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病態」父女關係,往往可能毀掉女孩,成年後難以和異性親近
在心理學書籍上看到過一句話:
「人最初的情感通常產生於原生家庭。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溫暖和愛,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日後的親密關係模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些女孩,成年以後往往很難跟異性親近起來,她們渴望被愛,卻又無法正常跟異性相處,內心過度敏感自卑,防線過重,感覺無法輕易交付出真心。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實際上,你們的表現,多與原生家庭有關,特別是和父親的關係,影響著你們在感情上面的表達。
父親的態度,影響女兒的未來
教育學家斯賓塞說過:「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你們的態度,往往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對於女孩來說,父親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與女孩而言,父親是她們接觸的第一位異性,通過與父親的相處,將會學習到日後如何正確地與異性相處,與對方建立親密的連接。
特別是在女孩3~6歲左右,她們將會經歷一個重要的時期,女孩的性別意識開始得到提升,她們渴求獲得異性的肯定和認同,格外黏著爸爸,開始有意無意地「排擠」媽媽。
這一信號,多半意味著父親已經作為一個「性別符號」,承載著女兒對來自異性的愛的需求,如果你們能與孩子之間培養健康的親密度,往往有助於女兒日後更加從容地與異性接觸,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
心理學研究也有發現,一個人嬰兒時期需求的滿足,會對她們成年的情感類型息息相關。她們在童年時候獲得的關注和愛,則是日後與她們建立親密關係的養料。
警惕兩種「病態」的父女關係,可能毀掉女孩
3歲以前:父女關係過於疏離
很多中國的父親,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可能相對內斂,尤其是面對女孩,父女關係往往處於高度迴避的狀態——父親拒絕向女孩表達愛意,很少跟女兒親親、抱抱,與女兒關係疏離。
例如,只要跟女兒處在同一個空間,父親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不知道跟女兒說什麼,也會阻止女兒的靠近,讓她們有事去找媽媽。
長期被遭到拒絕的女孩,多會出現以下幾種結局:
1、出現低自尊或者討好型人格
0~3歲的女孩,正是渴望異性認同的時候,她們希望得到第一個異性,也就是父親的關注和讚美,以此來獲得滿滿的安全感和個人價值。
如果父親總是無視或者迴避孩子,可能就會導致其自尊心受挫。使其變得不自信,內心自卑敏感,過分在意異性的情緒,在異性面前不夠自信,日後總想著討好對方。
2、導致女兒難以進入親密關係中
父親的過度迴避,也容易導致女孩對表達親密有羞恥感,過度自我保護。
不敢跟異性接觸,當對方做出稍微親密一點的行為時,女孩就會忍不住後退,對此感到恐懼,又過分羞澀,覺得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然而實際上,孩子們對於異性的愛又是異常渴望的,心理上的割裂感常常折磨著女孩。
6歲以後:父女關係過於親密
有句老話叫「女大當避父」,心理學上認為,培養界限感的黃金時期是在孩子六歲左右。
進入到這個年齡段後,孩子的性別意識比較強烈,開始區分男女相處的界限,父母就要學會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的概念,學會跟異性保持科學的距離,即使是父親,也不能逾越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