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他,或許沒有希特勒的二戰

2022-06-04     戲說金融

原標題:如果沒有他,或許沒有希特勒的二戰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是孫策臨終前留給孫權的最後遺言。

在戰火連天的三國,喜歡文字推敲的羅貫中把內事放在了外事之前。

難道面對戰爭,內事重於外事?強敵抵抗不了,會國破家亡,還談什麼治國和發展?

這一看似非常「無聊」的爭議,在三國風靡的那段時間,還真引來了些許學者和網友的討論。

正常邏輯上講,和平時期,內事自然重於外事,這個似乎沒多大爭議。

戰爭時期呢?

恐怕也是如此。

試想一下,一個國家民不聊生,大夥衣不蔽體飢腸轆轆飽受欺壓,內部本身就會滋生各種混亂和動盪,如何有精力有體力有動力去跟著統治者去挑戰強敵?靠純精神力量「干劈情操」嗎?

關於這一點,想到了一個人物。

他就是被人類釘上歷史恥辱柱的二戰發動者——希特勒。

但凡對希特勒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這位納粹狂熱分子的公眾演講能力絕對是數一數二的,這也是他能煽動那麼多德國人成為其「死忠粉」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希特勒為何敢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何能在短短兩三年間橫掃歐洲大陸如入無人之境,大夥多將答案的重點放在了軍事上。

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希特勒擁有像隆美爾、曼施坦因、鄧尼茨、古德里安這樣的超級軍事將領;

也有些人歸因於當時納粹德國先進的軍事裝備。

但極少有人會想到,會不會希特勒也有一個像「張昭」一樣的人物,將內事打理得服服帖帖,同時為壯大希特勒的軍事力量提供了最強大的支持呢?

不然如何解釋一個剛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敗塗地並且受到《凡爾賽條約》如牢籠般束縛著的德國,怎麼有實力掀起比一戰更為兇狠的二戰呢?

事實告訴我們,這個人是有的,他的名字叫做亞爾馬·賀拉斯·格里萊·沙赫特。

有意思的是,從嚴格意義上講,沙赫特並不是一個德國人。

1877年他出生於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一個普魯士宰相俾斯麥通過1864年丹麥戰爭,為霍亨索倫王朝奪下來的地區。換句話說,沙赫特的父母都是名副其實的丹麥人。

正因如此,荷爾施泰因被普魯士統治後,沙赫特的父母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遠赴紐約經商了幾年。在沙赫特快要出生的時候,才回到荷爾施泰因。

沙赫特不斷長大的過程,是其父親生意不斷衰敗的過程。不過,看過外面世界的老沙赫特,就算家道中落也堅持給沙赫特上德國最好的大學——在基爾大學讀醫學,在柏林大學讀文學,在慕尼黑大學讀經濟學。

以上的這些背景和經歷,給沙赫特積累了極大的「軟財富」——他不僅會英語、德語和法語,而且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理論體系。

「有計劃的國家干預,對貿易貨幣維持政治影響力,可以利用國家機器把政治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反過來,作為經濟影響力提高的結果,政治影響力也會提高。」

從大學論文開始,沙赫特對這套政治經濟相交融的理論便深信不疑。

大學畢業後,沙赫特正式進入「貿易協議籌備辦公室」工作,不過因為「建議不被採納」而辭職。接著進入私營部門,成為德勒斯登銀行的經濟學家。1908年,他被擢升為副行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迅速占領比利時。

敏感的沙赫特嗅到了「實現抱負的良機」,離開德勒斯登銀行,選擇投奔德意志帝國銀行(當時的德國央行)高官門下擔任幕僚,就如何處理占領區的經濟問題向德軍提供建議。

當時德軍占領下的比利時的金融事務很複雜,布魯塞爾的央行既不配合又沒有一點外匯儲備的央行——比利時政府在逃亡前不久把所有貴金屬儲備轉移到了倫敦。在這樣的情況下,沙赫特想出了以物易物的金融管理方案,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雖然,這一次沙赫特名聲大振,但過於高光的表現引起了上司的不滿,他不得不再次辭職。私營部門達納銀行邀請其加入董事會,並給了他無限的自由權,這樣的身份和自由使得沙赫特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遊說德國上層權貴。

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出現了戰爭後遺症——物資缺乏引起惡性通貨膨脹,馬克的貶值一瀉千里。當時的帝國銀行決策者無能為力,只好通過不停地印刷次級貨幣(一種具有法定效力的非正式貨幣)來緩解。

