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紅色「故事王」

2023-04-16     祖國網

原標題:大別山紅色「故事王」

安徽廣播電視台記者 汪菲 吳晶晶 聶星

我們見到胡遵遠時,他正在電腦前復盤自己的講課視頻。前不久,他通過新華網客戶端面向全國網友作了一場題為《28年紅旗高揚——解讀大別山精神》的直播講座,有近40萬人(次)觀看。

對於年近六旬的胡遵遠來說,直播應該是個新鮮事物,需要通過復盤,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我們看見他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講課要點,其中劃橫線作出標註的,是他認為下次直播講課時需要改進的地方。

胡遵遠告訴我們:「這些新型的方式方法更能夠吸引人,我們也要學會與時俱進,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能老是局限於一種方式,非要面對面地開展宣講。」

胡遵遠,安徽金寨幹部學院副院長。比起這個身份,他更為外人熟知的是「大別山紅色故事王」「黨史宣傳永動機」。圍繞紅色歷史研究和大別山精神傳承,他每年所作的各類宣講超過50場次,發表的文章超過100篇。他也因此被評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被聘為「全省基層理論宣講專家」。

一、半路出家

其實,這位別人眼裡的黨史專家也是半路出家。胡遵遠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父親是一名紅軍失散人員,三叔曾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第二二四團團長,犧牲時還不到30歲。在紅色家風的薰陶中,胡遵遠從小就立志成才。

1981年,18歲的他師範畢業後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後來走上了行政崗位,從基層干起直至2010年擔任金寨縣廣播電視台黨組書記、台長。

2014年,金寨縣委黨史研究室、地方志辦公室、檔案局(館)、革命博物館4家單位合併,組建金寨縣黨史縣誌檔案局,胡遵遠受命擔任黨組書記、局長,他才真正與紅色結下不解之緣。

胡遵遠說:「到了黨史辦好像是走進了最理想的地方,看到那些文章資料,看見那些紅色故事,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二、負重前行

十萬工農十萬兵,十萬出征千人還。金寨縣有著「紅軍搖籃 將軍故鄉」的美譽。革命戰爭年代,不足23萬人的金寨就有10萬英雄兒女參軍參戰,有12支主力紅軍隊伍在這裡建立。

金寨,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遍地是英雄,是全國為數不多的「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對這些紅色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工作量之大、任務量之重,難以想像。

胡遵遠一上任,就一頭扎進工作中。他白天收集革命文物、走訪革命後代,晚上查閱歷史文獻、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在他看來,挖掘一個故事,就能還原一段歷史。

2022年10月5號,《山河映初心之金剛台上婦女排》登錄央視七套,在「喜迎二十大特別欄目」中成功播出。節目講述了一支由紅軍醫院女醫務人員、地方黨組織女幹部和紅軍家屬等40多名女性組成的婦女排,活躍在大別山的深山密林中,救護紅軍傷病員、保存革命火種,堅持3年游擊鬥爭的英勇事跡。

殊不知,《金剛台上婦女排》能夠搬上銀幕,與胡遵遠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金剛台上婦女排」的英名在大別山區廣泛流傳,但人們只知道有這一段革命歷史,具體細節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談到這個問題,胡遵遠告訴我們:「我們作為專門從事黨史研究工作的人員,連這些歷史搞不清,就是沒有盡到責任,應該感到自責。」

2016年以來,帶著這份自責,胡遵遠帶領同志們輾轉安徽、河南等地,尋訪到革命後代,不斷梳理總結,最終將這支婦女隊伍配合游擊隊、便衣隊與敵人開展頑強鬥爭的歷史還原。依託他們還原的歷史,金剛台上婦女排的故事被製作成記錄片、影視劇、廬劇、話劇等廣為傳播。2022年8月,大型鑄銅雕塑《金剛台婦女排》在金剛台安裝落地,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全國遊客。

三、深入研究

胡遵遠說:「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基因工作非常重視,作出了很多重要的指示,對我們教育很深,也感到責任很大。我們一定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把金寨的紅色歷史研究好,紅色文化弘揚好,紅色精神傳承好。」

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像一條無形的鞭子驅策著胡遵遠,他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幾乎都用在了紅色資料的收集整理、紅色文化的研究開發上。

他每天凌晨4點鐘起床開始工作,晚上12點後才休息,忙的時候甚至通宵達旦,辦公室和家都成了他挑燈夜戰、奮筆疾書的「戰場」。

在旁人看來,他到了如醉如痴、廢寢忘食的地步。2016年的一個周末,愛人看到胡遵遠又在連續工作,就硬拉著他一道去公園「散散步」。沒想到,胡遵遠身體雖然動了,思緒仍在未完成的文章上,走著走著,一腳踏空,跌進了1米多深的人工湖!愛人嚇壞了,從那以後,再沒拉他一起去散步。

