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宣布卸任公司執行長(CEO)職務,曾被冠以「最牛服務員」稱號的營運長(COO)楊利娟接任。不過,張勇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
(圖源:視覺中國)
不要小看服務員,一年可賺一個億!
現年43歲的楊利娟已進入海底撈工作25年,從門店一線的服務員、店經理做起,於2001年擔任四川海底撈的董事。2018年1月,海底撈準備上市之際,楊利娟成為公司COO。海底撈方面稱,楊利娟是海底撈走出四川、開拓全國市場的關鍵人物,也是海底撈推行「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制度(即師徒制和計件工資制)的負責人。
目前,楊利娟持有海底撈約1.8億股,以當前股價計算,楊利娟身價超過25億元人民幣(約合5.3億新元)!也就是說,這名出生四川簡陽的姑娘一年賺了一個億!
海底撈自從2012年底在新加坡克拉碼頭開了第一家海外分店後,他們在新加坡迅速開了18家店。
2019年8月,根據《福布斯亞洲》發布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單中,海底撈老闆張勇以138億美元(約合192億新元)身家,擊敗位居榜首十年的遠東機構黃志祥和黃志達兄弟,成為新加坡首富。去年,張勇財富從190億美元減至160億美元,掉到第四位,失去新加坡首富的榮銜。
張勇挖的坑,楊利娟可否填上?
2020年,張勇因誤判冠病疫情形勢,認為租金下跌是「抄底」好機會,加速擴張開店搶占市場,結果錄得大幅虧損。
今年2月份,海底撈發布業績預告,2021年凈虧損約38億元人民幣至45億元人民幣,其中33億至39億元來自關店300家導致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這是海底撈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額度相當於前三年的凈利潤。2020年,海底撈的凈利潤達3.09億元人民幣。
海底撈首席戰略官周兆呈在近日接受財新採訪時稱,這300家左右餐廳中,大部分已徹底關閉,小部分暫時休整、兩年內擇機重開;對關閉哪些餐廳的判斷,主要依據單店財務指標,如翻台率、爬坡周期等,結合周邊商圈成熟度和消費群體數量。
張勇曾在股東大會上坦承自己對趨勢判斷錯誤,交棒的決定可能與此有關。
正所謂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張勇的擴張計劃失敗,讓海底撈在去年開啟「啄木鳥計劃」,強化內部管理和考核機制,收縮業務擴張,而楊利娟正是該計劃的負責人。
如今楊利娟從基層服務員一路拼到公司高管,出任營運長,她又該如何做出調整,帶領海底撈走出困境,實現涅槃重生?
海底撈戰略風險在哪?
海底撈上市三年來,快速開張了1200餘家餐廳。此輪關閉約20%餐廳,還不至於讓這家尚餘1300家餐廳的火鍋龍頭損傷根基。
當然,戰略收縮背後暴露的經營管理問題不容小覷。財新採訪多名來自海底撈內部、餐飲行業、商業地產行業的人士形成的大致判斷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海底撈發展節奏是為外部因素,但其開店出現戰略偏差的主因仍來自內部,包括選址失誤、店長權力過大、師徒連帶利益、優秀人才不足、對門店考核重服務輕業績、開發環節腐敗等。
以選址為例,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披露的選址條件包括周邊客流量(包括寫字樓、住宅、夜生活場所等)、與其他海底撈餐廳的距離、交通便利性、地產開發商的聲譽和吸引其他業態的能力等,但很多標準實際在高速擴張中被忽略。
海底撈最著名的管理經驗,就是張勇創造的「師徒+抽成制」,為海底撈培養了源源不斷的後備店長;但與此同時,師徒之間緊密利益驅動開店,標準參差不齊,令餐廳在裂變過程中蘊積了風險。
