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解熱鎮痛抗病毒,藥性無處不到,可治「一切風」

2023-05-21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解熱鎮痛抗病毒,藥性無處不到,可治「一切風」

莊子曾經感嘆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確,人的生命是有邊界的,誠如蘇東坡所說「人生不過百年」。但是知識卻是沒有邊界的,誠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對此,莊子依然是感嘆,「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世界上的知識那麼多,就算走到生命盡頭,也是無法將全世界所有知識都學完的。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學習呢?三個字:「讀經典」!也就是得道高人所說的「大道至簡」!

中醫歷來都強調「讀經典」,尤其是中醫四大經典,更是歷代中醫必讀經典,用藥有《神農本草經》,理論有《內經》《難經》,臨床有《傷寒雜病論》,融通中醫四大經典,足可以「啟萬世之法程」,而中醫四大經典,「誠醫門之聖書」。對於中醫四大經典,後世醫者對《神農本草經》的研究,略顯單薄。實際上,好好研究《神農本草經》,不僅對臨證用藥的精度更為遊刃有餘,還能提升對《傷寒雜病論》組方思維的理解。

對於《神農本草經》來說,不愧為我國古代第一部藥典,其中隱藏的諸多理法方藥的奧秘,一直令後世醫者高山仰止。《本經》對於所選中藥的高度認知,完全是劃時代的,其立意深遠令人「如迎浮雲,若視深淵」。有道是,「醫不識本經,笑煞讀書人」。在《神農本草經》中,有這麼一種現象,就是一藥多基原的情況,這個其實在後世的中藥學裡,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一味十分奇妙的中藥,它具有「小無不入,大無不通」的特點,什麼意思呢?就是用這味中藥,沒有什麼地方是它不能到達的,大有一種「鏢鏢必達」的特色。這味中藥是什麼呢?它就是羌活。不過,令很多人匪夷所思的是,它在《神農本草經》中的正名卻是「獨活」,而羌活只是「一名」,也就是別名。羌活和獨活不是兩種中藥嗎?為什麼《神農本草經》非要把獨活和羌活都說成是一種中藥呢?實際上,這是沒有深刻研究《神農本草經》,對獨活與羌活存在認知偏差。

當代著名的本草學者王德群先生指出,《神農本草經》的獨活,「一名羌活」,本為一物,後分「獨活」與「羌活」兩種;其實正名「獨活」是言其效,通過該藥治療,可救活患者,即為「獨活」也;非《名醫別錄》所說「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之「獨自活動」;「一名羌活」是指產地,後人不知,分為兩種,把本為來自羌地最優獨活說成羌活;而神農所用獨活,來源於傘形科植物羌活或寬葉羌活,現稱羌活;而現稱獨活者,是後人誤解了神農之意,又找出的另一類藥物,神農所指的「獨活」即「羌活」,後來的「獨活」與神農「獨活」無關[1]。

也就是說,《神農本草經》里所記載的「獨活」,實際上是現代使用的「羌活」,而後世醫家使用的「獨活」,只不過是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毛當歸。《本草蒙筌》中曾記載,「但今賣者,多采土當歸假充」。所以,對於中藥的運用,需要從源頭抓起,藥物的基原是十分重要的。《神農本草經》給現代用的羌活用了「獨活」和「羌活」兩個名稱,讓後世醫家混亂了很久。究其原因,是沒有讀懂《神農本草經》的深意,《本經》以「獨活」為正名,是在表達它的功效,而用「羌活」作別名,是在表達它的產地。也就是說,現代用的羌活就是《本經》里的「獨活」,而現代用的獨活,並不是《本經》里的「獨活」。

那麼,究竟是從什麼時代開始將羌活與獨活分開的呢?有學者對羌活與獨活做過本草考證,認為《神農本草經》中的獨活包括獨活和羌活(羌活屬)2類中藥品種,可以看成一藥多基原;但是在藥材上,羌活與獨活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區分;到了唐代,醫家已認識到羌活與獨活的臨床功效的區分 ,並有「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的說法;但是本草中直到《本草品彙精要》才將羌活與獨活二者分開;但歷代羌活的品種較為清晰,均為羌活屬植物 , 來源於羌活N.incisum和寬葉羌活N.forbesii[2]。

