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藏公路上,有一個神奇的地方,不僅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直到現在有著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的地方。滇藏公路是雲南至西藏的主要通道,這條道是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至今還存活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方法,形成最為壯觀的人工曬鹽景觀。
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懷中,它被稱作從四川和雲南入藏的門戶。昌都是西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之一,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
滇藏公路是連接雲南昆明到西藏拉薩的公路,這條進藏公路的起落雖不算太大,但也要經過雪山峽岩、隧道大橋,也會經歷空氣稀薄、氣候嚴寒。這條集險、奇、美於一身的入藏通道,進入西藏的第一站就是一個風景區,而且這裡的景色絕對震撼世界。
在這條公路上,鹽井就是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個神奇的地方,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東西兩岸,鹽井是以當地特產井鹽而得名。現在滇藏公路縱貫境內,北接川藏公路,是西藏到沿海的最近路線。
芒康鹽井古鹽田據說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完整保留著獨一無二的古老手工製鹽的地方。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洶湧澎湃的瀾滄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結構的平台,然後順著小道下坡,把鹽水井湧出的鹽水用圓柱形木桶背上平台,再將存儲在鹽田邊槽溝里的滷水倒入鹽田裡,經過陽光的暴曬和江風吹拂後,就能在鹽田裡看見白色的鹽粒結晶了。
瀾滄江邊滷水資源及其豐富,分布著數十口熱氣騰騰的天然鹽井,每年春季,瀾滄江邊冒出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滷水。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滷水(天然形成或鹽礦注品後生成),製成的鹽就叫井鹽,生產井鹽的豎井就要鹽井。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始終採用這樣一種古老原始的方法製鹽,把地下冒出的鹽滷用木桶背到鹽田,然後等待水分自然蒸發而釋出白鹽。
製鹽還有最為神奇之處,以瀾滄江為界,儘管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西岸的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是白色,並因此被稱為紅鹽井和白鹽井。白鹽可以吃,紅鹽(含有豐富礦物質)可以泡腳以及喂牲口。這片有著千年歷史的鹽田,依河邊搭建,層層鹽田氣勢雄偉,當地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辛勤的勞作著,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製鹽是鹽井人的生存之本,是鹽井人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當您看到鹽田下方的鐘乳晶鹽,一定會讓您有一種錯覺,以為來到了水晶宮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就是一道道自然、美麗的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