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認真說A股(renzhen078),探討交流炒股技術、盈利模式,操盤策略和雙龍戰法,遊資戰法,漲停複製戰法等,乾貨源源不斷。
莊家出貨為什麼砸盤到跌停才出貨?
要了解這個問題答案,首先我們來看看莊家在出貨前的一套流程。
我們知道莊家做盤一般要經歷:吸籌—洗盤—拉升—出貨四個階段,其實在這四個階段都會進行買入與賣出,不然就沒辦法完全控制股價的運行。
1、吸籌階段:肯定是買入大於賣出股票的數量,股票籌碼不斷沉澱在莊家手中。
2、洗盤階段:莊家在該股票中籌碼沉澱的差不多,達到了所謂的控盤程度(通常占流通盤30%以上),會進行底部拉升,脫離底部持倉成本區。
3、拉升階段:莊家大幅度拉升,通常漲幅大於50%,不斷上演大陽線,甚至連續漲停,該股強勁表現不斷被各大軟體與股評捕捉到後,大事渲染吸引散戶跟進。
4、出貨階段:出貨很明顯是買入遠小於賣出,出貨分很多種,一般有高位橫盤出貨,高位拉升誘多再打壓出貨。
高位橫盤出貨:一般是高位寬幅震盪,不時會出現大陽線讓散戶以為還要啟動上漲追入。當莊家大部分籌碼都派發的差不多後,大部分收益兌現,剩下的籌碼就是零成本的籌碼,哪個價位賣在帳面是都是收益,即將股價連續大跌還是賺錢的。
誘多後打壓出貨:也就是問題中提到的砸盤跌停出貨,股價大幅度拉升後,經歷一段時間盤整,莊家發現出貨較難,散戶接盤意願不強,那通常會再度大幅度拉升,隨後快速打壓,就是所謂的跌停,甚至連續跌停,股價到了所謂的次高位出貨。
打個比方,莊家股票成本價大概是3塊,拉倒10塊後發現出貨較難,那就拉倒20塊再打壓到10,此時散戶認為股價回調百分之50了,回調差不多,一旦有大漲就追入抄底,然後就成為接盤俠。
所以說出貨這種事情,莊家考慮的是哪種出貨方便,能再最高位出貨當然最好。如果不行,那就先砸一波,然後就成了砸盤出貨了。
在正常思路下,莊家肯定想越高位出貨越好,這樣可以賺的更多。那事實是如此嗎,比如這位投資者提到了為什麼有的莊家會選擇在跌停板出貨呢,其實這種現象是存在的,為什麼會出現這類現象,下面我來解釋下這現象。
在股價連續上漲後,到達莊家的目標價格準備完成出貨,但是股價已經達到高位,對於莊家想誘導我們散戶投資者買入後接盤,但是我們散戶又不是傻子,看股價那麼高還選擇去接盤,一部分莊家會選擇通過高位震盪營造給市場一種感覺,目前只是上漲途中震盪洗盤,讓散戶投資者接盤後,莊家完成出貨,目前這類手法在市場比較常見,具體參考下圖:
上圖我們發現該股在大漲之後,在高位震盪長達2個月,在貨出完後,股價開始出現大幅度下挫。所以莊家慣用手法,可是實際情況往往跟理想化相違背,股價上漲過大後,想通過高位出貨,莊家發覺市場的接盤力度特別小,根本沒有資金會選擇在高位買入,這個莊家會使用另外一種手法。
既然該位置沒有人接盤,莊家乾脆再把股票拉上一個台階,這個時候股價上漲,很多散戶後悔當初沒有,感覺當時對該股的判斷完全正確。這個時候該股更多人開始關注,走勢比預想的還要強勢。
拉升后庄家選擇快速砸盤到前面想出貨的位置,這個時候很多散戶投資者想到,既然前面我不敢追高買入,但是目前股價快速回落,自己並不覺得該股是追高買,等待該股企穩後期還有上漲空間,其實莊家往往會採用大跌甚至跌停板的出貨手法,具體參考下圖例子:
上圖我們發現預想出貨區和實際出貨區價位大致相同,並且在出貨前出現了連續兩天跌停現象。這就解釋了莊家為什麼會有的時候選擇用跌停板出貨,自己帳戶上已經大賺,即使跌停板出貨的價格依舊是很高。
一般情況下,莊家出貨是拉高出貨,很少出現跌停出貨,是因為一旦出現跌停,盤中散戶容易出現恐慌性出逃,而場外散戶也會出於謹慎考慮不會出手接盤,這樣的話出貨難度會大幅增加。
