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將置身於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此時雖陽氣漸生,但陰寒未盡。所以,古今養生十分強調春捂,春捂,通俗的說,就是春天不忙減衣。
民間所謂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
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
說的也是這層意思。
北方地區
Spring
我國北方地區春季的氣候特點是升溫快,晝夜溫差大,雲少,光照足,濕度小,多風乾燥。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使得天氣乍暖還寒,反覆無常。
春天這種乍暖還寒的多變氣候特點,使人體內臟活動不易與這種變化協調一致,稍不留意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尤其是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病菌會乘虛而入。
這種天氣特別有利於流行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也是春季最高。
而春天多風的天氣,會令空氣中負氧離子大大減少,正離子猛增,使人體內化學過程發生變化,血液中產生大量的血液素,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疲勞,易導致精神紊亂年老體弱者、孕婦等由於受生理機能調整速度緩慢,更容易受「風」侵襲致病。
所以,春季還是心腦血管病,如「中風」、冠心病誘發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等的一些中醫所謂的「風症」的高發期。
南方地區
Spring
我國江南春天要比北方潮濕得多,時常10天裡頭有一半左右是雨天。「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唐代杜牧對江南春雨的生動寫照。陰雨天多,濕度增大,身子虛弱的人易被濕邪侵犯,關節痛和風濕性病變的症狀就會加劇。
倒春寒天氣引起的綿綿陰雨
因此,在春天春捂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一不可過早脫衣,多備幾件袷衣,隨天氣變化一件一件地增減;二是減衣服時,宜上薄下厚,即先減上衣,後減下裝。也就是說,春寒未消時,上半身衣服可以略減一點。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至於我國南方地區,由於春季晴天時溫度回升得比北方要快一些, 人們身上的衣服雖然不能像北方人那樣「捂著」,該脫就得脫,但是遇到冷濕的天氣時,還得趕緊添衣服。「急脫急著,勝似服藥,」 江南人的「春捂」就應如是。
正確春捂
Spring
中醫認為,防病如禦敵,「春捂」只是被動的防禦。要想進一步地防病健身,平時就必須加強鍛鍊,增強肌體的適應和抗病能力。春天特別要加強下身的鍛鍊,以促進血液循環。
春捂需要把握「度」的問題,有的人直到春末還捂著厚厚的衣服, 以致悶熱汗出,反而容易生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皮炎或濕疹。原來體溫的恆定是保證人體各種機能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人體不斷產生熱,同時也不斷排放熱,這種生熱和排熱的速率總是平衡的,人體的溫度也因此而保持著恆定。
圖片來源:央視一套
春天氣溫顯著升高時,如果仍然不適當地捂嚴身體,勢必會使傳導、對流、輻射等排熱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塞,汗水不能及時揮發,就會刺激皮膚,引起皮炎或濕疹。出汗過多,還會造成脫水和低鈉。
此外,春天回暖,各種細菌、病毒也開始大量繁殖,而這個時候,人們剛從冬天過來,抗病能力比較弱,一旦「捂」得太過,人體就會因出汗過多而著涼,成為感染病菌、病毒的誘因,使人易患流感、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春捂正確的做法是,隨著氣溫的逐漸增高,衣著也隨之逐漸減少,只是不要驟減以免受涼就可以了。
本文綜合整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春捂如何捂》,作者白石人,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