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傳統觀念中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氣」「打是親,罵是愛」等理念。在這樣觀念之下很多人認為「打罵」也是一種愛孩子的行為。所以「打」的理直氣壯,理由是我打你是為了你好!我打你是在關心你!但無數事例證明,沒有一個孩子是在父母的打罵中成才的。打罵會嚴重傷害孩子身體健康外,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也有影響,還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情,更不利於孩子未來良好性格的塑造。所以父母一定先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來教育孩子。
事例:
明明有個脾氣暴躁的爸爸,在兒子明明的教育方式上他主張「棍棒教育」,爸爸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平時只要明明稍微犯錯就會受到爸爸的暴力招待。小孩子皮嬌肉嫩哪能經得起爸爸的暴打,所以鄰居阿姨總是能聽明明悽厲的哭聲。
紛紛上門來要孩子的爸爸不要總使用暴力招待孩子,這樣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時爸爸不但聽不進去,還理直氣壯的說:「打他是為他好,爸爸打兒子,天經地義!」鄰居阿姨被這樣一懟,話都說不出了,只好失望的走開。從此以後就算明明哭得再大聲,也沒人再管了。
分析:
打罵對孩子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長期遭受父母暴力教育的孩子在精神,經常會處於惶恐和驚嚇之中,嚴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性格變得極其敏感脆弱、孤僻膽小。大多數調查機構都呼籲父母能夠與子女平等地交流,因為經常受到暴力教育的孩子智商水平較低。
「打是親,罵是愛」的背後,是多少個孩子的夢魘?父母該好好反思
大家都知道發脾氣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是最大敵人,教育孩子儘量不要用暴力的方式。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解決情緒,是為了讓孩子學到更長期的適應社會的技能,為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提高心智做準備的。
一、父母愛發脾氣孩子的情商低
1.自控能力差
都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事實上也真是這樣的。孩子的性格受父母影響最深,日常生活中父母喜歡發脾氣,往往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也是個愛發脾氣的主。他們在遇到事的時候特別容易衝動急躁,這樣的脾氣進入到社會中,會給他們帶來很多麻煩。所以父母要對孩子多一點的耐心,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控制好個人脾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好的薰陶,養成良好的性格脾氣。
2、性格懦弱,做事沒有主見
有些孩子會很聽話,因為他們害怕父母經常發脾氣。他們聽從父母任何安排,在這類孩子的眼裡父母說什麼都是對的,如果自己聽話父母才不會斥責或打罵自己。這類孩子通常缺乏個人主見,這都是因為父母的自大唯我獨尊,導致孩子失去了自己該有的判斷能力,將來孩子長大後也會是一個情商很低的人。
3、性格內向,不懂得與人溝通
孩子幼小的心靈都是非常脆弱的,父母的責罵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內向,長久下去孩子甚至不敢主動和別人交流,也就沒有自己的好朋友。孩子的內心容易受到封鎖,在面對外人時,孩子完全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歸根到底都是由於父母愛發脾氣導致的。
「打是親,罵是愛」的背後,是多少個孩子的夢魘?父母該好好反思
有些父母脾氣本身非常暴躁,只要孩子一有什麼出錯的地方就會責罵孩子,甚至還會大打出手。不分青紅皂白就給孩子暴力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比你想像中來的深,長期受到打罵的孩子心理容易出現缺陷,情商也會變低。
二、父母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發脾氣對孩子造成什麼壞的影響
1. 心理上容易留下陰影
父母經常發脾氣,首先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壓迫的氛圍下,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非常的不利,很大程度上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造成孩子易怒、偏執固執的性格。作為父母,雖不順心的事經常會有很多,但請控制好自己,別讓無辜的心靈幼小的孩子成為你們的受害者。
2. 有樣學樣孩子也愛發脾氣
父母經常發脾氣,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影響小孩的性格。人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每個階段所接受的信息和事物都會有所不同,父母經常發脾氣,孩子順其而然就接收到了,從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學著父母做,這就叫有樣學樣。所以父母要儘量少在孩子面前發脾氣。
3.三分脾氣七分傷害
家長發三分脾氣,就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會逐漸讓孩子變得不願與他人交流,甚至不合群。嚴重的會成為叛逆的孩子,孩子性格自卑內向,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影響家庭和睦。
「打是親,罵是愛」的背後,是多少個孩子的夢魘?父母該好好反思
父母的脾氣不好,孩子也就無法和你親近,更不敢跟你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樣的孩子會缺乏愛和安全感,成長中自然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
1.首先要冷靜
父母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脾氣暴躁的父母容易脾氣爆發,對面孩子不聽話時甚至會大打出手,為了不給孩子留下不健康的心理陰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話語氣要儘量溫和,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要動手,不要把不好的行為習慣傳染給孩子。
2.合理要求孩子
有些父母有時對孩子的要求太過高,常常連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卻要求孩子來完成。無論何時都要清楚,孩子只是孩子他的年齡還小,就算做不到你的要求也是正常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再去要求孩子才對,不要一味的追求完美而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父母的脾氣暴躁,孩子又不聽管教的情況下,父母很容易就會發脾氣,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打罵孩子。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先冷靜,然後嘗試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問清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也許你會發現其實孩子的行為是情有可原的,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了。
4.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的所有
父母要放下長輩的身段,從內心出發尊重自己的孩子,切勿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予孩子尊重。另外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孩子或多或小都會犯錯,及時正確引導孩子才是重中之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辦法,而不是對孩子發脾氣。
暴力打罵在孩子心底只會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孩子毫沒有安全感,常處於緊張焦慮甚至恐懼中,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心智健全發展,孩子情商發育也會偏低,性格偏執、自閉。做父母的遇事要講原則講方法,不能簡單粗魯,多一分細心培養教育就多一份孩子與家庭的幸福。
「打是親,罵是愛」的背後,是多少個孩子的夢魘?父母該好好反思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則家旺。我們為人父母教育孩子,要時時自省時時盡責,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那個「我」,好好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