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開會,郭汝瑰質問胡璉:你與劉伯承住一個村,怎會讓他跑了?
1947年末,國民黨內部召開了一場研討會上,會議的主題,就是對付剛剛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對於當時的國民黨將領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震懾,這不但意味著其早先的長江防線部署全部作廢,南方大城市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也暴露在了解放軍的面前,從戰略上陷入了極大的被動。
因此,會議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低氣壓中,所有人都在望著沙盤一口一口的抽悶煙,無人發言。
過了許久,時任國防部第三廳的廳長郭汝瑰忽然拍案而起,指著一旁的胡璉,怒罵道:「要我說,劉鄧大軍能夠在大別山站穩腳跟,你胡璉得負全責!」
郭汝瑰的一番發言出口,引起了一片譁然,就連胡璉本人也面露慍色,想要發作。
可緊隨其後,郭汝瑰的一句話又把胡璉懟了回去:「我問你!你當時和劉伯承就住在一個村裡,是怎麼讓他跑了的?你這個共軍的姦細!」
郭汝瑰的指控不可謂不嚴厲,聽聞此言,胡璉的臉色唰的一下就白了,只能喃喃道:「我部為敵情所誘惑,予敵以逃竄之機……」
郭汝瑰所指證的事,發生在大別山交戰期間。
1947年7月末,解放戰爭進入到了新階段,為了改變局勢,當時的以毛主席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層決定進攻敵人後方腹地的大別山地區,以打開局面,扭轉被動形勢。
這一艱巨任務落到了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的肩上,劉伯承為人穩重務實,鄧小平則精明能幹,兩人都是解放戰爭時期最出色的軍事統帥之一,配合默契,坦誠相待。
然而此次行軍作戰可不同往日,劉鄧二人的身上都有著極大的擔子。
挺進大別山,究其性質來說,相當於在解放戰爭時期重新來一次紅軍時期的長征。
當時的國民黨軍兵鋒正銳,而中原地區又是國民黨的腹地,敵軍實力雄厚。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千里奔襲並在大別山紮根,可以說是難如登天,隨著走在被包圍的邊緣。
然而面對如此困難,劉鄧大軍沒有絲毫的膽怯,接到命令以後,便立刻開始準備。
為了提升行軍速度,他們丟棄了許多重型武器裝備與輜重,只為能夠盡最大速度抵達大別山地區。
然而天公不作美,劉鄧大軍剛跨出第一步,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當時正值中原和南方的盛夏雨季,連綿不斷的暴雨使得沿途的道路和山徑泥濘不堪,交通條件十分的惡劣。
想要在這樣的道路上扛著裝備行軍,是極度消耗體力的,開始行軍沒幾天,許多戰士就已經在泥濘的山路上筋疲力盡。
但為了完成抵達大別山的艱巨任務,劉伯承和鄧小平不得不咬牙苦撐,以最大限度地驅使部隊加速前進。
最終,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之後,部隊終於抵達大別山區。
然而,此時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是更加複雜的局面,大別山雖大,但極度貧困,無以供養大批部隊,想要在這裡駐軍,就必須分兵行事。
其次,國民黨軍隊在這時也插進了山區,這使得局面更加複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大別山區常年遭受國民黨軍隊的蹂躪,當地的百姓對於拿槍的軍人本身就充滿了警惕和敵對,群眾工作難以順利展開。
在種種困難之下,劉伯恩和鄧小平做出了南北分兵的計策。
具體就是由劉伯承親自率領一部北路軍突圍,吸引國軍的注意力;鄧小平則率領主力南路軍留在大別山區,採取運動戰牽制國軍協同配合。
在執行突圍計劃時,雖然名義上,劉伯承帶著:二縱、三縱、六縱三大部隊,但是受限於當時的特殊情況,真正在其身邊的兵力是極少的,只有一個警衛排,其餘部隊只能遠程遙控指揮。
分兵前,劉伯承把警衛團給鄧小平留下,並對身邊一個排戰士說了這樣一句話:「萬一被敵人衝散,請不要管我,到文殊寺地區找鄧政委會合。」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此時的劉伯承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臨行前,鄧小平緊緊握著排長的手說:「你們的任務非常艱巨,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劉司令員交給你了,你一定要確保他的安全。」
當時的行軍可以說是處處都是艱險,劉伯承也跟著戰士親自走田埂、越河流,處處都是國民黨軍隊,防不勝防。
有一天深夜,部隊剛剛歷經千辛萬苦在一個村子停下,想要借宿,結果老鄉的答話,把人們下了一身冷汗:「村子裡都已經住滿了。」
問:什麼部隊?答:戴鐵帽子的。
當時的解放軍哪裡有鋼盔?聽聞此言,劉伯承就明白這一定是國民黨軍,無奈之下,只能離開繼續趕路。
事後分析,如果當夜沒有問老鄉直接住了進去,後果不可估計。
這起事件還不算是最兇險的,有一次,劉伯承一行人在一處山村剛剛住下,值夜巡邏的哨兵發現了異常的跡象:在村子裡同時駐紮著國民黨的一支先遣部隊——以胡璉為師長的整編第11師。
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經和敵人住在同一個村子裡!
