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上最孤獨的殺手,黑色電影的寵兒

2019-05-08     導演幫




阿蘭·德龍,這個閃耀上世紀60、70年代世界影壇的名字率先出現在了今年坎城電影節的榮譽名單上。

不同於導演雙周單元設立的「金馬車獎」用來表彰電影導演中的天才人物,並非每年按時上線的「榮譽金棕櫚」則把視野放寬,授予作品有著極高影響力,卻沒拿過金棕櫚大獎的影人們。

現如今84歲的阿蘭·德龍獲此殊榮也名副其實。


《我們的故事》

儘管他主演的電影《豹》曾在1963年問鼎過坎城金棕櫚大獎,但他本人卻一直與獎項無緣。直到1984年,年逾半百的德龍才因愛情片《我們的故事》拿下唯一一座男主角獎盃,這份肯定來自於凱撒獎。

獎項的失落,相對於德龍精彩跌宕的一生而言,充其量是為他的傳奇性增添了一份遺憾之美。

毫無疑問的是,他是坎城藝術總監福茂口中的「時代傳奇和偶像」,是最浪蕩的法蘭西情人,是日本影迷心中的「春日武士」,是80年代風靡中國的「佐羅」,也是無數導演作品的靈感繆斯。



雷內·克萊芒、維斯康蒂、梅爾維爾、安東尼奧尼、瓦爾達、戈達爾、貝朗特·布里葉、羅西、施隆多夫等著名導演的鏡頭裡,挖掘的是德龍漂亮臉孔下的千面氣質。

可謂,德龍與導演們相互成就。

01

太陽背後:漂亮又邪惡的慾望

50年代,好萊塢和歐洲電影界先後出現了兩位漂亮的叛逆男孩,詹姆斯·迪恩和阿蘭·德龍。

詹姆斯·迪恩帶有「垮掉一代」自有的叛逆和浪漫,是時代精神的外化,他把青年一代對社會、對自我的憤怒融進角色里,他的漂亮令人物更顯脆弱與無助;阿蘭·德龍的叛逆或許源自於天生的性格,而他的美,為這份叛逆帶來了迷惑性。



詹姆斯·迪恩

不同於30、40年代法國最負盛名的男演員讓·迦本那張堅毅、飽受風霜的面龐,也不同於與德龍同時代的、備受新浪潮導演推崇的讓-保羅·貝爾蒙多那張普通但典型的法國人面孔,德龍有著一張近乎完美的漂亮面容,比如更柔和的女性線條,深邃絕妙的藍眼睛和英挺的眉峰。

但漂亮男孩從小就不是乖乖牌。

自小父母離異的德龍一直不斷的轉學,因為捉弄同學和逃學屢禁不止,終於沒有學校願意收留他。在成為小混混一段時間後,在父親的建議下德龍參了軍。



在海軍陸戰隊,德龍依然舊習難改,屢犯軍規,他偷軍用器材、偷軍隊吉普車甚至還偷了一把手槍,最終被遣散回法國本土。

這樣一位不安分守己的英俊男孩,住在巴黎皮加勒大街(著名紅燈區)的便宜旅館裡,靠著打零工和女人們的資助生活著。

透過當時的演員女友布麗吉特·奧貝爾的關係,德龍參加了第十屆(1957年)坎城電影節,結識了眾多電影人士。

漂亮的叛逆野心家就這樣開啟了電影生涯。

起初,德龍在電影里演些和他外貌匹配的配角,多為漂亮、俏皮的情人。直到雷內·克萊芒的《怒海沉屍》成就了德龍第一個經典角色。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海史密斯的黑色犯罪小說《天才瑞普利》。故事中的主角湯姆出身貧寒,在幫富商找尋放蕩不羈的兒子時,被對方奢靡自由的生活及女友吸引,最終設計殺死了對方,滿足了他的慾念。




