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超級大國美國,農業到底有多強?堪稱農業帝國!

2022-05-14   小慕說熱點

原標題:糧食超級大國美國,農業到底有多強?堪稱農業帝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曾說過:「控制了糧食就等於控制了人類」。

可以說,糧食也是國家強大的重要保障。

大國崛起,農業是根本。

無論古代還是現在,農業都是一個國家發展強大的基礎。

俗話說,「皇帝也不差餓兵」,沒有強大的農業為根基,一個國家再富裕,軍隊再強大,也是鏡花水月,稍有波瀾就無法長久。

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擁有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和強勁的工業創新能力。

但是,在美國科技和工業強大的背後,許多人卻忽視了美國還是一個糧食超級大國,甚至還用糧食蠱惑蘇聯,套路墨西哥,挾持阿根廷,將糧食戰爭發揮到了極致。

世界四大糧商中的三家都是美國公司,這四大公司控制了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美國則控制了全球超過一半的糧食市場,擁有很大權重的糧食定價權。

美國還是全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在2018年輸出價值超過1395億美元的農產品。

2019年美國農業產值達到了3500億美元

billion為十億美元

此外,美國農業在超級發達的工業推動下,生產成本低到我們不敢想像。

這麼說,如果全世界國家允許對美國農產品零關稅進口,那麼幾乎世界上大多數的農民都會去上吊。

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糧食對於任何國家的重要性,美國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在糧食領域保持先進和領先地位的意圖,糧食生產能力也是美國硬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一、發達的農業

美國是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卻並不高。

根據2010年的數據,在美國3.1億人中,農村人口大約是5100萬,而其中以農為生的人口只有600萬左右,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

作為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美國的主要農產品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牛和牛犢、乳製品、雞等等,非常豐富。

首先認識一個清晰的概念,在過去的五十年里,美國一直是國際農產品市場尤其是糧食國際貿易的主導者,包括制定了國際貿易規則以及主導著糧食價格變化。

農業,已經是美國經濟領域的重要一環和支柱,在2010年,美國農產品的出口盈餘高達340億美元,而2011年時,這一出口盈餘已經達到了370億美元,增長率達到8.9%,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美國農業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政府長期以來對農業科技的扶持,在美國擁有龐大的農業研究體系,而農業研究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美國農業是典型的現代化大農場耕作模式

科技因素對農業生產具有極大的影響,正是由於 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動作用,使得美國農作物的單產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更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美國的主要農作物比如大豆、玉米、小麥等,這些農產品的平均單產水平要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這就是美國農業科技優勢的體現。

據不完全統計,從1965年到2005年的四十年間,美國農業研究的社會貢獻率平均為百分之四十五,一美元的農業科研投入能夠產生十美元的經濟回報。這種投資回報收益巨大,促進了美國農業的良性發展。

另外,高水平的農業科技水平,不僅增加農產品的單產量,也使得美國在農作物總產量上能夠保持明顯的優勢地位。

其中,2005年到2014年間,美國的玉米、大豆、小麥以及大米這四種主要糧食,分別占全球產量的40%、37%、10% 和1.8%。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個1.8%也沒什麼大不了,但美國的三億人口只占全球七十億人口的4.3%左右,而大米也不是美國人最重要的主食。

這四種主糧的總產量,則占據了全球糧食總產量的21%,可見美國農業的底蘊之強大。

而且,美國的糧食出口量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占有極高的比重,美國農業有貿易順差。在這些出口的農作物中,一些糧食還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所以,美國的農業在全球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及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不僅如此,美國還大力研究發展轉基因作物,並在育種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在轉基因技術上,美國仍然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已經有50顆轉基因的玉米和20多個大豆品種實現了商業化。

孟山都

美國的農業優勢主要還是來源於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當資金和技術、人才都湧入這一行業後,必然會得到高速和穩定的發展。

在科技助農的過程中,美國的私營企業對農業研發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他們也是美國農業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

正是由於超強的研發水平,才使得美國農業科技一直領先世界平均水平,進而使其在全球種業市場上基本處於壟斷地位。

美國人當然能夠清楚認識到保持這種優勢的原因所在。

為了維持這種優勢,美國還在2014年制定的新農業法中,提出要逐步加大農業公共研發機構與私人公司之間的資源整合與共享,要求各州政府對州立農學院與私人公司的合作提供資金支持以及訴訟過程中的豁免保護。

實際上,美國農業強大也有其先天條件優越的原因。

二、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

美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國土面積多達937.3萬平方公里,幾乎與中國相當了。

然而,與中國以多山地形為主(山地面積占中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不同,美國地形是以平原為主,且明顯分為東部高地、中部廣闊平原和西部高大山地三大部分。

即使是在美國的東海岸,也有豐富的海岸平原。正是因為遼闊的平原和如此廣袤的土地,美國的耕地面積全球第一,有四十億畝左右,遠比中國的十八億畝土地要多得多。而美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區。

充沛的可耕種土地培植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土層深厚,擁有全世界僅有的三大塊黑土地之一的密西西比平原,再加上適宜的溫度,使得美國農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

美國耕地比例圖

顏色越深,比例越高

美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由於美國三面臨海,使其氣候溫暖濕潤,不僅適合人類居住,也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另外,美國境內有密西西比河和著名的五大湖,這些水域可以給美國農業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促進農業的發展。

從南北戰爭後到二十世紀初的這段時間裡,美國農業生產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奠定了現代美國農業強盛的基礎。

早在美國1776年獨立時,只占有大西洋沿岸地區大約四十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在其西部,是六倍多於當時美國本土的「處女地」。

