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對於小屁孩兒們來說,除了學習、才藝、禮儀等綜合素質上的教育,就連心血管疾病(CVD)等人到中年才會擔心的健康問題都要「從小抓起」。
近日,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文章提出, 早在孩童時期,就可以通過一些心血管危險因素,來預測成年後CVD患病風險[1]。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 David R. Jacobs Jr. 博士及其同事,根據近4萬人長達35年的隨訪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孩童時期(3-19歲)如果體重指數、血壓、膽固醇、甘油三酯偏高以及有吸煙習慣,與成年後(尤其是40歲之前)發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相關。
論文首頁截圖
2019年時,全球大約有1790 萬人死於CVD,占全球死亡人數的32%,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2]。
CVD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吸煙、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是廣大中老年人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而有研究表明, 其實人在青少年時期就會出現冠狀動脈鈣化[3,4]、頸動脈內中膜增厚[5-7]等動脈粥樣硬化的症狀。
但是,是否有必要從孩童時期起就開始防範心血管出毛病,要想通過相關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來驗證這一點,著實有點難。首先,要想記錄一個人從孩童時期到成年時期,需要很漫長的隨訪時間;其次,有多少人的心血管會出問題也很難預測,因此對樣本數要求較高。
於是,研究者們採用了跨世紀的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國際兒童心血管隊列(i3C)的數據[8,9],共納入來 自澳大利亞、芬蘭、美國的38589名兒童或青少年(3-19歲),前瞻性地分析孩童時期的危險因素與成年後CVD患病風險之間的關聯。
研究者們在收集參與者個人的體重指數(BMI)、收縮壓、總膽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吸煙情況後,根據其年齡和性別進行調整,計算各項指標的偏差得分(Z評分),以及這5項指標的綜合評分(吸煙情況的Z評分按照「0=不吸煙;2=吸煙」來算),使得各項危險因素或綜合危險因素的風險比(HR)具有直接可比性。分值越高,代表相應的指標水平越高。
中位隨訪時間長達35年內,共發生524起心血管事件,其中有319起為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發作時的平均年齡為47歲。
經多種統計模型分析後,研究者們發現,在孩童時期,總膽固醇、BMI、收縮壓、甘油三酯偏高(Z評分≥0)以及有吸煙習慣,與成年後CVD患病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具體而言, 總膽固醇、BMI、收縮壓、甘油三酯這4個CVD風險因素的Z評分每增加1分值,就與成人後發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30%、44%、50%、61%相關(HR 1.30;95%CI 1.14-1.47)(HR 1.44;95%CI 1.33-1.57)(HR 1.34;95%CI 1.19-1.50)(HR 1.50;95%CI 1.33-1.70)。而 與不吸煙相比,吸煙與成人後發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61%相關(HR 1.61;95%CI 1.21-2.13)。
如果將這5項危險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則 有超過半數的孩子(59%)綜合危險因素分值較高(≥0),與那些分值較低的孩子相比,他們成年後CVD患病風險更高。 綜合Z評分每增加1分值,就與成年後發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增加171%相關(HR 2.71;95%CI 2.23–3.29)。
不同危險因素與成年後CVD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另外,還有13401名參與者在長大成年後(平均年齡31歲)也提供了CVD危險因素的相關數據。研究者們將這些數據調整後計算其綜合Z評分,並與這些參與者童年時期的綜合Z評分進行對比。
結果發現, 在成長過程中的綜合危險因素的分值變化同樣值得關注。相對於孩童時期的綜合Z評分來說,成年後的綜合Z評分每增加1分值,就與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增加188%相關(HR 2.88;95%CI 2.06–4.05)。
總體來說,研究者們 根據近4萬人長達35年的隨訪數據進行分析,對於年齡在3-19歲的兒童或是青少年來說,總膽固醇、BMI、收縮壓、甘油三酯偏高以及存在吸煙習慣,與數十年後CVD患病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對此結果,研究者們表示,CVD的預防確實應該「從小抓起」,人們需要對小孩子的這五項心血管危險因素多加註意。
不過,這項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由於i3C研究是於1970-1987年期間展開,當時人們對CVD的認識尚不全面,只是測了總膽固醇,卻漏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這個重要的心血管危險因素;青少年的飲食習慣、營養攝入等因素也並未納入研究。
希望未來有研究能夠更直白地告訴我們,在具體哪個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各個不同的心血管危險因素與成年CVD患病風險之間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2]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3]Mahoney LT, Burns TL, Stanford W, et al. Coronary risk factors measured in childhood and young adult life ar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young adults: the Muscatine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1996;27:277-284.
[4]Hartiala O, Magnussen CG, Kajander S, et al. Adolescence risk factors are predictiv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t middle age: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2;60:1364-1370.
[5]Hartiala O, Magnussen CG, Kajander S, et al. Adolescence risk factors are predictiv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t middle age: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2;60:1364-1370.
[9]Sinaiko AR, Jacobs DR Jr, Woo JG,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Childhood Cardiovascular Cohort (i3C) Consortium outcomes study of childhoo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adult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design and recruitment. Contemp Clin Trials 2018;69:55-64.
本文作者 | 張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