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作里的元宵節,要團圓,更要狂歡,買買買也使古人快樂!

2023-02-05     浩然文史

原標題:明代畫作里的元宵節,要團圓,更要狂歡,買買買也使古人快樂!

明代畫作里的元宵節,要團圓,更要狂歡,買買買也使古人快樂!

#天南地北大拜年#

作為新春以來的第一個節日,元宵節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有著不凡的地位。我們印象中的元宵節,是辛棄疾筆下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也是周邦彥口中的「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團圓與狂歡是元宵節亘古以來的主題,現在如此,幾百年前的明朝亦是如此。透過一幅明朝的《上元燈彩圖》,讓我們讀懂了古人的元宵之夜,也使得元宵節這個節日曆久彌新。

《上元燈彩圖》

一、畫背後的歷史邏輯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進入新年以來的第一個滿月之日,意味著團圓歡樂。上元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大概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漢武帝為祭祀「太一神」,因此下令張燈結彩,第二種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教,因此在上元節這天燃燈表佛,第三種起源稍晚一點,說是源起於道教,魏晉道家認為正月十五為天官誕辰,因此燃燈表示慶賀。

太一神

不管上元節的起源如何,似乎都與宗教崇拜有所聯繫,但是上元節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褪去了宗教色彩,演化成了一個民間狂歡節日。上元節興起於漢,在唐朝被政府規定為法定節日。唐代規定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連續三天觀燈,也就出現了專門的「燈市」。唐代蘇味道有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講的便是燈景的盛大情形。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上元節

北宋在唐朝的基礎上,將正月十七、十八同樣納入了觀燈的時間,一共五夜。到了明代,出現了中國歷史最長的元宵節假期,朱元璋下令從正月初八便放燈,正月十八下燈,元宵節假期足足有十天。

朱棣繼位之後,下令:「自正月十一為始,其賜元宵節假十日。百官朝參不奏事,有急務與本封進處分聽,軍民張燈飲酒為樂,五城兵馬司弛夜禁,著為令。」宣德時更是將元宵節假期延長到了二十天,雖然明中後期有所縮減,但堅守住了十天這個底線。在整個元宵節假期中,古人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盡情娛樂!

朱棣

明代佚名畫家所畫的《上元燈彩圖》,是明代南京上元節時內橋一帶燈市與古玩市場的場景,長約2.6米,寬約25厘米,絹本設色。原畫沒有落款,也沒有題跋,因此不知作者是誰,後據我國著名書畫家徐邦達先生判斷:「此明中畫師所作上元燈戲圖意, 寫當日金陵秦淮一帶居人,於上元節日歡騰遊樂之景。」原故宮博物館副館長楊新則認為成畫時間應為明萬曆至天啟年間,地點應為金陵的內橋一帶。

《上元燈彩圖》是一幅足可與《清明上河圖》相提並論的風俗畫,畫中約有兩千多個人物,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該畫集中描繪了金陵內橋一帶民眾於上元節嬉戲遊冶的場景,從畫中我們既可以看見金陵百姓放花燈、舞魚龍等專屬於上元節的風俗,還可以一窺當地玩雜耍、賣古玩等風貌。但是,作者在繪製此畫時,明顯融入了自身的價值判斷與情感傾向,並沒有將所有的上元節風俗完全展現出來。

《上元燈彩圖》(局部)

二、畫中的上元民俗

元宵節有許多婦孺皆知的風俗,例如吃湯圓、猜燈謎等等,但是元宵節的核心應該是放花燈。前面我們所說的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其實都與燈有關,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元宵節景象,印象最深刻的也應該是姿態萬千的花燈。

明人對於上元節放燈的熱情未減反增,朱元璋不僅將放燈的時間延長到了十天,他本人也喜歡放燈,「大風晦雨雪交作,至午忽開霽。上敕近臣於秦淮河燃水燈萬枝,十五日夜半竣事」。連皇帝都這麼愛放燈,就更別提民間了。《江寧縣誌》載江寧縣上元節時:「上元作燈市……燦若白晝,簫鼓聲聞,燈火迷望。」

