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生活處處有陰陽,陰陽學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022-04-01   易學傳媒

原標題:原來生活處處有陰陽,陰陽學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原來生活處處有陰陽,陰陽學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從以下幾個方面方可體現)

可體現在人的行為當中

可體現在日常運動鍛鍊當中

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當中

可應用於中醫學治療原則當中

可應用於西醫學治療原則當中

可體現在飲食烹制當中

可體現在飲食攝入量當中

1、可體現在人的行為當中

人們的日常行為,應該是不急不躁,辦事心中有數,井井有條,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良好心態的人。

反之過於急躁,辦事過於拖,我們便認為是非正常人格。

比如我們將性格過於急躁設定為陽,性格過於拖拉設定為陰,陰陽的過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辦事效果。

急躁

過於急躁的人,頭腦簡單,抓不住事物的本質,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處,處理問題時候漏洞百出,不能取得良好的辦事效果。

過於拖拉的人,往往會失去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使原本能取得好的結果的事物,因為失去最佳時機而處於被動或不利的狀態。

所以人體的行為也是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做得好事情。

2、可體現在日常運動鍛鍊當中

馬克思曾精闢的論述:「生命在於運動」,說明運動在生命中的作用。活動二字,就是說想活就得動。

鍛鍊

平時注重活動鍛鍊的人,氣血運行自然通暢,體內的代謝廢物就容易被代謝出去,人的精神狀態自然就好,平時也就不易生病。

但並不是運動的次數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

打個比如:我們將運動鍛鍊過度設為陽,將不參加運動鍛鍊設為陰。陰陽失衡就不能取得鍛鍊的應有效果,只有運動鍛鍊適量(即陰陽平衡)的人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

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

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長期失衡的反映。

所謂的醫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將失衡的陰陽重新調節成相對平衡的陰陽。

養生保健涉及到陰陽平衡的諸多方面。

在物質生活方面,其表現在吃、穿、住、行、用。

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現在性、情、意。都不可過剩或不及。

掌握好適當的度,這個度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陰陽平衡,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3、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當中

在日常語言對人體的評價中,也反映了陰陽平衡的觀點。

比如A說某人聰明能幹,是對這個人的讚美肯定,是很喜歡聽的語言。

如果B說某人太聰明了,其評價的含義就發生了反方向的轉變,意味著其人辦事斤斤計較,事事從小事著想,矇騙別人,使人上當等是對其人的否定而不是肯定。

評價某人老實忠厚,肯定是對這個人的讚揚。

評價某人太老實了,其評價的含義也就發生了相反方向的改變。

鍛鍊

意味著其人辦事呆板教條,辦事不靈活,也是對其人的否定。

這樣我們將聰明設為陽,太聰明就是陽亢。將老實設為陰,太老實就是陰盛。陽亢和陰盛均為非常態也。只有聰明和老實到達了一定的度,才是恰到好處,這樣的人,才是大家喜歡交往的人,才是我們做人的追求目標。

4、可應用於中醫學治療原則當中

寒者熱之,是指人體中的陰氣太盛,陽氣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肢體冷痛不適的症狀,用諸如生薑,附桂之類溫陽散寒的藥物,使陽氣得以增強,過盛的陰氣得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肢體冷痛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灸溫通,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中醫學

熱者寒之,是指人體中的陽氣亢盛,陰液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發熱口乾的不適症狀。用諸如黃連,石膏,生地之類清熱生津的藥物,使陰液得以增加,過盛的陽熱得以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使發熱口乾諸症狀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刺的瀉法或放血,可達到同樣效果。

5、可應用於西醫學治療原則當中

假設我們把血壓過高設為陽,過低設為陰。血壓過高是陽盛的表現,血壓過低是陰盛的表現。

血壓

人體的血壓高於140/90mmHg時,就會出現頭暈、急躁、易怒等表現。人體的血壓低於120/80mmHg 時,也就會頭暈,乏力等症狀。

血壓的過高或過低也是一種陰陽不平衡的病理機制。

當血壓過高,給降壓藥,實則為潛陽泄熱的治法。

當血壓過低,給升壓藥,實則為溫陽補氣的治法。

所以說高血壓病的治療從大的原則上講,也應屬於平衡陰陽,使人體達到陰平陽衡的狀態。

6、可體現在飲食烹制當中

如果要烤一個香脆的餅子,就要火力適中,火力太大時,短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外焦里生,餅子的質量下降,從而不喜食之。

相反,火力小時,用比較長的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不上色而又不熟,不能食之。

當我們把火力太大設定陽,火力小設定陰。陽的過亢或陰的極度不足,都是烤不出好的餅子。

餅子

只有陰陽相對平衡,才會有滿意的效果,即火力大小適中,便烤出香脆的餅子。

7、可體現在飲食攝入量當中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餐吃多少,不同的人,均有一個相對恆定的量。

攝入量

我們將飲食攝入過量設為陽,飲食攝入不足設為陰。

陰陽的相對平衡即是我們每餐攝入相對恆定的量。如果2至4兩為某個人每餐恆定的量,當攝入過量為陽有餘,飲食攝入過少為陰不足,2至4兩為陰陽的相對平衡點。

長期攝入過量會損傷脾胃,或導致肥胖症的發生。相反,長期飲食攝入不足,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出現。

只有按生活規律,每次攝入定量適量的飲食,才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即過量或不足(陰陽失衡)均對維持生理狀態不利。而適當的飲食攝入量(陰陽平衡)才有利於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狀態。

其觀點還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問題。

陰陽

幾千年來,與陰陽有關的問題不斷出現在哲學、醫學、藝術之中。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也處處有陰陽的體現和美學思想的體現。

陰陽是我們祖先的哲學智慧,生活處處有陰陽。陰陽平衡和諧才能萬事如意。

如果我們要看事物的當下特徵,自然是看主要矛盾所在,看陽性的一面所在。如果要探究預測事物的未來,就要看矛盾的次要方面,看陰性的一面,此即是「強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

學風水就要找一個明師,人生前進需要嚮導,用別人的經驗來提升自己,少走彎路,少走錯路。2022年裴翁教授風水應用初級班招生中......本門課程裴翁教授會分享學術要點及講解實戰訣竅,幫助多年自學無法提高的易學愛好者突破實際應用的瓶頸。於2022年4月底正式開班,限定66人。

易學的陰陽理論從道的方面衍生出各種易術,正是各種易術,運用於實際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判斷趨勢、預測未來吉凶,「強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是各種易術的通用法則。

自然規律,萬物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