那麼,歷代本草對羌活的主要作用,又有哪些表述呢?首先還是得看《本經》,指出,羌活具有「主風寒所擊」和「止痛」的作用,可用於「金創」「奔豚,癇痓,女子疝瘕」等疾病。《日華子本草》對於羌活的用途,記載的更為詳細,首先旗幟鮮明的指出,羌活可以「治一切風並氣」,具有「通利五臟」「明目」等功效,適用於「筋骨攣拳,四肢羸劣,頭旋,赤目痛,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等病症。在《本草蒙筌》中,說羌活不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善利周身百節之痛」;還能夠「排巨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證」。《本草匯言》更是將羌活的作用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認為羌活的藥性獨特,「體輕而不重,氣清而不濁,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具有「上行於頭,下行於足,遍達肢體」的妙用,堪稱「清氣分之邪之神藥也」。

不得不說,從歷代本草經典對羌活的認識,是獨具慧眼的。但是現代的中藥學和藥典卻把羌活的用途縮窄了,把羌活的主要作用歸納為「散寒,祛風,除濕,止痛」,主要的臨床適用範圍歸納為「風寒感冒,頭痛項強,風濕痹痛,肩背酸痛」。回歸古代本草典籍來看,羌活無論是「小無不入,大無不通」,還是「上行於頭,下行於足,遍達肢體」,無論是「治一切風並氣」,還是「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善利周身百節之痛」,都是羌活引以為傲的臨床用途。若不能在繼承古代中醫經典的過程中,有所發明創新,那就真的有點遺憾了。

好在現代藥理學對羌活也在逐步探索,藥理研究表明,羌活具有解熱、鎮痛、抗過敏,抗菌抗病毒,對血流動力學的作用,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氧化,促透皮作用等藥理作用[3]。不僅如此,羌活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活性,抗癌細胞增殖抗血栓,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抗哮喘,抗腹瀉,抗潰瘍,抗阿爾茨海默症,抗骨質疏鬆等藥理作用[4]。這也充分說明,羌活這味中藥在臨床中的作用,遠不止「散寒、祛風、除濕、止痛」這麼簡單,還有著更為「神奇」的作用,有待進一步開發。

對於羌活的用量,有學者通過總結古今醫家臨床運用羌活的經驗,認為羌活的常用量為3~30g;如果用於治療風寒表證(感冒、頭痛)、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的時候,可以與防風、荊芥、葛根等中藥配伍,常規用量為6~15g;如果用於治療痹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中風等疾病的時候,可以與獨活、川芎、茵陳、蒼朮、全蠍等中藥配伍,常規用量為10~30g;用於治療眩暈、神經官能症、面肌痙攣、小兒癲癇、小兒體虛中寒,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潰瘍、泄瀉)的時候,可以與升麻、柴胡等中藥配伍,常規用量為3~15g[5]。

羌活的藥性無處不到,不僅可以作為君臣藥,也可以作為佐使藥,更可以作為引經藥,是一味實力強悍的中藥。對於羌活的炮製,一般都是生用,不過在《本草蒙筌》中指出,「須去黑皮腐爛」,當然現代的中藥飲片已經達到標準,無需再進行去皮的炮製。對於用法,「煎服方有神功」,可見水煎劑的藥效要優於入丸散劑。不過羌活雖好,但也有注意事項,由於羌活氣味濃烈,用量過多可能會導致嘔吐,因此脾胃虛弱的人群,要慎用;再加上羌活辛溫燥烈,可能會傷陰耗血,因此,血虛痹痛、陰虛頭痛的人群,要慎用;另外,孕婦要慎用

參考文獻

[1]王德群.神農本草經圖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單鋒,袁媛,郝近大,等.獨活、羌活的本草源流考[J].中國中藥雜誌,2014,39(17):3399-3403.

[3]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馬麗梅,楊軍麗.羌活藥材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草藥,2021,52(19):6111-6120.

[5]趙怡坤,邸莎,徐坤元,等.羌活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20,40(9):1232-1235.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d44e0ef75dd73dd4661fd804605fb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