主力常用的出貨方式
主力出貨絕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簡單地拉起來就出。經驗不多的投資者總認為主力出貨就一定要跌,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主力不但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這 一道出貨的程序,而且出貨時間的長短和空間的大小還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持股的數量、大盤走勢好壞、操盤手法等。主力的類型不同,其採用的出貨方法就 可能完全不同,而不同的出貨方法又會導致出貨時間的長短不一。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幾種常見的出貨方式。
一、拉高出貨
主力在 大市將要見頂時,一般會採用拉高出貨的方法。此時大盤人氣高漲,群情激昂,正是買氣最盛時。出貨時,主力會再利用個股利好消息吸引買家,並在上檔每隔幾個 價位放上幾筆大的賣單,然後在人氣鼎盛時,率先小批量買進,以此來刺激多頭人氣和買氣,引誘跟風盤去搶上檔的賣單。在股價快速上漲的過程中,主力就會不知 不覺地將籌碼批量轉換到散戶手中。
主力利用對股價的大幅拉升,增加出貨空間;利用散戶追漲的心理和行為,將大批量籌碼在短時間派發給散戶,然後利用反彈繼續拉高派發。運用這種手法時,一般是正值大市見頂之時。此時,主力通常會先利用每日開市後幾分鐘將股價高開,以此吸引散戶追漲而出貨。
如圖8-2所示的東旭藍天以及如圖8-3所示的七匹狼,就是在大盤即將見頂時連續向上拉升,並在此期間完成了部分籌碼的派發。
二、高位震盪出貨
所 謂的高位震盪出貨,就是指主力將股價拉至目標位置,通過在高位震盪的方式將籌碼派發出去。這種方式通常適合於業績優良的大盤股和有業績支撐、可以在高位站 穩的股票。在震盪式出貨時,每天總會有不少散戶進場交易。主力則逐個對進場散戶進行派發,耐心拋售自己手裡的籌碼,慢慢地把貨出完。
從日K線來看,由於主力每天都會在高位進行大幅的震盪,所以大多以上影線或者下影線形態收盤,而盤中主力也通常會採用拉高誘多,誘使散戶接盤。或者在連續打壓兩天之後迅速拉起股價,如此反覆,讓散戶摸不著頭腦。
但是,這種出貨方法有一個前提,即必須大市向好,且出貨行為不能太急,因為籌碼兌現需要一定時間。散戶若發現其股價在一個相對較高價位大幅波動,股價卻基本停滯不前,則應考慮主力有可能會出貨。
如圖8-4所示的泰山石油和如圖8-5所示的金山股份,都是在高位採用了震盪出貨的手法,完成了大部分籌碼的派發任務。從圖中的K線形態可以看出,這一階段上下影線頻繁,股價震盪較大,放量滯漲現象突出。投資者在高位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考慮適時離場了。
三、快速下跌式出貨
快 速下跌式出貨是一種殺傷力非常大的出貨方式。該種方式下跌過程迅速,且很少會有反彈,使得在高位介入的投資者根本沒有解套的機會。一般主力在持籌不多且持 倉成本很低時常用此法,因為預測後市即將發生反轉,或者是獲知了重大利空消息,提前出貨,主力會迅速撤離。在日K線圖上,股價一般會連拉數根陰線,對股票 本身也會造成極惡劣的市場影響,人氣一時難以恢復,需要一段時間的修整。這種方法由於派發時間短、下跌速度快,部分主力無法全身而退,而只有利用後市大市 回暖時,拉高自救,才能完成最後的出貨任務。
採用這種出貨方式的個股,股價前期一直處於強勢上漲之中,上漲幅度過大,股價已炒至較高位置,利潤已翻倍甚至幾倍。
