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脅痛、腹痛、痛經咋辦?一個奇效良方,方藥對證、橫掃諸痛

2023-07-31     醫者榮耀

原標題:胃痛、脅痛、腹痛、痛經咋辦?一個奇效良方,方藥對證、橫掃諸痛

在生活中,誰也不能說不會遇到磕磕碰碰,所以,誰也無法預估,自己不會被病痛折磨。對於諸多疾病來說,痛症算是一類令人深惡痛疾的疾病,然而,又不得不感嘆,中醫自古就發明了諸多止痛良方良藥。而對於痛症,中醫確有諸多優勢,但凡方藥對證,止痛效果往往立竿見影,效如桴鼓。比如有一種疼痛,它是由於寒邪侵襲與氣機郁滯聯合為患所致,而疼痛的部位主要圍繞在下焦,也就是心胃及以下任何部位。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個奇效良方,能夠橫掃中下焦諸痛,讓疼痛患者「痛去開心顏」呢?還真有,比如良附丸

良附丸全方僅僅兩味中藥,由「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兩味中藥組成。可別小瞧了這個只有兩味藥的止痛良方,它的妙用可大著呢!那麼,這個兩味中藥的良方怎麼使用呢?按照原方的使用方法是,將這兩味中藥各自焙乾、各自研細、各自貯藏,需要使用的時候,就各取等分藥末,加上米飲、生薑汁各一湯匙,食鹽一撮,捻為丸,按需服用,但凡方藥對證,便可迅速起效,正如原著所說「服之立止」。

良附丸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呢?主要集中在「行氣疏肝、祛寒止痛」。適用於氣滯寒凝證,臨床常見症狀主要有胃脘疼痛,胸脅脹悶,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以及女性痛經病症。良附丸的運用中,大部分情況對證用藥都可以收穫良好的效果,但是孕婦需要儘量不用,畢竟方中藥物具有行氣走竄的效能,因此孕婦不宜使用

良附丸是出自《良方集腋》中的一個方劑,原方主治是為了治療「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之證」,而且原著中還根據病因的不同,而調整兩藥的劑量,比如因寒而得,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因怒而得,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三錢;如寒怒兼有,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一錢五分。對於全方良藥的量效關係,誠如現代中醫學家秦伯未所說「因寒而得者,良姜可倍於香附;因氣而得者,香附可倍於良姜」。

那麼,良附丸就這麼兩味中藥,它的配伍究竟又有什麼奧秘呢?全方以香附為君藥,主要起到疏肝開郁、行氣止痛的作用;以高良姜為臣藥,主要起到溫中暖胃,散寒止痛的作用。全方兩味藥,都是採用不要的輔料進行炮製,香附用醋制,可助入肝行氣止痛;而高良姜用酒制,可助散寒宣通。不過原方服藥時,採用的米飲、生薑汁、食鹽,雖然不直接算是中藥,但是對於全方的效用,有著輔助作用,現代臨床中也參考古方服用方法。

對於香附和高良姜兩味中藥之妙,歷代諸家本草均有高論。先來說說香附,《本草綱目》中指出,香附乃「氣病之總司」,能「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而《本草正義》指出,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再來說說高良姜,早在《名醫別錄》中就已經明確指出,高良姜「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而後《本草匯言》指出,高良姜「此藥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本草正義》也說,高良姜,「大辛大溫,潔古謂辛熱純陽,故專主中宮真寒重症」。

對於良附丸來說,全方僅僅兩味中藥,因此在臨床運用時,經常會出現兼變證,因此也需要加減化裁。如果偏於氣滯,胸脅脹悶較甚的,重用香附,然後再加川楝子、鬱金、木香等中藥,來增強行氣止痛的作用;若是偏於寒凝,胃脘痛甚,性寒喜溫,重用高良姜,然後再加乾薑、吳茱萸、桂枝,來增強溫中祛寒的作用;如果是氣滯寒凝所致的痛經,可加當歸、川芎、白芍等中藥,來增強和血調經的作用。

近代名醫盛心如在《實用方劑學》中,也有一個同名方劑,雖然也叫良附丸,但是用藥卻有變化,在《良方集腋》良附丸的基礎上增加了青皮、木香、當歸、乾薑、沉香等中藥,劑量也有所調整,也就是「良姜一錢,香附四錢,青皮三錢,木香三錢,當歸三錢,乾薑二錢,沉香一錢」,主要用來治療胸膈滿痛,得暖便輕,嘔吐清水等病症。而隨著現代臨床的運用,良附丸加味已經是一種常態,畢竟一個只有兩味藥的方子,加減化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良附丸現代也有中成藥,良附丸的加減方,現代也有「胃氣止痛丸」、「胃痛立應軟膠囊」等中成藥,不過不得不說,良附丸這個常用古方,時至今日,依然是應用廣泛、療效肯定。一般來說,良附丸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之胃痛、脅痛、腹痛、積聚、痛經等病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胃炎、胃潰瘍、胃黏膜脫垂、腸易激綜合徵、胃癌等疾病;運用時又常根據兼症及所處階段不同加減配伍,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原則[1]。由此可見,良附丸這個古方,真乃良方也。

對於良附丸來說,全方僅僅兩味中藥,而且現代藥理對香附和良姜均有比較詳細的藥理研究。不過對於良附丸復方的藥理研究依然不夠深入,但也有一些進展。藥理研究表明,良附丸有抑制子宮及胃腸平滑肌收縮的作用,以及鎮痛抗潰瘍作用,而且對多種細菌(如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不僅如此,實驗研究還表明,良附丸中的高良姜能刺激胃腸壁的神經末梢,反射性地引起消化功能亢奮和通暢胃腸血液循環,還具有抗缺氧能力[2]。雖然,現代藥理對良附丸有過一些研究,但是依然是不夠系統、不夠深入、不夠詳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附丸在現代臨床中也在逐步拓展它的應用範圍,比如良附丸可用於治療胃腸神經官能症、肋間神經痛、膽汁反流性胃炎、痛經等辨證屬於寒凝氣滯的;以及對慢性肝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屬於氣滯寒凝的疼痛,有里寒見證的急腹症和疾病後期有脾胃虛寒表現的,均可應用良附丸進行治療[2]。不僅如此,良附丸還可用於治療淺表性胃炎,泌尿繫結石,慢性胃炎[3];胃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等疾病。也就是說,良附丸所治範圍主要集中在胃脘、腹部,而病性所屬於寒凝氣滯。

對於良附丸來說,它的核心病機其實只要記住兩句話,第一句就是「總是寒邪來作寇」,第二句就是「百病生於氣也」。寒邪侵襲、氣機郁滯是良附丸的核心病機,其實對於良附丸的臨床運用,最重要的是符合病機,因此除了治療諸如胃痛、脅痛、腹痛、痛經等中下焦疼痛性疾病,即便是上焦、三焦疼痛性疾病,其實只要符合病機,也是可以加減化裁來進行治療的。不過對於良附丸來說,目前的缺憾是現代藥理研究還不夠深入,這需要未來的藥理與實驗進一步深挖,以期發現良附丸更為廣闊的臨床運用。

參考文獻

[1]王婧,陳信義.良附丸古今研究縱橫[J].北京中醫藥,2009,28(3):236-239.

[2]本刊編輯部.良附丸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09,25(23):12.

[3]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付江波,桂蓓,李坤平,等.良附丸治療胃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效學研究[J].醫藥導報,2022,41(9):1324-1330.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17a0910928f73b7c5f83c2fe85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