「從2018年到2020年,開店越來越內卷,各『家族』(指師父、徒弟、徒孫三級利益關係,至少包括五家餐廳)為擴大自身規模、獲得更多獎金,紛紛爭奪地盤。對開店這件事,公司缺乏制度約束,也沒有人對門店業績真正擔責。」一名海底撈前店長對財新稱。
對餐廳數量最高時1600家、員工總數超13萬人的海底撈而言,降速或掉頭皆非易事。據財新了解,海底撈內部意識到「開店出問題」是在2021年初,彼時財務數據已顯露跡象,但當年上半年海底撈仍新開了299家餐廳,到作出關店決策則已時至冬天。
資本市場極為敏感,尤其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港股市場,投資機構「用腳投票」具有羊群效應。海底撈的股價在經歷2020年消費概念資本狂熱追捧之後,從2021年2月的高點滑落,迄今綿延下跌了約75%,目前徘徊在每股20港元附近,回到2018年9月上市之初的股價水平。
近兩年,新冠疫情衝擊和宏觀經濟增長降速疊加,投射到海底撈身上反映出的困境是:消費者新增速度趕不上開店速度,部分新開餐廳嚴重分流老店。據中泰國際研報測算,海底撈的單店月均收入已從2016年的390萬元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226萬元。
最體現餐飲行業經營效率的翻台率指標(即指一張桌子換了幾撥客人)也驗證了上述趨勢。海底撈翻台率從疫情前最高的每天超過5次,一路下跌至2021年上半年的歷史新低3次,甚至低於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上半年。翻台率意味著客流和現金流。此次關店「止血」之後,海底撈決定在餐廳平均翻台率低於每天4次時,就不再規模化開店。而把翻台率作為經營戰略的判斷點,糾正了一度對餐廳考核重數量、輕業績的冒進狀態。
新冠疫情的持續反覆,如迷霧般籠罩著各類實體業態,前路充滿不確定性;這團迷霧同樣籠罩著C端(個人消費者),致使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悲觀,捂緊口袋,消費越來越審慎、挑剔;B端(企業)則在市場「蛋糕」萎縮之下加劇競爭,加上供應鏈成本飆漲,無一不是餐飲行業所共同面臨的挑戰。多名火鍋、中餐從業者向財新形容,此輪丑寅交替之季,是二三十年來最難熬的冬天。
困境不僅僅是海底撈
放眼整個餐飲業,2021年的「寒冬」特別漫長,行業共同面臨著成本上行、客流下降、疫情反覆影響消費信心等壓力。
數名珠三角地區的連鎖餐飲負責人均對財新稱,2021年四季度,門店客流量、營業額同比普遍下降了20%—40%,廣深兩地的商場人流量也在下滑。
一家連鎖潮汕牛肉火鍋創始人認為,餐飲業現在最大的煩惱是整個市場消費力下降。「2020年下半年有消費反彈趨勢,大眾在吃飯這一項上放開了手腳,但疫情遲遲未結束,影響了市場信心。」
一位加盟連鎖火鍋人士認為,餐飲業已從「蠻荒時代」步入規範階段。「2018年前的小龍坎火鍋,只要投資不用怎麼管,八到十個月回本。現在回本周期基本都在一年以上。」競爭對手越來越多,消費者變得更挑剔。他給出的另一個數字是,以前小龍坎能開出好幾家月營業額300萬元以上的店,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如此高的營業額對應著高翻台率,從上午到半夜,等候就餐的隊伍不能斷,但消費者越來越不能接受排隊這件事。
「疫情常態化,餐飲業再把經營問題歸結於疫情已經毫無意義,要建立基本的抗風險能力,考慮到疫情反覆,把每年12個月當作11個月過。」他還認為,中國餐飲業將進入低利潤時代,「以前經營粗放,賺的不是該賺的錢,比如存在繳稅不規範、原材料走私、回收油等問題。當每個環節規範化後,勢必導致凈利下降。」
海底撈為代表的不少餐飲走出國門,在新加坡等地開設分店。其海外收入挑戰未必有國內的壓力,但在總體收入中占比不高。
海底撈上市及隨後兩年多股價上行期,一度為中國餐飲企業樹立了二級市場標杆。隨著上游供應鏈標準化、移動支付普及提升了財務規範以及早期投資者退出壓力,近年來餐飲企業扎堆奔赴資本市場。但市盈率大多從高點回落。
對於海底撈和眾多餐飲品牌而言,這個冬天還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