為了發展國力,美國宣布西部土地國有化,又制定相關政策,開啟了大規模的移民運動。

西進運動

美國將西部土地收為國有,然後又廉價售出給前來西部移民的民眾,這就初步解決了農業發展中的土地問題,使得成千上萬的農民能夠在西部廣闊的土地上得以自由發展,推動了美國農業的發展。

這些有利的先決條件,對於美國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美國強勢發展農業的原因

首先還是生存的問題,美國立國之初,國土面積並不大,面臨著發展壯大的問題,而西部就是美國對外擴張,獲取更大生存空間的地方。

獨立戰爭之後,翻越阿巴拉契亞山脈向綠山地帶移居的人逐漸增多,還引發了各州對西部地區的土地爭奪。

在這種背景下,大陸會議上提出議案:「既然西部土地是用十三州人民的鮮血和十三州的寶藏,從大家共同的敵人手中奪取過來的,那麼這些土地就應該當作公共財產,議會有權將這些土地劃為自由和獨立的政府」

1783年,英美兩國簽訂了《巴黎和約》,美國邦聯政府也從事實上擁有了這片西部土地,它 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批公共土地。

美國向西擴張

擁有土地之後,如何處理使用這片土地又產生了兩種矛盾或分歧。以傑佛遜為代表的希望建立小農土地所有制,構造一個小農社會。而漢密爾頓則主張由邦聯政府出售土地,以增加國庫收入,償還國債,他代表的是工商業集團利益。

不過,最終在兼顧兩種意見的情況下,美國確定了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並通過一系列的法令確定了公共土地國有化及有價出售的原則。

這些政策法令奠定了美國農業的底色,使得美國在發展農業過程能夠創造向土地自由投資的條件,並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全面發展提供適合的土壤。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為了扭轉戰爭初期的危急局面,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加反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的革命鬥爭,林肯總統簽署了「宅地法」,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歐洲移民,也大力發展了農業。

另外,對於美國來說,糧食也是對付他國的一柄利器,是非常趁手的武器。

在對付蘇聯時,美國就充分發揮了這一武器的厲害。蘇聯雖然地域遼闊,但耕地面積卻並不豐富,能種植的農作物也比較單一,主要還是以玉米為主,所以蘇聯對於糧食還是十分有需求的。

但是蘇聯境內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就與蘇聯簽訂協議,雙方進行資源互換,用美國的小麥、水稻、大豆等糧食去交易蘇聯的石油,而且價格也比較優惠。

但是,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西方國家開始向蘇聯提供商業貸款,用於購買大量糧食。美國一直是三大供應商之一。

1950-91 年蘇聯穀物進口和國際小麥價格

進口黃色,以百萬噸計

價格綠色,美元每噸

但是,雖然國際油價在不斷攀升,但美國因為捏住了蘇聯的糧食命脈,不斷打壓蘇聯供給的石油價格,使其造成巨大損失,最終引起內部矛盾,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

美國還用糧食控制阿根廷,他們將轉基因的大豆種子免費提供給阿根廷,然後又高價回收阿根廷農民種出來的轉基因大豆。

在高利益的驅使下,許多阿根廷人開始大規模種植這種大豆,荒廢了原本的傳統大豆種子。然而,沒過幾年,阿根廷的種子和化肥都要靠美國輸入後,美國人卻開始收取高額專利費。

這時候,阿根廷的農業就被美國綁架,不得不吞下這枚苦果。

印度農業和美國農業比較

將糧食當作武器,是美國一貫做法。

當然,美國也這樣坑我們的農業。

四、農業經濟危機與美國農業霸主地位的形成

美國是典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但農產品的高度發達也容易致使美國農業產量出現相對過剩,進而產生農業經濟危機。

在美國漫長的農業發展歷程中,一共發生了四次農業經濟危機。

這些危機的形成倒不是因為缺少糧食或農產品而引發的「不足危機」,反而是因為農產品供過於求、生產力過剩而引發的「過剩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農業經濟危機不但沒有影響美國農業的發展,反而奠定了美國農業的霸主地位。這裡重點說說第二次農業經濟危機的影響。

第二次農業經濟危機爆發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柯立芝繁榮期」。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美國確立了「對外傾銷」而不是「限制生產」是解決農業經濟危機的最佳途徑。

由於美國國內消費有限,其農產品大多數出口到國際市場,政府也一直大力支持農產品的對外出口,以減少本國的農產品庫存量,並賺取外匯。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國對糧食需求量暴增,各作戰國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儲備,也都紛紛從美國進口各種農產品,這大大緩解了美國農產品過剩的危機。

戰爭結束後,各國在恢復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糧食,美國趁機對外傾銷,庫存的農產品都高價出口到國外,而這其中的收益是非常可觀。

美國的「農場凈收入由1939年的4.89億美元猛增到1946年的152.52億美元」,農場主們在賺取了高額利潤後,又繼續擴大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

1935-2011 年美國進出口

調整後美元價值

可以說,第二次農業經濟危機從生產、銷售、利潤和國際市場份額占有率等各個方面確立了美國無可動搖的農業霸主地位。

啟示

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國家,就必須將糧袋子緊緊抓在自己手中,否則就會受制於人,任人擺布。

農業是立國之本,我們國家因此制定了恪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的政策,也明白將糧袋子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美國農業產品主要出口地

同時,更不能在種子、化肥等關係到人民飯碗的方面疏忽大意,必須保證糧食安全性,這才是大國硬實力的體現。

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沒有將糧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