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科技觀察】近日,小米官方發布消息:小米電視在2023年1-9月份的累計出貨量位居中國第一。
如果單純從出貨量看,這對小米而言是個好消息。然而,小米電視最顯著的價格是驅動特徵,不能代表中國智能製造,更不能代表中國彩電業站在世界前沿。
小米電視給外界的標籤等同於低價。一分為二地看,小米電視的低價對於大屏電視的普及起到了帶頭作用,起到了普惠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彩電行業向高端大屏發展的趨勢下,小米低價策略正承受前所未有的高壓。
首先,1-10月低價彩電同比下降幅度最大,表明價格驅動逐漸失靈。
根據奧維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彩電均價在1000-1999元區間的行業占比17.6%,但同比降幅最大,同比下降5.04%;其次是價格為3000-3999元區間,行業占比11.99%,同比下降3.23%,下降幅度排在第二位。而價格在4000-4999元區間行業占19.3%,同比增長4.59%;價格在6000-6999元區間的,行業占比17.49%,同比增長4.47%。
同期,小米電視均價為1831元,銷量市占比為17.78%,同比增長0.79%
在1-10月均價TOP20排名中,小米倒數第三,酷開以均價1166元倒數第二,樂華562元均價排名倒數第一。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價格仍是市場擴容的利器。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偏愛價格驅動。
不過,從趨勢上看,增長空間最大的則是中高端品牌增速明顯。這對小米電視來說,轉向高端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次,高端用戶更看重品質驅動,是高端大屏的主力軍。
市場趨勢表明,高端大屏是很多追求品質生活消費者的首選。奧維數據顯示,1-10月份,60-69寸電視銷量,行業占25.61%,均價為4911元;70-79寸電視銷量行業占比25.11%,均價7290元。這表明,60寸以上高端、高品質大屏電視已經占據絕對的半壁江山,正在形成引領之勢。
長期來看,當消費升級、品質生活已經成為必然,價格驅動可能會遭到市場反噬。或者說,這一類的產品只能走低端路線,想在中高端滲透則會有一定的難度。
當用戶的潛意識裡把小米的低價當成一種標籤,這對小米電視向高端滲透是有阻礙的。
其實高端用戶更加看重品質驅動,這正是高端大屏電視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第三,海外市場小米也是以價格換市場,不能代表中國彩電業。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小米電視的打法如出一轍,全靠價格打市場。真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中國品牌,還是海信和TCL能代表中國彩電業。
當海信以雷射顯示技術、晶片、最具智能化和最好的畫質推向市場,成為全球銷量第二;當TCL手握液晶面板生產線,新品不斷疊代加速時,外界對他們的評價是,海信TCL才是中國彩電的標籤。通過輸出品牌、技術和標準,在全球樹立話語權。
而對小米的評價則是價格極具競爭優勢,但在核心技術等方面,外界的印象似乎是一片空白。
不是小米電視做得不好,而是當初的定位就決定了小米電視的高度和上限。坦率地說,小米電視價格驅動的優勢,就是在全球拉低了均價,確實能讓很多人買得起電視。但從高端智能製造、用技術定義話語權的角度看,小米電視還遠遠不夠。
其實,彩電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全部是低端產品,更不可能全部是高端產品,百花齊放才能滿足千人千面的訴求。
從小米電視的表現看消費環境的變化,表明價格驅動型用戶在線上占據更大的比重,而品質驅動型用戶則更會把場景體驗、技術創新放在首位。
用銷量衡量小米電視是階段性的成功。用技術和標準衡量小米電視,那麼其是欠缺的。真正的含金量,是輸出技術、輸出標準、輸出品牌和輸出模式,小米電視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