,唐宣宗其實並無拿得出手的成績,他死後大唐立刻滑向深淵,唐懿宗雖然責任很大,但根子卻是唐宣宗未能解決大唐結構性的政治危機。

王宗實為何能輕鬆地推翻既定的皇儲?唐朝的宦官勢力真的就那麼難根除嗎?

其實宦官就是一撮浮萍,只要皇帝願意,分分鐘就能搞定他們,宦官做大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們有堅實的後台——皇帝。

神策軍中尉看似很牛,但其實兵權被一群相互矛盾的宦官所掌握,除非誰有本事能搞定神策軍、六軍和樞密使等二十幾位大佬中的半數,否則只能乖乖聽皇帝的話。

想當初,王守澄、仇士良多牛?皇帝一句話,都不等隔夜他們就「餿了」。王宗實也是,如果不是唐宣宗挺了,分分鐘就弄死他。

所以,宦官作亂根子就在皇帝身上。皇帝之所以縱容宦官,原因就是不信任大臣,利用宦官奪外朝的權。

按照常規,軍權不該由大臣與皇帝掌握嗎?但自從安史之亂後,皇帝將這個權力交給了宦官,雖然一再出現宦官作亂,也不能讓皇帝們回心轉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唐宣宗被譽為在抑制宦官勢力上很有作為的皇帝,竟然也在儲君這個重大事件上被宦官操控了。

回過頭來再審視,原來唐宣宗所謂的抑制宦官,無非是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動刀而已,從來就沒涉及核心內容。

我們再推而廣之審視,其實唐宣宗這輩子就沒做過任何有意義的變革,他只是盡到了一個皇帝該有的責任。難聽一點說,唐宣宗只能算是「六十分皇帝」,連政治家的稱號都不配。

有一個最簡單的現象就可以證明:唐宣宗剛即位就貶黜了晚唐,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李德裕,卻將白敏中、令狐綯這類爛貨當寶貝用了十幾年。

我實在搞不懂,後人居然還稱他為「小太宗」,李世民強烈要求扔了「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