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拼了!回購增持貸款首現「零利差」

2024-10-24     證券時報

回購增持貸款案例漸次落地!

目前,已有35家滬深上市公司披露公告,表示公司或控股股東已與銀行簽訂貸款協議或取得貸款承諾函,將使用貸款資金用於回購或增持,涉及資金總額超124億元。

其中,公告明確已簽訂相關借款合同的上市公司共16家,且普遍為《人民幣股票回購/增持專項貸款合同》,期限普遍為不超過1年(含),貸款利率原則上不超過2.25%。

但同時,農業銀行支持的溫氏股份、恆逸石化兩大股份回購項目簽署的均為《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後者借款利率明確為不超過1.75%,借款期限為3年。

而銀行向央行申請再貸款的年利率為1.75%,這意味著,農行以「零利差」姿態向恆逸石化發放貸款,支持後者股份回購。

「零利差」拼殺

10月23日晚間,上市公司恆逸石化公告稱,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及股票回購專項貸款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部分股份,用於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公告稱,公司已與農業銀行授權分支機構簽署了《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借款金額不超過1.32億元(含),借款用途為回購公司股票。

此前,溫氏股份10月20日晚公告亦表示,已與農行授權分支機構簽署《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借款金額不超過10億元,借款用途為回購公司股票。

除前述兩個案例外,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其餘明確已簽訂相關借款合同的上市公司還有14家,但所提到的「合同」均為《人民幣股票回購/增持專項貸款合同》。

有業內人士表示,站在部分銀行角度,以申報流貸等方式,便於銀行為客戶實現快速上報審批。

此外,恆逸石化與農行簽訂的《流動資金借款合同》還透露,合同借款利率不超過1.75%(含),借款期限為3年。

清源股份昨晚公告亦表示,公司與興業銀行廈門分行簽署的《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借款合同》期限為3年,借款金額2550萬元,用於回購公司股票。

而此前回購增持貸款案例普遍為貸款期限不超過1年(含),貸款利率原則上不超過2.25%。這意味著,在各家銀行爭奪項目的同時,圍繞期限、貸款利率的競爭也已悄然展開。

根據《關於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21家金融機構自主決策是否發放貸款,合理確定貸款條件,自擔風險,貸款利率原則上不超過2.25%。

發放貸款後,前述金融機構於次季度第一個月向央行申請再貸款。對於符合要求的貸款,央行按貸款本金的100%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再貸款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視情況展期。

而農行與恆逸石化簽署的借款合同則直接放棄了原本可能的50BP薄利,直接以1.75%的借款利率向上市公司發放貸款,支持後者回購股份,可謂「零利差」拼殺。

「當然並不是完全的沒有任何利潤,通過達成回購增持貸款的合作,可以撬動其他對公、零售等多方位的合作,算大帳還是可行的。」一位城商行投行部負責人表示。

「捲起來」的銀行

根據《通知》,國開行、政策性銀行以及6家國有大行、12家股份行等21家金融機構可按政策規定,發放貸款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和增持。

而早在9月24日央行明確「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後,商業銀行即聞風而動,積極啟動客戶營銷儲備、對接。

其中,最早傳出消息的是興業銀行。該行此前流傳出的要求其分行啟動營銷工作的通知還預測,結合此前政策經驗,融資主體可能存在「排他性」,即央行對同一主體有可能僅核准一筆再貸款資金支持。

興業銀行因此在通知中要求,分行層面應積極營銷梳理轄內上市公司及主要股東,做到主流客戶融資對接和融資需求營銷「全覆蓋」,搶占業務先機。

目前,多家商業銀行已從客戶准入、帳戶管理、盡調審批、風險控制等多維度制定回購增持專項貸款落地方案,完善內控制度,積極開展回購增持貸款營銷。

中國銀行10月21日透露,該行已與近百家上市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向32家上市公司明確貸款承諾,涵蓋集成電路、交通運輸、高端製造和商業服務等多個行業。

浦發銀行23日表示,該行已成立總分行跨部門敏捷工作小組,優化審批流程,開通綠色通道,積極有序推進相關工作落地見效。「截至目前,我行已完成多筆『股票回購增持貸款』審批,與超過170家上市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涵蓋集成電路、光學電子、生物醫藥、交通運輸、高端製造等多個行業。」浦發銀行稱。

興業銀行23日晚間表示,已完成2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增持貸款業務審批,批覆總金額超40億元。目前,該行正積極對接超120家各領域領軍上市公司。

有分析稱,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加大分紅力度,股息率如果超過銀行提供的回購增持貸款的資金成本,「票息套利」就有了可能,預計可以顯著激發其回購增持熱情。

來源:券商中國

責編:陳麗湘

校對:劉星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67ad3d0c943359868ab464e45606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