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品的版權如何保護?區塊鏈是否萬無一失?

2019-08-25   建築著作權

【版權,又稱著作權,包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複製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製權,改編權,翻譯權,彙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雖然,根據《著作權法》,「版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時起自動產生」,但版權所有人是誰,何時產生等問題仍需要被「證明」。

在傳統的版權登記制度中,創作者需要將已完成的作品提交至各地版權保護中心完成登記,完成備案,確定版權歸屬。但複雜<微:建築圖書著作權網>的流程,冗長的等待時間,不小的手續費用使這一項版權保護手段在面對網絡作品的所有權的保護時顯得力不從心。

原因為何?

第一,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網絡作品(或在網絡上傳播的作品)大多是未完成的作品,傳統的登記制度無法保護。

第二,雖目前有大量網絡作品的平台的作者的個人信息可追蹤,能證明作品的所有權,但仍有許多作品為匿名發表或無須實名而是單以筆名即可發布。而數字化記錄,包括電子郵件都極易被篡改,偽造或丟失,在審理中作為法律證據的效力十分有限,難以確定一個作品的原著作權人。


第三,即使在侵權行為已定性的情況下,許多案件仍需要通過判斷雙方的創作時間先後來證明誰是作品的原創者。國內外都有許多案列,一些盜用者借著創作者對版權保護意識的薄弱,在作品完成後仍未進行版權登記,便搶先完成了登記備案;更有勝者,偽造了創作過程和其時間記錄。這些都為案件原著作權人的調查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因為原作者並無有效的記錄來證明自己的創作時間優先於盜用者。


而區塊鏈在保護網絡作品上又能有何作用呢?

1.將權屬信息鎖定在不可篡改的區塊鏈數據中,永久存證(即使平台倒閉了,已注入的信息仍可以根據代表信息的一串複雜的代碼來在任何區塊鏈平台中被尋回)。)

安全可靠:區塊鏈使用去中心化存儲,保證沒有一家機構可以任意篡改數據,一些區塊鏈平台甚至防止任何機構和個人在沒有用戶授權的情況下窺探用戶所記錄的信息(例如Bernstein).

某些平台上以區塊鏈技術保存的文件可直接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證據,中國各級法院認可其效力。

但目前用於存證,記錄創作過程,公證的區塊鏈應用並不是萬無一失的:

技術限制,目前國內區塊鏈技術的開發水平良莠不齊,許多平台以區塊鏈為噱頭,事實上卻無法絕對保證文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目前許多區塊鏈應用僅是將傳統的版權登記形式電子化,只是減少了奔走於各個版權保護機構的時間,提高了登記效率,但並沒有提供記錄創作過程的平台。

即使提供了創作過程的存證服務,但程序略顯複雜,且所存文件需占用電腦內存,位置不可移動.

區塊鏈只是用於存證與記錄,並保證證據的絕對安全性和隱秘性。但不排除創作者的作品以其他渠道泄露,被盜用者在區塊鏈中優先記錄並署上盜用者的姓名。畢竟區塊鏈技術無法判段誰知真正的原創,它的任務是確保用戶的作品是由該用戶記錄的。

針對以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小編找到了一款區塊鏈應用可解決以上憂慮。這是一款叫Bernstein的區塊鏈平台,它相對應的優點在於:


技術源自德國,比國內許多區塊鏈的開發技術要更加成熟,因為國外已在大量使用區塊鏈技術了。而它已服務於許多歐洲的律師事務所,無數案例保證了在該平台存證與記錄的強大的法律效力,該平台甚至得到了中國唯一權威時間戳機構的認可,故該平台的證書在中國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時刻記錄創作過程,有效地記錄作品的創作時間。


程序簡單,登陸平台完成註冊,無需占用電腦內存,數據不會因電腦內部資料丟失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