以燈彩為名的《上元燈彩圖》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花燈。在畫面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類似假山一樣的建築,上面還放著各種神像,史載「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面北悉以彩結山呇,上皆畫神仙故事」。這種燈山稱之為「鰲山」。鰲山起源於宋代,是上元燈節的高潮,是由各式各樣的花燈組成的燈山,鰲山越大,整個燈市就越熱鬧,畫中的鰲山也被一眾百姓所包圍。

畫中的鰲山

但是畫中的鰲山明顯不是由花燈組成,這是因為鰲山雖然熱鬧華麗,但是極易引起火災,例如永樂和正德年間都曾經發生過鰲山失火導致多處宮殿被毀的先例,因此萬曆年間,張居正上書請求禁止鰲山獲得了萬曆皇帝的批准。該畫成於萬曆之後,也應該受此影響,用假山代替了由花燈組成的鰲山。但在《憲宗元宵行樂圖》《南都繁會圖》中我們卻可以一睹鰲山的風采。

明 仇英《南都繁會圖》局部 右上角為鰲山

除了鰲山這個巨型燈山,在畫中我們還可以看見或多人,或雙人,又或單人拿著的花燈,這些花燈姿態萬千,有呈蓮花、菊花、螃蟹、麒麟、飛鳥、魚龍等各色各樣的花燈,多人持的是龍燈。

畫中龍燈的龍身與龍尾

雙人抬著的花燈多為多個花燈組成的燈組,在畫中也隨處可見:

雙人抬的燈裡面包括魚燈、蓮花燈等

雙人抬的龍燈與麒麟燈

單人持燈的多為小孩,他們或三三兩兩聚成一團,或嬉戲奔跑:

也有和像鰲山一樣固定著的巨型燈籠,這些巨型燈籠做工精湛,上有華蓋,垂有流蘇,還繪有花鳥風景:

被懸掛在木桿上的巨型燈籠

眾多的彩燈或懸掛於街頭,或穿梭於大街小巷,魚龍舞動,流光溢彩,絢爛無比,同時千燈如晝,皎如白日,令人流連忘返。彩燈是元宵節的靈魂,渲染了元宵節狂歡的氣氛,但是元宵節不僅僅只有彩燈。在畫中,雜耍也可以成為人群聚集的焦點,雜耍戲藝頗為有趣,更為元宵街頭增添了歡聲笑語。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角力、蹴鞠、魔術等雜耍,觀看角力的人群異常擁擠,當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下面的人群擁擠得歪東倒西,熱鬧與緊張的氛圍撲面而來。

眾人圍觀的角力之戲,也就是現在的摔跤

左邊的人群在圍觀魔術,右邊的人群則在圍觀蹴鞠等雜技

在元宵節這天,為了讓百姓充分嬉耍狂歡,照例是不實行宵禁的,也就是「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不僅不禁夜,婦女還可以結伴走上街頭嬉耍遊玩。在中國古代,婦女受到禮制的束縛,是不可以隨意外出遊玩的,但是元宵節是個例外,所以在元宵節這天可以在街頭看見婦女們的身影。

由婦女元宵出遊衍生出元宵習俗諸如「走百病」等,走百病就是在元宵節這天婦女結伴出行,沿著城牆走,或登城頭,或去郊外,但逢橋必過,稱之為「走橋」。《帝京景物略》記載:「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走百病的目的無疑是祛病祈福。

畫中人滿為患的橋樑

但是奇怪的是,在《上元燈彩圖》中的大街上我們基本看不到婦女的身影,只有在畫的結尾處我們才看見一隊成群的婦女,似乎是在履行「走百病」的習俗:

