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第一大檔期,香港電影功不可沒。
最開始正式有春節檔那一年,就是從周星馳開始的。
2013年《西遊降魔篇》大爆12.5億人民幣,成為年度票房冠軍,險些超越賀歲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12.7億,成為當時的國產片歷史票冠。
在前一年,春節的時候,票房最高的是《大偵探福爾摩斯2》和《碟中諜4》兩部好萊塢大片,但票房都未能過億。
《西遊降魔篇》不僅是一舉打開了春節的市場,而且還把進口片「驅趕」出了春節,此後春節檔只屬於國產片。
緊接著周星馳,後面周潤發和成龍也分別進入春節檔,所主演的電影都拿下檔期冠軍。再接著周星馳又發力大賺一波。
這中國市場,仿佛變成了港片的「雙周一成」黃金時代。
可惜仿佛只是仿佛,港片的衰落是無法逆轉。
到了春節檔年年「最強」的這些年,春節檔電影的「港味」,幾乎就沒了。
尤其是2019年《廉政風雲》成為炮灰,真可謂是標誌著港片在春節檔的終結。
如果回頭一看,那可是一段時長近30年的「港片春節風雲」。
在回歸之前,香港雖然很多方面都受西方影響,但在這裡的市民仍然保留著許多中國的傳統習俗。
像一些封建迷信,並未因殖民統治,乃至是經濟的發展而消除,反倒是因為官方的放任不管,而越髮根深蒂固。
還有就是農曆新年,仍舊是香港人不可或缺的節日。
而當電影市場進入黃金時期的時候,原來的大檔期暑期檔不夠用,電影公司就要開闢其他時間。
結果1980年嘉禾的一部《師弟出馬》成為歷史上首部票房過千萬港元的港產片,順勢拿下年冠,火了成龍,也火了春節檔。
成龍的確是中國電影的「賀歲鼻祖」,他的電影不僅是香港春節檔的開創者,而且內地春節檔的先驅。
說的就是1995年的那部《紅番區》。
只不過,那時候的內地院線還沒起來,影院在大城市都不算多見;而且春運不像現在這樣方便,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所以當華誼和馮小剛跟風賀歲的時候,是選擇在元旦前後來賀歲,因此開闢了賀歲檔,和如今的春節檔是兩碼事。
嘉禾有了這次成功,緊接著1981年就派出許氏三兄弟,一部《摩登保鏢》再破票房紀錄,春節檔一躍成為最為重要的一個檔期。
1982年,初出茅廬的新藝城用《最佳拍檔》搶贏了嘉禾的《龍少爺》,另外還有一部《少林寺》也是在春節大賣,全年票房前十,歷史首次全是港產片。
香港電影正式邁入黃金時代。
沒錯,正是春節檔的助力功不可沒。
黃金時代的第一場重頭戲就是新藝城和嘉禾兩家電影公司的大戰。
春節檔是這場戰爭的兵家必爭之地,贏了春節檔,就等於贏了年冠。
以至於一直到1985年,年冠都是來自春節檔。
直到1986年暑期檔的《英雄本色》成為超級黑馬,才打斷了春節檔的統治。
隨著新藝城的分崩離析,原本強盛的春節檔也被其他檔期趕超。
從1989年《賭神》開闢「雙周一成」時代開始,到1999年整整10年時間,暑期檔又重新拿回統治地位,年冠有5部(一半)都是來自暑期。
春節檔只有《紅番區》真正拿了一次,《一個好人》和《喜劇之王》都是只算港產片的情況下,才是年冠。
不過春節檔並未消沉,因為黃百鳴開創了《家有喜事》這種專為春節定製的賀歲片,春節檔仍是香港市場的中流砥柱。
所謂風水輪流轉,在香港電影走了下坡路,港產片被進口大片取代,市場就逐漸沒有檔期這一回事了,全看人家好萊塢的IP大片是什麼時候上映,什麼時候票房就會高。
而對於港產片,唯一穩定的只有春節檔。
周星馳和成龍等大咖紛紛北上,這給了其他明星機會。
例如黃子華,2018年春節上映的《棟篤特工》是港產片年冠,2020年再出手一部《乜代宗師》再度稱王,沒想到「棟篤笑」天王,就這樣接力成為了香港電影在本土市場的喜劇之王。
對了2019年在內地成為炮灰的《廉政風雲》,在香港的春節檔卻是年冠級別的。
30年的時間,春節檔在香港屹立不倒。
香港電影人深知春節的影院是有市場的,所以當內地院線初具規模,並且全國經濟騰飛的時候,最先搶占市場的,就是一批港片的熟面孔。
2013年星爺《西遊降魔篇》獨霸;
2014年周潤發、甄子丹領銜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奪冠,王晶的《澳門風雲》最終也有5.24億的成績;
2015年輪到成龍發威,《天將雄獅》力壓《澳門風雲2》,再次證明「賀歲鼻祖」寶刀未老;
2016年周星馳返場,《美人魚》打破單片歷史票房紀錄,春節檔7日票房衝破30億;
2017年的演員陣容已經都是內地咖了,但宣傳上還是更多依賴港圈。票房最好的兩部,《西遊伏妖篇》主打周星馳和徐克,《功夫瑜伽》則是成龍。
2018年是中國市場轉折性的一年。
春節檔的港味也是在這一年開始,大幅度減弱的。
鄭保瑞的《西遊記女兒國》不再像系列前兩部那樣吃香,這個系列也基本上到此為止。
觀眾在這一年開始注重品質,品質不行的容易撲街。
港片一向以量取勝,質量也有不過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環境不行沒量堆起來的時候,一下就走向了沒落;
周星馳也承認過自己不得已拍了很多爛片,到後面自己執導,有資本了,才開始重視品質,才有了《少林足球》、《功夫》這樣的經典。
你像王晶《澳門風雲》系列這種,市場還未成熟的時候,還能賺點小錢,現在觀眾不好哄騙了,自然也就沒他的位置了。
成龍過了巔峰,也不再具有市場統治力,2020年就算有春節檔,他的《急先鋒》也註定是炮灰。
2018年的春節檔單片票房總冠軍是《紅海行動》,導演林超賢成為了無比稀貴的「港味」。
今年林超賢和徐克帶著《水門橋》出現在春節檔,不過香港的演員就不再是站在主舞台了。
而以港圈為主演的純港片,隨著《無雙》在國慶檔的成功,開始轉向春節檔之外的其他檔期。
香港電影失去了春節檔這塊大蛋糕,春節檔不再有港味,這對於港片迷來說是憾事。
但這不意味著港片就站不穩腳跟了,中國市場還在持續發展,港片有足夠的空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
這其實也算是一種不錯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bb19d3d17e19218c26eef5335f3a6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