但結果適得其反。

這時,帝國銀行行長漢斯·路德找到了沙赫特,請他出任貨幣委員一職。

面對經濟學家們紛紛敬而遠之的燙手山芋,沙赫特欣然接受。

上任的第一天,第一把火燒起——宣布結束次級貨幣發行,推出新貨幣「地產抵押馬克」。

這種新貨幣限制了政府開動印鈔機來緩解赤字的做法,規定新貨幣的發行必須以房地產抵押作為擔保。

這是賦予貨幣實際價值的做法,並非沙赫特首創。不過之前的當局者一般會將貨幣發行與黃金白銀之類的貴金屬掛鉤。

為什麼沙赫特不選擇金銀?答案很簡單,因為一戰敗北之後,德國的金銀全部賠償出去了。

不管如何,有東西擔保的做法提升了德國人對貨幣的信心,通貨膨脹問題迅速得到緩解。

這件事讓沙赫特成為了魏瑪共和國(當時的德國名稱)的英雄。

一個半月後,沙赫特被宣布擔任帝國銀行行長。

入主央行之後,會多國語言的沙赫特馬上在國際舞台的周旋上展現出了極具天賦的能力,不僅折服了將德國人視為死敵的英國央行行長諾曼,還差一點讓束縛德國的《凡爾賽條約》得以重修——如果不是那一插曲發生的話。

美國為了阻止協議國(一戰戰勝國同盟)放棄《凡爾賽條約》,繞過沙赫特與當時德國財長簽下協議:美國向德國提供貸款解決赤字,德國放棄波蘭走廊。

沙赫特知道後,火冒三丈,將這一消息和華爾街崩盤的報道私底下透露給了德國媒體,意思很明顯:大蕭條的美國已經沒有能力為德國提供貸款,屬於空城計,愚蠢的財長被美國擺了一道,丟掉了波蘭走廊。

德國人民頓時炸鍋,財長下台,臨走前向內閣抗議沙赫特越權干預。

沙赫特被迫辭職。

卸去央行的職務之後,沙赫特在政治方面也變得更加激進,他開始與贊同他在賠款和帝國主義方面觀點的右翼組織眉來眼去。

沒錯,這個右翼組織的頭領,就是希特勒。

1931年初希特勒上台,擔任帝國總理。

那時候的德國經濟,屬於名副其實的爛攤子,爛得不能再爛的那種。

外部因素中,《凡爾賽和約》猶如堅固的鐐銬,將其鎖死。

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1、德國不得擁有商船隊;

2、沒收德國3/4的鐵礦石和1/3的煤炭供應;

3、沒收了160多億馬克的德國海外資產;

4、1320億馬克的賠款——這個數字相當於一戰前德國GNP的83%左右;

5、戰爭賠款分期付款,期限70年,平均每年賠款金額為GNP的2.5%,而且這些賠款是以與黃金掛鉤的硬通貨定價的,當時的魏瑪共和國不可能以通脹的方式減輕負擔。

內部因素中,沙赫特下台之後,帝國銀行廢除了其出台的關於穩定馬克幣值的政策,重新走向了「印鈔對付赤字」的老路,通脹一天比一天嚴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時候,剛好碰上了全球大蕭條時期,今天上班明天下崗已是常態。

有意思的是,帝國銀行的當局者,這時想起了貨幣緊縮政策,實行限貸。

該政策一實施,效果那是相當明顯:魏瑪共和國立馬陷入銀行業危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該國最大的5家全國性綜合銀行宣布倒閉,其中就包括之前沙赫特工作過的德勒斯登銀行和達納銀行。

1930-1932年,短短的兩年時間,德國經歷了4輪前所未有的通縮危機,失業率一度達到57%。

一邊是閒置和倒閉的工廠(物資缺乏),另一邊是無所事事的國民(沒錢)。

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社會動盪。

這是希特勒等極右派得以上台的原因,但是這也是希特勒上台之後最為頭疼的現實。

沒錢、沒糧食、沒武器,說實話,在這種現實下,希特勒別說發起對外戰爭了,能維持國內治安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要知道,人在極度飢餓的環境下,是沒有任何耐心聽你講雞血喊口號的,更別說干劈情操去衝鋒陷陣了。

但是,希特勒是不會搞經濟的啊。

怎麼辦?