畫中成群的婦女

作者這樣的安排,或許和當時士大夫群體對婦女於元宵結伴出遊頗為微詞有關。正如《二刻拍案驚奇》說的那樣:「傾城士女通宵出遊,沒些禁忌,其間就有私期密約,鼠竊狗偷,弄出許多話柄來。」這是當時許多士大夫所憂慮之處,他們擔心婦女出遊會使世風日下,因此有很多士大夫建議禁止婦女於元宵出遊。作者明顯是受到了這種觀念的影響,才會故意在畫中隱去婦女的身影。

元宵也意味著團圓,在這個節日中與親人、與友人團圓是絕佳的選擇。畫中大街兩旁店肆林立,不少酒樓飯館此時人滿為患,或一家人其樂融融,享受天倫之樂,或與友人喝酒取樂,談笑風生,也有憑欄俯瞰熱鬧的街景的。

畫中左邊樓上的兩人正憑欄俯瞰,右邊的兩人似乎在對弈

左邊樓上明顯可見桌子上的飯菜,還有孩童,應為一家人

元宵節的狂歡娛樂活動一般都要維持到深夜或者達旦通宵,也就是所謂的「少年載酒遊樂,漏晝不休」「看往來士女,午夜方散」,這樣既熱鬧又有趣的節日,確實很難捨得去休息啊。

三、畫中的日常

這幅畫想展現的,不僅元宵節熙來攘往的狂歡場景,還有當時內橋一帶的日常生活。明代中後期掀起了一股崇古之風,包括青銅器、字畫、書籍在內的古玩大受歡迎,而內橋一帶恰恰是南京的貿易中心,店肆林立,南北貨物,古玩字畫,無不雲集於此。

在畫中隨處可見古玩鋪或者小攤,青銅鼎尊、床榻屏風、古籍字畫、板凳桌椅、琴瑟鑼鼓等等羅列不盡,而這也常常引起人們的圍觀,圍觀者戴四角帽的為士大夫,戴瓜皮帽的則為普通人。

販賣各色物品的攤販

販賣各色物品的攤販

當時的南京城經濟發達,繁榮昌盛,由此帶來的養魚、逗鳥、賞花的風氣十分濃厚,在賣古玩雜物的旁邊就有賣盆栽花卉的。

還有賣金魚和白鶴、孔雀等禽獸的。

畫中賣禽獸者

畫中賣金魚者,旁邊兩小孩還正在燃放爆竹

這些小攤小販穿插在元宵節人們狂歡與團圓的圖景之中,為元宵節的娛樂提供了多樣的選擇方式,畢竟「買買買」能夠使人快樂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能夠購得自己的心儀之物,也是生平一件快事,也因此整幅畫才會顯得如此和諧。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見許多生動有趣的細節,例如坐在轎子中的官員,身邊的奴僕正在驅趕人群開道,惹得眾人伸頭以望,還有靜坐在一旁的算命先生,以及人群中的侏儒、和尚、買撥浪鼓的孩童,這些看似瑣碎的場景畫面,卻是風俗畫的靈魂所在。他們存在於歷史之中,無需言語什麼,只要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便已明白,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端坐的算命先生

文史君說

從古至今,節日的意義對於我們而言,更多的是娛人而不是娛神,在物質文明遠沒有今日發達的古代,人們也儘可能地為生活添光增彩。在摩肩接踵的街道上,在流光溢彩的花燈中,古人儘可能衝破日常的束縛,獲得一個狂歡的機會,《上元觀彩圖》則是將古人狂歡的一個縮影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儘管這個縮影並不完整,但我們依然為之傾倒。

參考文獻

馮志潔:《明代風俗畫中的民俗建構——以<上元燈彩圖>為中心》,《民族藝術》2019第5期。

唐麗雅、徐永遠:《從<上元燈彩圖>看明朝時期元宵節的民俗風情》,《蘭台世界》2015年第30期。

張宏、周安慶:《明代金陵「上元燈彩圖」風俗畫卷的文化解讀》,《江蘇地方志》2010年第1期。

張海怡、蔣暉:《從<上元燈彩圖>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燈飾》,《美術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d5ee2bdc2c3ba8a726556649154de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