如 圖8-6所示的豪邁科技,就是採用了快速下跌式的出貨方法。這種方法表現為股價突然之間下跌,主力趁機出貨,若散戶出貨稍晚就會被套牢,主力的整個出貨過 程十分順暢。在實際操作中,對於高位放量連續收陰的個股,投資者最好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去等待反彈,或者參與搶反彈,應以果斷出局為宜。
四、誘多出貨
當股價大幅拉升後,很多散戶購買的意願就會越來越弱,這樣主力就很難賣出手中的股票。為了能夠順利將手中的籌碼賣出,主力通常會選擇一種帶有風險的出貨方式,即誘多出貨。簡單來說,就是在賣出受阻後,為了吸引跟風盤進來,主力不得已將股價再次拉升,從而達到出貨的目的。
但是利用這種方式,如果大盤走勢變得惡劣,就很難再次拉高。另外,若此時出現的頂部是大盤頂部,這種反向的上漲就很有可能把自己套住,而幫散戶賺了錢,所以說這是一種帶有風險的方式。從其風險性看就可以知道,該走勢中的拉高上漲,其時間肯定會很短,且高度不會太高。
另外,股價在下跌的途中,有時主力也會借某一短暫的利好,或者故意製造一些所謂的利好進行短暫向上拉升,以吸引喜歡抄底的投資者跟風買入,從而達到出貨的目的。
如 圖8-7所示的丹邦科技,股價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先是進行了短暫的回調,期間成交量一直處於不斷縮小的形態,這很容易會讓投資者以為是主力在進行洗盤。 隨後的放量拉升,突破前期高點,更會讓投資者認為主力已經完成了洗盤,開始新一輪的拉升操作。然而事實卻是,在向上突破前高之後,並沒有繼續展開行情,而 是構建了一個小幅震盪的平台,很容易讓投資者誤以為這是在進行蓄勢。而主力則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向外派發籌碼,直到完成收尾工作,股價一路狂跌,整個過程可 謂是完美至極。
再來看圖8-8所示的中洲控股,同樣採用了誘多的方式進行出貨。股價在突破前高後短暫停留幾日,隨後一路震盪下行。
如圖8-9所示的葛洲壩,則是在下跌的過程中藉助某一利好快速將股價向上拉升,並突破了60日均線,大有放量突破之勢。從圖中可以看到,期間成交量突然放出巨量,但隨後股價卻迅速跌至原位,並出現繼續下跌的行情。這說明主力也只不過是借點小利好完成一次拉高出貨而已。
五、漲停式出貨
利用漲停出貨可以說是拉高出貨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種比較高明的派發措施。這種方式既可打開上升空間,又可節省「彈藥」,還可以引起市場追漲的轟動效應,派發起來較為輕鬆。
主 力將股價拉高時,股價進入加速上揚階段,並且上揚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出現飆升的行情。觀望的跟風盤忍受不住股價快速上漲的誘惑,獲利的跟風盤也由於利潤的 快速增長而滋生出貪婪的心態,從而產生惜售心理,而主力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以巨量的買單將股價封至漲停,從而使多頭氣氛達到高潮。此時,後進的跟風買單 紛至沓來,但股價已被牢牢地封在漲停位置。
在漲停價格處掛單,買單價格是一致的,雖然無法確定成交優先順序,但在掛單時間上卻有先後之別。 時間上處在前列的是主力的巨量買單,排在後面的是中小散戶的跟風盤。在這種情況下,主力悄悄撤出掛在前面的買單,再將這些買單掛在跟風盤的後面。從盤面上 來看,漲停板上的巨量買單數量並無變化,甚至還有增多。調整買單位置之後,主力會推出大量的小批量賣單,逐步將手中的籌碼出讓給排列在前面的掛買單的散 戶。