那就請一個會搞經濟的人唄。

經過幾番斟酌,沙赫特成為了最佳人選。

一方面,他的才能之前已經得以認證;另一方面,他和希特勒的政見基本一致。

於是乎,希特勒不惜花了5萬馬克當作養老金送給當時在任的帝國銀行行長漢斯·路德,讓他去擔任駐美大使(因為當時作為總理的希特勒無權更換央行行長,只能在空位的時候提名給總統任命)。

1933年初,沙赫特走馬上任,二次入主帝國銀行。

這一次,他面臨著比上一次更令人頭疼的問題:市場崩潰、銀行破產、失業爆表、國際金融體系崩潰、馬克形同廢紙……

但這一次,沙赫特沒有像上次那樣著急改革。

因為他需要更大的權力,而要想獲得這一權力,他最起碼得獲得希特勒全方位得信任。

他太了解希特勒了,他知道這位瘋狂的民族主義者領導人想要什麼。

所以,在沙赫特參加的第一次內閣會議上(還不是內閣成員),他便提出了「重整軍備計劃」,計劃中確定要在未來8年內,帝國銀行及財政部提供給軍隊350億馬克,也就是大約相當於當時德國6%得GNP。

希特勒欣喜若狂,因為他之前想軍費,最多也是幾個億的馬克。

沙赫特大方給了錢之後,順水推舟向希特勒要起了「權」,理由非常合理:讓我全權管理經濟,才能是國家富裕,才能帶來更多稅收,才能確保你那350億馬克得軍費得以如期實現。

1934年,魏瑪共和國總統興登堡去世,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總攬大權。

沙赫特被任命為經濟部長兼帝國銀行行長,正式進入內閣,權力達到頂峰。

權力多大呢?

當時所有西方媒體皆將其稱之為「經濟獨裁者」,他自己也曾在自傳中寫道:當時所有涉及經濟的事務,希特勒都言聽計從,所有部長中,除了偶爾知會勞工部長之外,其他部長無需溝通。

當然,沙赫特也用結果回饋了希特勒的信任。

他搞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修路——修建不少於6500公里的公路。

這是個一箭N雕的項目:為了促進更多人就業,沙赫特要求項目總指揮托特在失業率高的地區能少用機器就少用,能多雇用工人就多雇用。工人們有了生計,對希特勒當局感恩戴德,支持率蹭蹭上漲。而在這條路修好之後,不僅方便物流和通商,德國的軍事力量遷移效率也提高了數倍。

第二件事是扶商——扶持跨國貿易的德國商人。

怎麼扶持呢?擴大債務回購。

先鼓勵德國出口商在外國市場購買低價的德國不良債務,然後拿回德國國內,政府以票麵價格回收。通過這種手段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枷鎖,偷偷向這些出口商提供經濟彈藥,提高他們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壯大中為德國創造更多的國際外匯儲備。

第三件事是援軍——偷偷增加軍費支持。

答應給希特勒的軍費還是要完成的。但是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如果突然大加軍費,一定會引來各方的打壓。

怎麼辦?

沙赫特在帝國銀行建立了一套表外系統,然後再以「研究學會」的名義將德國各大重工業和軍工巨頭集中起來,發行一種叫「梅福票」的借據,通過這種借據向軍工提供信貸資金。之後在經過「臨時性」央行貼現的方式,將這些表外貸款合理納入了表內。

第四件事是借力——使用別國的原材料。

沙赫特一直信奉殖民主義,他認為這是可以免費利用他國原材料的最佳途徑。但是德國當時現狀不可能有殖民地。

怎麼辦?

沙赫特想到了談判,因為這方面他屬於天才。

幾波操作下來,好多國家和希特勒當局簽署了商品互換協議——別的國家用原材料換德國的工業成品。

就這樣,沙赫特沒有浪費一分一毫的外匯,獲得了大批大批的原材料供應。

一套組合拳下來之後,德國的經濟恢復了活力,希特勒和沙赫特的威望達到了巔峰。更重要的是,軍事力量在偷偷摸摸中成長起來了。

1936年,希特勒在一次航空表彰大會上宣布,德國擁有超過800架新型戰鬥機,讓全世界為之震驚——因為在三年前,德國這款戰鬥機的數量還是零。

不論是希特勒的自傳還是納粹檔案關於希特勒執政期間內閣會議紀要紀錄,這位二戰的發起者都多次坦誠,如果沒有沙赫特,納粹德國不可能有對外發動戰爭的實力。

「當時我們最重要的問題是不讓日耳曼民族在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中走向滅亡,但沙赫特像個天才魔術師,他把問題變成了實力,傲立全球的實力。」

一個天才,如果產生了邪念,那他就是一顆炸彈。

這可能是對沙赫特最好的描述,在利用殖民主義造福民族主義的思想指引下,這個本應濟世的天才經濟學家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可怕儈子手的最得意幫凶。

可悲,可嘆,可恨……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af0b1d546b3bb71511ded8fc93c8e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