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WNF342噴氣旋翼機,忙活幾年都便宜了美國

2022-07-10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二戰德國WNF342噴氣旋翼機,忙活幾年都便宜了美國

WNF 342噴氣旋翼機是二戰期間由德國主導研究的裝備,它的作用是為德國中小型水面艦艇以及潛艇提供一款合適的艦載機,用於偵察等任務。

相關工作在1942年展開,總共設計建造了4個機型,編號從V1到V4,每一款都相比於前一款更完善,到V4的時候已經趨於成熟,似乎服役就在眼前,不過該項目還是隨著盟軍的逼近而流產。

V1在1943年春季建造完成並起飛,它的結構乍一看就像是一架早期直升機,機體用金屬管搭建,外表覆蓋蒙皮,顯得有稜有角,這種設計一是因為簡單便捷,二是因為旋翼機對機體的氣動外形沒多大的要求。

飛機原本用一台60馬力的發動機提供動力,發動機安裝在機體後部,它驅動一台空氣壓縮機,飛機頂部安裝一副不可調螺距的旋翼,壓縮空氣通過空心的槳轂進入空心的槳葉內,並在槳葉末端側面噴出,從而讓槳葉旋轉起來。

發動機還向後驅動一副小尺寸的螺旋槳,在機體後部兩側向後延伸出類似於雙尾撐的結構末端安裝尾翼,那副小尺寸螺旋槳並不是用來產生前進推力的,而是產生氣流讓尾翼可以工作,完成轉向等動作。

V1在一次盟軍轟炸中受損,維修後更換了90馬力的發動機,於是被稱為V2。不過V2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飛行員只能通過調整旋翼速度來實現升降,並且對發動機功率消耗較大。

V3相比於前兩個型號增大了旋翼尺寸,能夠獲得更大的升力,動力也改為一台140馬力發動機,這架飛機在飛行中損毀。

在1945年,集大成者的V4出現,它依然使用140馬力發動機驅動,不過飛機機體擴大,駕駛室可以並排容納2人,原本機體後部的小型螺旋槳被替換為更大尺寸的型號,可以產生飛機前進所需的推力,旋翼更改為可調螺距的型號。

此時飛機的駕駛操控已經完全不同了,發動機只在起降階段為為旋翼提供動力,起飛後飛機依靠尾部的螺旋槳推動前進,同時旋翼自主旋轉產生升力。

設計師還曾考慮在旋翼翼片上安裝脈衝發動機或小型噴氣發動機替代壓縮空氣系統,不過這些想法都沒有實際實行,V4隻短暫的測試飛行了25個小時,盟軍隊伍就逼近了實驗場地,飛機在經過一次轉移後被美軍繳獲,後來在一艘護航航母上進行飛行測試。

儘管WNF 342噴氣旋翼機沒有正式量產,但是它確實開闢了一個新的旋翼機設計思路,在此前的文章我們曾介紹了多款二戰後研發的輕型、超輕型直升機,在它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看得到V4的影子,該機的一些設計師也確實在戰後各自到了美國、英國、法國謀生。

WNF 342 V4噴氣旋翼機空重43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640千克,主旋翼直徑10米,旋翼面積78.54平方米,最大飛行速度48千米每小時,機組2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f414f1515c79f3e02a70a2bc0021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