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晨夢夕拾,有溫度,有態度。點擊「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周國平先生的一段話: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我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有人說喜歡獨處就是不合群,實際上並不是,不合群的人,是想融入群體中,但不被接受,而喜歡獨處的人是自己選擇了一個人。
我從小就不喜歡熱鬧和喧囂,可有時候又不得不面對,同學聚會、親戚應酬、朋友結婚,為了不讓別人覺得「奇怪」,也為了能給身邊的人留下好印象,一直都選擇委屈自己,迎合別人。
有時候我也會疑惑,到底哪個是我,一邊跌跌撞撞的過自己的生活,感慨自己庸庸碌碌,一邊又在在人群中侃侃而談,明明不喜歡,還是要去做。
那時候喜歡用「沒有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來騙自己,覺得大家都是一樣的,可經歷過後才明白,人的孤獨是不可避免的。那些現在喜歡獨處的人,也曾是人群中的焦點,那些八面玲瓏的人,熱鬧過後,也會孤獨。
後來遇到了王小姐,聽了她的故事,我覺得那才是聰明人的生活方式,不是不合群,而是只喜歡和喜歡的人合群。
王小姐今年四十歲,結婚十二年,曾經的她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儘量維護親戚關係、朋友關係。
那時候只要別人需要幫忙,她絕對是第一個衝上去,哪怕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她也不在乎。作為回報,只要有聚會,別人也一定會想起她,她也會不管在哪裡都去參加。
忽略了自己的生活,成全了別人,這樣的生活是很累的,丈夫和孩子總是說,王小姐對別人都比對他們好。但那時候她甘之如飴,覺得這沒什麼,人嘛,本來就應該合群,將來有了困難也能得到幫助。
可是之後的一件事,讓王小姐明白了,你在生活中的付出,不論多少肯定會有回報,而在人際關係中的付出,卻不一定有回報。
幾年前王小姐一家在生活中遇到了苦難,需要幫助,這時候她想到了那些曾經她幫助過的人,覺得自己這些年的付出,不會白費,別人也會向她一樣的慷慨。
可實際上,大多數人總能記住自己幫助過誰,而對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在問題被解決之後,就拋之腦後了。
王小姐先是打電話給那些經常見面的親戚朋友,可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有些問候了她幾句,有些藉口推辭後連一句多餘的話都沒說。平時總是沒事,突然自己遇到困難了,他們也就正好忙了起來,王小姐不是單純的孩子,其中的道理她明白。
最後陪她一起渡過難關的,是那些很多年都不聯繫一次的三五個老友,還有她的家人。困難總會過去,可生活還要繼續,現在的她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別人邀請的聚會,她多數都不參加,就算實在推脫不了,她也更喜歡一個人在不顯眼的地方,看他們熱鬧。
王小姐和我說:「隨著年歲漸長,在生活中經歷的越來越多,我逐漸明白,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最好的,過多的社交是無用的,曾經熱鬧過,後來覺得乏味,現在只想做自己!」
生活中那些看似合群的人,平時不是上班的時候偷閒,就是在群組裡聊天,要麼就刷朋友圈。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三五個人聚在一起,聊八卦聊別人的好壞,可一旦哪個人遇到困難,其他人就忙碌起來了,直到他渡過難關,或者遠離他們。
如果這算合群,那麼我寧願選擇獨處,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合群是表面的孤單,合群是內心的孤單!
年少的時候,總覺得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有面子,可經歷的越多才越明白,一個人的強大與否,始終都是來源於自己。
委屈自己,假裝合群帶來的快樂和充實,是短暫的,而且在這之後,將是一段很長時間的空虛來填補它。
很多人不合群,不是不願與人交際,只是不想和不喜歡的人交際而已。去掉過多無用的社交,回歸真實的自己,做一個這種不合群的人,才能明白,原來生活還可以過得這麼舒心。
人生在世,有些路是必定要一個人走的,別人無法分享你的喜悅,也無法分擔你的憂愁。做想做的事,處能相處的人,是活得通透,也是活得豐富。
對於聰明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合不合群,而是不合群的時候,在做什麼。一杯茶一本書,怡然自得,一場電影一個故事,樂的清閒。
學會孤獨,享受孤獨,當你習慣了孤獨就會明白,看似不合群,其實內心的世界是無比充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