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論」三周年,上汽手握哪些底牌?

2023-07-25     每日汽車觀察

關於奧迪採購上汽電動車平台的傳聞,讓上汽集團舉辦的2023智咖匯格外受到關注,因為在這次分享會上,上汽的高管首次正面回應了與奧迪合作的傳聞。

實際上,對奧迪傳聞的回應只是一個插曲,在這場關於上汽集團電動智能網聯技術最新動態的分享活動中,上汽的技術方面的高管們分享了很多乾貨。

三年前的股東大會上,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拋出了著名的「靈魂論」,稱上汽不願淪為軀殼,要將(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的)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年後,上汽集團是否有足夠的底氣說出,靈魂已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了呢?這場溝通會就是上汽給出的答案。

溝通會請來了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祖似傑,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和零束科技CEO李君,分享了上汽在固態電池、800V碳化矽電軸、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VMC)技術和零束全棧3.0解決方案的最新進展。

具體來看,上汽創新研發總院與清陶能源共同研發固液混合電芯,計劃搭載在智己汽車的新車型上,將於2024年下半年實現量產。

800V碳化矽電軸技術計劃於2023年下半年應用在智己新款量產車型上;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VMC)技術將首發搭載在智己的車型,計劃在2024年量產落地。

零束全棧3.0將率先搭載在上汽高端純電智能品牌智己的車型,計劃在2025年量產落地。

隨後的媒體問答環節,幾位高管對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Q:在智能電動化新賽道,上汽集團的產品開發範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祖似傑:過去看中國汽車工業的產品開發,最開始是跟別人學,我們叫等效替代。現在到電動車,特點完全不一樣了,模塊化能力更強,擴展性更大,平台的延展性更大。

所以去年我們提出把底座技術作為新賽道的核心技術,打深打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後勁才足。在技術底座也就是所謂基礎共性技術基礎之上,各個品牌能夠根據各自需要,再研發出新的產品。

上汽集團共有7大技術底座,包括「上汽星雲」純電專屬系統化平台、「上汽珠峰」油電一體化整車架構和「上汽星河」電氫一體化整車架構等3大整車技術底座,以及藍芯動力總成系統、平台化魔方電池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等智能網聯汽車的4個關鍵性系統底座。

在這些基礎上,不同品牌有自己的不同定位。

智己的用戶群比較喜歡操控、智能化,會把我們最新的技術用上去,定價相對高一些;飛凡品牌將為用戶帶來超越同級車的極智舒適感受;榮威希望進入到主流的電動車用戶,價格要親民;MG品牌聚焦於全球,有的國家電不便宜,電車替代速度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所以MG品牌還是有油車、有混動。

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把成本做到最低,因為硬體和軟體都是跟規模相關的,只有規模上去,成本才能降下來。

Q:在深度自研和合作開發之間,上汽的選擇標準是怎樣的?

祖似傑:作為整車廠,一定是對產品是負最終責任的,這是一個真正OEM必須具備的素質。汽車跟其他的消費品不一樣,它首先是公共安全屬性放在第一位。

如何負責?車企的集成能力要非常之強。銀河3.0為什麼講全棧自研?全棧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自己做,但是對全棧裡面每一個邏輯關係要很清晰,這個方面我們會把整體的邏輯關係都要自己全部掌握。

在掌握的前提下,有一些東西可以讓供應商做,因為它有規模效應,比我做成本更低,但是實際上我對它是可控的,而不是全部自己做。

除了最終對產品負責,對用戶非常關注的、跟用戶密切相關的東西也要自己做,這樣才能快速反應。

而且什麼地方做的深,也是一個動態的變化。到一定的階段,整車廠很多東西一定會和供應商合作,永遠會有分工的。

所以在不同階段的策略是不一樣的。但是不變的是要對整車負責,對用戶的體驗負責,要打造獨特的創新點,這個是我們核心要掌握的。

Q:為什麼選擇800V和換電兩條腿走路?

蘆勇:不用把800V和換電對立起來,兩者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補能快。

但是800V還有其他很多的優點,效率比較高,功率比較強,驅動比較強,我們要突破2秒、3秒都是靠這個提高駕乘體驗。

而換電除了補能快,還可以探索車電分離的模式。

Q:上汽與智己進行平台合作是否屬實?

祖似傑:上汽和奧迪達成共識,雙方將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

大家一致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轉型,因此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開啟合作新篇章,為實現雙贏提供保障。

寫在最後

以「上汽星雲」系統化平台為基礎,對旗下不同品牌依據各自定位進行具體車型的特性調整,既能夠保證規模化效應,又能夠提升產品開發速度和效率。

這種體系化能力在智能電動車新賽道上至關重要,這也是上汽能夠吸引奧迪合作的原因所在。當然,對於上汽與奧迪的合作,一切都還在探討中,具體的合作形式和程度都還是未知數。

今年4月上汽集團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到了2025年上汽新能源年銷量將達到 35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的占比將達到70%。

能否達成這一目標,就取決於這7大技術底座能否如預期中發揮出規模效應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da35859d1e589e5db45461ec6f2d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