《怒海沉屍》

克萊芒或許是發現了德龍漂亮模樣背後、深邃目光里隱藏著的說不出的狡黠、陰鷙感,裡面盛滿了複雜旺盛的慾望和野心。

正如德龍曾說過的,是電影選擇了他,而不是他選擇了電影。

而克萊芒教會了入行剛四年的德龍如何演戲、如何在鏡頭裡完整地表達角色的行為邏輯。

這次的聲名鵲起似乎奠定了德龍某一類銀幕形象的基調,是邊緣的,叛逆的,黑色的,邪惡卻有著致命吸引力的。

02

比黑夜更黑的「孤獨殺手」

德龍無疑是幸運的。

與克萊芒合作四部電影的同時,他有幸被義大利導演維斯康蒂一眼相中,在《洛可兄弟》中飾演主角,有著聖人光芒的洛可。

之後,他們還合作了唯美主義風格的《豹》,在維斯康蒂的幫助下,六個月的時間裡平民出身的德龍完美再現了貴族的風範。



《豹》

德龍的美貌被完美的保留在了《豹》里。

法國人維奧萊寫的德龍傳記里提到,德龍承認維斯康蒂對他可能有過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戀之情。這或許曾對德龍當時的未婚妻羅密·施耐德造成過困擾。

顯然,德龍的魅力不僅征服女人,男人也一樣。他在安東尼奧尼的《蝕》里,出演內心疏離的情人;在《黑色鬱金香》里一人分飾兩角,分別代表善與惡的化身。

可這些角色都不如他與導演梅爾維爾的三次合作來得經典。

在梅爾維爾導演生涯的後期,他遇到了德龍,對方成為了他的御用演員。梅爾維爾曾說,德龍是他結交的最後一位世界級法國明星,他讚賞德龍身上有著30年代好萊塢演員的神采。

《獨行殺手》《紅圈》《大黎明》三部影片對兩者而言,無疑都是其電影職業生涯的巔峰。



《獨行殺手》

在旁人看來,兩人確實特別合拍。他們談天說地,談論生活,講美國電影。

1967年兩人第一次合作《獨行殺手》時,讀劇本是在德龍家裡進行的。梅爾維爾讀了七分鐘,劇本里仍沒有一句對白出現,德龍打斷後問了影片名字,便決定要拍這部電影了。

如此的默契,或許源自二人擁有相似的趣味。

他們二人對槍、對邊緣人、對人生的宿命感、對所謂反面角色背後人性共通的缺陷有著相似的體味。梅爾維爾也準確捕捉到了30歲後,德龍身上越發冷峻、孤獨的氣質。



《獨行殺手》里,德龍下意識地把角色演成了自己。

他是身穿米色立領風衣、頭戴寬檐帽的賞金殺手傑夫,沉默、邊緣、孤獨,常與一隻鳥相伴。這樣的形象,影響了無數港片和好萊塢電影。吳宇森、杜琪峰、昆汀、科波拉等創作均受到了這部影片的影響。

乃至杜琪峰2009年拍攝《復仇》時,力邀德龍出演收山的殺手一角,雖被德龍婉拒。

《獨行殺手》上映後的第二年,德龍深陷「謀殺保鏢」的負面新聞漩渦中,他一度變得敏感和越發孤僻。調查持續了四年時間,最後證據不足,不了了之。

在這期間,他把精力放在拍電影上,開了一家製作公司,製片和主演電影。這給了德龍掌控一切的快感,因為在他看來,演員是被動的,而製片有選擇導演、劇本、控制開銷等一切權利。



德龍(左)、梅爾維爾(中)在《紅圈》片場

同時期,他和梅爾維爾先後合作了《紅圈》和《大黎明》。

《紅圈》里他依舊是個賊,而《大黎明》中德龍第一次飾演了警察,這部影片也是吳宇森《縱橫四海》的靈感來源。1973年,心臟病突發的梅爾維爾離開了人世。

德龍自然傷心不已。十幾年後,在德龍的辦公室里只掛著與梅爾維爾合作影片的海報。

而隨著70年代中期,佐羅一角帶來的最後輝煌,德龍也曉得自己的時代已然在慢慢遠逝,儘管80、90年代,他依然堅持不懈地與施隆多夫、戈達爾等世界級導演合作。

結 語

時代偶像的魅力不會隨著時間而消散,反而藉由時代濾鏡成為傳說。

不僅僅是在電影界,他還是位商業大亨,德龍牌香水、酒、香煙、眼鏡風靡世界,他還舉辦過世界頂級的拳擊比賽,其愛馬拿下過賽馬比賽冠軍。

德龍曾有一句名言,「除了幸福,我什麼都有。」

年輕時,萬花叢中過,到頭來卻沒有修來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或許正因為這樣,德龍像極了大眾會捧上神壇的明星,孤獨的、魅力四射的卻又飽含悲劇性色彩的。

或許在今年的坎城,德龍領取榮譽的那一刻,也是他真正向電影告別的時候。畢竟,那裡是他電影夢開始的地方。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PICWwBmyVoG_1ZXQ8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