說起這個故事,胡遵遠解釋說:「哪有心思散步呢!搞研究、寫文章這些事,如果思想一開小差或者一打岔,思路就斷了,原來做過的工作又得重複一遍,所以中間最好是不要打斷。」

四、廣泛宣傳

做研究工作的同時,胡遵遠還經常走進機關、學校、企業進行紅色宣講。當過老師的他,站在講台上輕鬆自如。面對孩子,他講紅色故事;面對黨員幹部,他講精神內涵,讓「動起來的人物」「活起來的歷史」影響每一個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金寨紅色歷史,近幾年,胡遵遠還與時俱進地走進網絡直播間,因為講得精彩,在全國有不少「粉絲」,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絡紅人」。

胡遵遠不介意別人喊他「網紅」,甚至感到有些欣慰。在他看來,成為「網紅」說明宣講有效果,「網紅」就意味著點擊量大,更利於他宣講紅色金寨。

胡遵遠深有感觸地說:「這種方法很好,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也不受疫情影響。我們就是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各種各樣的途徑,把大別山精神和紅色歷史弘揚出去、宣傳出去。」

愈是深入挖掘、愈是靠近歷史,愈覺得責任重大。胡遵遠常常陷入一段歷史無法自拔。

「金寨紅」是10萬英雄兒女用鮮血染紅的,大別山精神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鑄就的。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胡遵遠一直堅持的動力。

胡遵遠告訴我們:「我有一種特殊的感覺,紅色文化也好,大別山精神也好,都是我們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凝聚的。作為一個金寨人,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宣講這些紅色故事、傳播他們的革命精神,就對不起我們自己的祖先、對不起我們自己的前輩。」

2021年國慶節前夕,大別山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46種革命精神之一,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體現。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深入宣講大別山精神成為胡遵遠的新課題、新任務、新使命。

胡遵遠說:「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就是在今天,也在延續,並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導作用。比如在前些年的脫貧攻堅中,很多黨員幹部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還有很多人在扶貧戰場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實際上就是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新的形勢下的具體體現。」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寨縣視察指導工作時深情地寄語,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胡遵遠也以具體的行動播下了傳承紅色基因的種子。

五、積極傳承

在我們採訪時,胡遵遠辦公室里來了一位小客人——金寨縣第二中學五年級學生詹柯怡。

胡遵遠見到詹柯怡,馬上送給她一本《將軍縣的初心故事》。「送一本書給你,這是我們剛剛編寫的初心故事,也是金寨的紅色故事。它可以讓你了解更多的紅色人物、紅色故事,這樣,你就可以把紅色宣講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效果。」

詹柯怡高興地說:「謝謝,我又有新書看了……」

59歲的胡遵遠和10歲的詹柯怡同為革命後代、紅色傳人,已相識多年,因為對紅色文化的共同熱愛成了「忘年交」。在詹柯怡的心裡,胡爺爺是最崇拜的偶像。每次她都從胡爺爺這裡「討故事」,再把學到的新故事講給別人聽。

詹柯怡說:「他(胡遵遠)知道的紅色故事太多了,我也想知道那麼多。」

我們問詹柯怡:「你也想變成他這樣的人嗎?」

詹柯怡說:「想!」

詹柯怡是金寨籍開國將軍詹大南的後代。蹣跚學步時,爺爺就牽著她的手,從金寨縣紅軍廣場再到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一遍遍地講述金寨紅色歷史和革命先輩的紅色故事。洪學智、詹大南、皮定均、王明玉……這些金寨革命先輩的紅色故事深深地刻在詹柯怡的心裡。

三年級時,詹柯怡受邀到安徽電視台講述祖爺爺詹大南的故事,看到台下觀眾感動的場景,她萌生了給更多人講大別山紅色故事的想法。回到金寨後,她便開始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到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紅二十五軍軍政機構舊址等場所進行義務講解,成為深受遊客喜愛的小小紅色宣講員。

詹柯怡說:「我覺得紅色宣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應該向大家講述這些紅色故事,讓大家都來傳承紅色基因。」

除了做紅色宣講志願者,在學校里詹柯怡還當起了紅色課堂的「小講師」。在她看來,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少年,了解紅色歷史是必須履行的義務,更可以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

詹柯怡告訴我們:「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棵小小的樹苗,紅色文化、紅色經典、紅色精神就像輸送給我的一些營養,我相信在它們的滋養下,我會長得枝繁葉茂。」

「作為革命老區的後代,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要繼承並發揚我祖爺爺他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努力學習,愛黨愛國,不怕困難,犧牲奉獻,把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慰革命先烈,報效偉大祖國。」這是詹柯怡在最近一次宣講中的結束語。

是啊,台上的「小樹苗」,稚嫩中透著一種成熟;台下的無數像詹柯怡這樣的小小少年,在大別山精神的滋養下正茁壯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a9f26f4c214b9b843754aec5effac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