1、選一個流通盤不是特別大的,業績較好的股票。如果手中有4000股的錢,你只能買2000股。
2、把已經買來的2000股當成你開的「商店」,除非大盤要爆跌時把「店」也賣掉,否則,手上永遠持著這2000股。因為沒有了「店」,你肯定賺不了錢。然後根據每天的盤口波動,做T+0,將手中的錢在當天的低位買入同一支股的1000股或2000股(可視盤口而定),在高位時,根據你當天的買入數拋出相應股數。如當天低位買的是1000股,高位就賣出1000股,這樣手上永遠是2000股,你的「店」還在,你就能不停地賺錢。牢記:大盤不爆跌,永遠不要賣店。大盤的每天小跌,只要不是4%以上的下跌,哪怕是一路跌下去,你只好做好T+0,你仍然是每天贏利的。當然,你不能去衡量2000的股本是否虧了多少,因為那是店,值多少錢是不要緊的,只要它每天能給你帶來利潤就行了。
3、如何每天做好低吸高拋:根據5天線。首先,開盤後就打開你手中持有股票的那種股,然後按電腦鍵盤上向下的那個箭頭鍵,連續按4下,則當天的盤口曲線與前4天的曲線連成了一條連續的曲線,5天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你一眼就能看明白,根據前5天內的最低點附近買入,最高點附近賣出就OK了。
4、每天買賣時的幾個時間點:早上9:37-43分,上千11:00左右,下午2:40-50分,一般都是不爆漲爆跌時的最低點。賣出:早上9:30-33上沖時,9:50-10:00上沖時,下午1:20—30分莊家拉升時,下午2:00莊家發狂拉時,收盤時最後3分鐘,一般都是不爆漲爆跌時的最高點。
5、如果手中股票一天內的漲跌幅較大,高位時可以全部賣出,但在當天的低位時一定要買回2000股去,否則,「店」沒有了,明天就沒法做生意賺錢了。
6、手中股票爆漲之後(按初升、中升、末升,末升段的猛漲出來後),全部拋出手中的這支股票,換一支未爆漲過的質地好的股票,按同樣的方式操作。
7、大盤猛跌時,如果你害怕了,就全部拋光,休息一段時間。如果你是大膽的,沒有關係,大盤天天小跌你仍然可按此方式操作,除了作為成本的2000股總價下跌之外(你可以不好去計較它),你每天仍然是可以贏利的,這種做法要切記一條,就是這支股票無論跌到哪裡,你都要一直持它到底,否則,每天的賺數總和可能加起來還抵不上2000股總成本所造成的下跌,而且,只要你一直持著手中這支股,從長線看,它肯定是每年都上漲的(快慢不管它),這樣你可以確保長線賺錢,每天也賺錢。
8、忌貪!如果你按這樣開店贏利的方式做股票,每天進帳幾百就夠了,所以,在現在印花稅降下來後特別好操作,哪怕是除了交易成本後有2毛錢一股的賺頭,你也要去賺它,就象開店,一分錢的針也賣。當然,一般的股票每天正常的波動幅度是在3-4%,你肯定不止賺2毛,除非大盤特別壞。
9、最後一條,未升段的最後幾天,全倉,不再每天做T+0的波段,因為這幾天常常是幾個漲停的,賣了就買不回來了,但一般持股4天內一定全部清光,換股操作,或者不換的話就按下跌時的T+0方式做。
記住一個原則,只有店一直在手,你才能每天贏利,店的成本是漲是還是跌了,都不是賣店的理由,因為店值多少錢,和你每天的贏利是沒有關係的。當然,戰爭來了的話,店是肯定保不住的,要毀於戰火的,所以,大盤每天跌4%的話,一定要先把店賣光,上山躲難再說,戰火平熄後再下山來開店,這才是明智之舉。
不要妄想擁有什麼樣的華麗的技術或者能力就可以無視牛熊周期,
想著把股市當提款機,隨時隨地想賺錢就拿技術來秀一波,
絕大多數能在市場當中賺到錢並且能兌現拿走的人,都是靠牛市而不是技術!
