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寄哀思 敬孝道

2022-08-13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中元節:寄哀思 敬孝道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中元節與清明節、農曆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既然有中元節,那麼便有上元節、下元節。其實,上元節便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而下元節則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日。

中元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長期以來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體現著人們希望求得祖先庇佑的願望。中元節是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節日,活著的人不僅惦念自家祖先,也對其他鬼魂有著慈悲憐憫,即便是惡鬼,也能享受香火祈福,擺脫輪迴之苦,都說人性本善,在中元節這天,人們相信惡鬼也是能被感化,善心向道。

那麼,七月十五有何忌諱呢?

一、認為不可以掛置風鈴,或者在夜晚吹口哨等等,坊間認為這類行為會招來鬼魂,尤其是在七月十五陰氣較重,百鬼夜行的時間點上。

二、認為儘量不要晚歸,或者儘可能減少夜遊、不要去一些偏頗,人跡罕至的地方。

三、中元節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有關祭祀的習俗或者規律,需要遵守,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尤其要遵循當地的祭祀文化和祭祀規矩。

四、則是要保持一份敬重和敬畏,例如不可以亂燒冥幣,亂踩冥幣等等。

中元夜看月

唐丨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湧出雲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隱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寄道侶

唐丨陸龜蒙

學餌霜茸骨未輕,每逢真夕夢還清。

丁寧獨受金妃約,許與親題玉篆名。

月苦撼殘臨水珮,風微飄斷系雲纓。

須臾枕上桐窗曉,露壓千枝滴滴聲。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隨著精神文化活動的日益豐富,傳統節日充滿了挑戰,如何傳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c78184dc90d251580915121d750d7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