聽到這個消息,現場所有人都驚呆了,可以說,此時形勢對劉伯承極為不利,隨時可能被殲滅。
然而,經驗老道的劉伯承並未被敵人的強大軍力威懾。
在判斷利弊後,劉伯承立刻做出了決定,不打擾對方,從容撤離。
當時正值夜色,周圍還有大霧天氣,如果利用好這些自然掩護,部隊是完全有機會的。
隨後在劉伯承的部署之下,部隊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撤離,並最終成功脫險。
事實上,和敵人住在一個村子裡並非杜撰情景,類似的情景在整個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時有發生。
劉伯承虎口脫險這一場景,在電影《大轉折》中也有體現,影片中,劉伯承在駐軍以後,無意間撞到了一位砍柴的老鄉。
劉伯承上前與對方寒暄,說了句「部隊到村子裡來,打擾你們了」。
老鄉回答的是:「不打擾,就是部隊砍了幾棵梨樹做工事,怪可惜的。」
就這一句話,就讓劉伯承判斷出有國民黨軍隊也駐紮在旁邊,立即下令進行轉移。
直到此時,胡璉還毫不知情,完全沒有意識到,大別山解放軍的首腦劉伯承就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視察一般從容轉了一圈。
事後,作為放跑劉伯承的最大「幫凶」,胡璉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就客觀情況來看,在當時大別山區內一片混戰的情況,出現失誤在所難免。尚不至於說,就要扣上一頂通敵的帽子,那為何郭汝瑰會對胡璉做出如此嚴厲的指責呢?
事實上,這其中還有另一層原因。
熟悉我國近代史的觀眾或許對郭汝瑰並不陌生,他是我黨潛伏國民黨內僅次於吳石將軍外,級別最高的紅色間諜。
多年以來,郭汝瑰一面在情報上給予支持,另一面則是盡最大可能擾亂國民黨內部部署,破壞其團結。
而此次胡連放走了劉伯承,則給了郭汝瑰一個好機會,當然應該站出來表表態了。
果不其然,經過他的這麼一番聲討,雖然到最後老蔣也沒有把胡璉怎麼樣,但不可否認的是,國民黨內部士氣還是出現了極大的影響。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對於整個解放戰爭的全局是有著巨大的影響的。
它迫使國民黨軍隊平白多承擔了上千里的防線,瓦解了國民黨軍的幾路攻勢,從戰略上來看,雖然劉鄧大軍在此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為整個革命事業爭取到了反攻的歷史機遇。
從此之後,解放戰爭正式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戰略反攻。
此次郭汝瑰當眾質疑胡璉,雖然沒有讓後者丟掉官位,但是起到的作用也是相當之大的。
郭汝瑰作為當時的國防部的廳長,代表著國防部的態度。
如此不留情面的指責胡璉,其餘參會將領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要是拚命如胡璉那樣都要被懷疑通敵,反而那些一直混日子的外圍部隊平安無事,自己到底還有什麼理由要繼續賣命打下去?
可以說郭汝瑰引起的一番「質疑風波」,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國民黨軍心進一步動搖。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後,蔣介石的幾百萬精銳部隊折損殆盡之後,郭汝瑰擔心自己遭到蔣介石懷疑,便索性主動引咎辭職,替蔣介石當這個背鍋俠。
之後的日子裡郭汝瑰倒也沒有閒著,或許是出於感激或愧疚,蔣介石任命他為國軍七十二軍軍長,在四川重建部隊。
之後的日子裡,郭汝瑰向老蔣要了足夠裝備一個軍的武器裝備和車輛,開始在四川招兵買馬。
當時國民黨軍隊中。士氣已經十分低下,能夠像郭汝瑰這樣臨危不亂,繼續整軍備戰的著實不多,對於他的一切要求,國民黨國防部悉數同意。
在解放軍即將攻入四川之前,蔣介石又電令郭汝瑰為二十二兵團司令,指揮三個軍外加三個獨立師,執行自己已經制定的「固守大西南」計劃。
讓老蔣沒有想到的是,等到解放軍剛一進入四川以後,郭汝瑰立刻率部起義投誠,一夜之間,蔣介石精心部署的西南防線土崩瓦解,西南很快宣告和平解放。
郭汝瑰的投降引發了軒然大波,不但蔣介石和國民黨人士心如死灰,甚至美國一家報紙也曾經不無嘲笑意味的諷刺道:「郭汝瑰以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身份,為國府『運籌帷幄』之中,卻讓中共決勝千里之外,真是天大的笑話。」
新中國成立後,郭汝瑰繼續為黨和國家效力,他曾經在地方從事工作,也曾應邀到南京軍事學院任教,老人一生兢兢業業,為國家培養大批軍事人才。
上世紀80年代後10年,已經70多歲的郭汝瑰,依然堅持工作在第一線,通過撰寫回憶錄貢獻了大量的珍貴史料,由於其在國民黨內的任職經歷,他的存在可以說填補了過去軍事史料相當一部分的空白。
郭汝瑰晚年身體很好,哪怕已經八九十歲,但仍然硬朗,頭腦清晰。
然而可惜的是,在1997年的時候,老人不幸因為一場車禍而逝世,終年90歲,結束了自己堪稱傳奇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中央為什麼要選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黨史頻道-人民網.人民網.2021-05-28
[2] 從「四個意識」觀鄧小平與千里躍進大別山.人民網.2019-07-16
[3] 鄧小平向毛主席報告:我們在大別山站穩了腳.人民網.2019-07-16
參考資料
[1] 中央為什麼要選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黨史頻道-人民網.人民網.2021-05-28
[2] 從「四個意識」觀鄧小平與千里躍進大別山.人民網.2019-07-16
[3] 鄧小平向毛主席報告:我們在大別山站穩了腳.人民網.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