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抑鬱而終,身居大貝勒高位,資格最老、威望最高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聯合其餘兩位貝勒阿敏、莽古爾泰擁立皇太極繼位為汗,第一次主動讓出皇位。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建立了大清王朝的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駕崩,未來及指定皇位繼承人,大清皇位的傳承再一次成為難題。當時擁有正紅、鑲紅兩旗,「四大貝勒」中唯一存世者代善再一次成為眾望所歸的皇位繼承人,可是他再一次展現出皇族長兄的氣度,大度讓賢,還主動擔任起調和豪格和多爾袞皇位之爭的中間人。
代善系努爾哈赤次子,首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時,剛剛年滿15歲,初上戰場的代善英勇衝鋒、大殺四方,將敵方將領父子斬殺於馬下,完美展現了其英勇的滿洲血統。公元1613年,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因罪被努爾哈赤廢黜了太子之位,代善成為代政貝勒,成為後金政權第二位太子。然後,努爾哈赤推行「四大貝勒」參政議政制度,由代善擔任大貝勒,帶領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三大貝勒共同處理朝政。
那麼,就這樣一位地位最高、年齡最長、威望最高、戰功卓著的大貝勒,為何在努爾哈赤、皇太極駕崩以後,兩次主動讓出皇位競爭,於皇位擦肩而過呢?注意,是主動讓賢,而非逼迫,更不是實力不允許。讓我們走進這個戎馬一生的鐵帽子親王,一探究竟。
努爾哈赤駕崩時
面對明軍的大炮,面對數次進攻而不得的寧遠城,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所傷,最終抑鬱而終,留下無盡遺憾。根據現行的史料來看,努爾哈赤臨終前可能將傳位遺願交代給了當時的大妃阿巴亥,遺命將後金汗位傳給阿巴亥次子,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可是當時多爾袞才僅14歲,雖然他和一母同胞的弟弟多鐸手中擁有著努爾哈赤親掌的兩黃旗部分牛錄,還有一個一母同胞的哥哥、滿洲第一猛將阿濟格的支持,實力不容小覷。再加上其母阿巴亥的大妃身份,位居中宮,如果阿巴亥執意要將多爾袞扶上汗位,成功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但當時把持朝政的「四大貝勒」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當時皇太極掌管正白旗,阿敏掌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管正藍旗,褚英長子杜度掌管鑲白旗,而代善則掌管著正紅、鑲紅兩旗,實力最為強大,再加上代善的子孫大多已經成年,皆為能征善戰之輩,屢立戰功,在軍中的威望並不比幾位叔叔差。以代善當時的地位和威望,兩紅旗的堅定支持,再加上十幾年的代政經驗,他如果想要繼承汗位,成為後金政權的新大汗,肯定不會有人反對。
但是,代善放棄了,他之所以放棄這個眾人拚命追逐的汗位,是一個皇室長兄應有的氣度和心胸,更是對後金政權長久發展和美好未來的負責之舉,是他犧牲自我,成就大清將近300年基業的理性選擇。
雖然代善繼位不會有人反對,但皇太極胸懷大志、深謀遠慮,阿敏雖然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但生性兇猛,早就有另立政權為王的想法,對汗位的渴望不比其他貝勒差,莽古爾泰生性魯莽,和阿敏一樣是個敢沖敢打、做事不計後果的主,也對汗位抱有希望。再加上多爾袞三兄弟的名正言順,如果再有大妃阿巴亥的鼎力支持,誰輸誰贏,還真說不定。
如果代善繼位為汗,雖然沒人會反對,但以他的心性和能力絕對制服不了剩餘的三位貝勒,更不會像後來的皇太極那樣有魄力和心機廢黜「四大貝勒」共同議政的制度,也就是說他知道後金政權早晚會因為自己的心慈手軟和能力欠缺四分五裂甚至走向滅亡,這不是代善所希望看到的。他深知其父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的不容易,是多少女真族人流血犧牲才走到了今天,所以他不允許來之不易的後金政權就毀在自己手中。所以,他必須選擇擁立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手段心機的大汗,才能帶領後金政權變得更為強大。
代善選擇了皇太極,而事實證明,代善的選擇沒有錯。
皇太極駕崩時
18年後,皇太極突然駕崩,而且並未指明皇位繼承人。「四大貝勒」中唯一剩下的大貝勒代善再一次面臨著對皇位的選擇。當時,多爾袞三兄弟在皇太極的特殊關照下,羽翼豐滿,手中擁有兩白旗的鼎力支持;皇太極長子豪格經過幾十年的征戰也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英雄人物,手中握有正藍旗,而且還有皇太極掌管的兩黃旗支持。多爾袞和豪格實力相當,都渴望著榮登大寶,成為大清王朝的皇帝,但這之前必須還得看代善的態度。
代善作為當時年齡最長、資格、威望最高的親王,南征北戰凡30年,為後金政權為建立、穩固,為大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勳。再加上他手中一直以來擁有的兩紅旗支持,早在努爾哈赤駕崩時就最有資格繼承汗位,這一次如果願意,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但代善再一次選擇放棄了,年老體衰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位老資格的鐵帽子親王為大清王朝的盡心考慮。
多爾袞早在18年前就應該成為後金政權的大汗,就因為當時自己實力不夠,年齡不夠,不能為自己爭取一下,再加上自己的生母阿巴亥被「四大貝勒」強迫殉葬,多爾袞才徹底失去了競爭汗位的機會。經過18年的洗禮,18年的英勇衝鋒、南征北戰,多爾袞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只能任人擺布的14歲孩童,而成長為諸王之上,皇太極之下的軍功最盛、權利最高者。代善如果繼承皇位,他可能表明上不會說什麼,但暗地裡他絕不會甘心,甚至會找準時機兵戎相見,為自己兩次失去的皇位討一個公道。
豪格雖然是皇太極的兒子,面對代善和多爾袞,只是一個晚輩,但他比多爾袞還大三歲,自幼便跟隨父兄和叔叔們征戰沙場,戰功顯赫,皇太極又將混編而成的正藍旗交給他掌管,皇太極親自掌管的兩黃旗更是堅定的站在豪格身後支持他繼位為帝,以保持兩黃旗「天子親率」的巨大榮耀。同樣,代善如果繼位,他表面上可能也不會說什麼,但兩黃旗不會同意,因為代善繼位就代表著他掌管的兩紅旗會取代兩黃旗成為皇帝親率的兩旗,失去榮寵地位的兩黃旗斷不會善罷甘休,即使豪格不爭,他們也會另立皇子爭奪皇位。到時候,八旗軍隊的內訌,大清王朝的兵戎相見就不可避免了。
代善深知自己即位後會發生的種種情況,考慮再三,他決定再次讓賢,再次為大清王朝做出讓步和犧牲。代善用自己的氣度和胸襟為大清王朝贏得了團結一致、為八旗軍隊揮師入關奠定了良好基礎。代善也因為自己的大度和氣量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他是「三大貝勒」中下場最好,榮光最盛、最長久,就清初的八位鐵帽子王中,代善一家就有三位。
(參考文獻:《清史稿》、《八旗制度》、《清史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