所以一開始先別把什麼「技術」和「價值」掛在嘴邊,先弄清楚歷史上所以牛熊市之前的區別,
能分清自己身處的行情是一輪周期當中的那個階段,是最值錢也最本質的能力,
市場好的時候充分利用機會,市場差的時候收縮保守,不看情況就四處出擊沒有前途。
早點明白知易行難,早點明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異,
比如說「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聽起來這麼簡單易懂,
但是要貫徹到實踐當中,需要大量的經驗和總結才能真正駕馭,
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積累,你不會知道什麼程度的貪婪才是真正的貪婪,
也不會知道什麼程度的恐懼才是真正的恐懼。
當初剛入市的時候,我以為2319已經很人恐懼了,但是沒想到後面還有2200,
更不會想到還有1949和讓人不知所措的1849,
經歷了一輪牛熊才知道恐懼也是分級別的,會有恐懼—特別恐懼—終極恐懼的差別。
犯錯誤是正常的,但是犯錯不知道總結和迴避,一錯再錯是愚蠢的,
做得成功的交易要記錄和總結,弄清楚是憑技術還是憑運氣賺到的錢,
做得失敗的交易更要記錄和總結,沒事就拿出來看看失敗案例,
同樣的錯誤只允許自己最多犯三次,當你犯錯越來越少的時候,就越來越接近成熟。
堅持做好自己擅長的標的和策略,對不擅長的標的和策略保持好奇心,
一上來就追求全能,會被你不擅長領域當中思考不到的風險摧殘的一敗塗地,
一味守舊只簡單機械的重複自己擅長的標的和策略,可能會被多變的市場淘汰,
(比如說王亞偉,曾經一度把潛伏「併購重組」策略做到極致,但是遇到市場轉型,「併購重組」被政策鎖住之後,已經有掉隊的風險。)
能力的領域是逐步擴張的,大部分資金駐紮在自己的能力基本盤範圍內,
少部分資金出去嘗試其它領域和策略,直到嘗試出穩定的成果在調整資金配比。
先練擇時,後練選股,
入市之後的前1-2年最好先從ETF或者指數基金做起,先鍛鍊對時機的分析和把握,
如果特別有耐心,最好是在ETF或者指數基金上完整經歷一輪牛熊在開始研究個股,
一來能鍛鍊對周期的理解和時機的把握,二來能讓人鍛鍊抵禦去追逐熱點的誘惑。
不要痴迷於精準,
趨勢的判斷可以通過不斷的訓練和總結來做到,
但是不斷追求最精準的介入時機,最精準的離場時機是人力難以做到的,
越痴迷於這個越容易跑偏,有點像過度「完美主義」傾向的人,
自己活得異常的累,而且最終可能什麼都做不好,學會接受交易當中的瑕疵。
永遠不要上槓桿,永遠不要負債入市,
股市是給閒置資金找增值機會的場所,不是賭一把改變人生、命運和快速跨越階級的出路。
不要因為幾次成功的交易就膨脹到要通過這個途徑改變一切。
股市沒有官方教材,沒有專職老師,沒有人給你設置可以評分的考試來證明你的能力,
要了解市場靠自學,要持續進步靠自律,學會冷靜客觀的給自己打分,
有時候你能力進步了,但是由於市場的因素導致你虧損了,能否不因此氣餒,
有時候你能力沒進步,但是由於市場的因素導致你連續盈利,能否不因此膨脹。
這是最難的一關,有時候你以為自己看清了市場,其實你連自己都沒看清。
不要因為股市和投資影響到工作和生活,無論盈虧都善待身邊人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工作,最多的愛與關懷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
(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是,在股市裡可能也是)
(不要輕易指望平凡的自己到了股市裡就能輕易的如魚得水)
交易,請記住,它的市場是零和遊戲,交易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只能是講機率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交易中究竟有沒有確定性?
所謂確定性,就是指某種形態,或者說具備了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價格就一定會漲或者跌,或者能夠確定漲跌的幅度。
那麼有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性呢?我認為,沒有。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夠找到哪怕是一種確定性。如果你找到了,那恭喜你了,因為你就憑這一個確定性,就可以獲得難以想像的財富了。
既然無法找到這種確定性,那實現盈利的方法就是利用機率。
因為沒有確定性的形態,所以每次的交易結果都具有不確定性,那怎麼才能盈利啊?最為合理的方式就是在機率上下功夫。
有一個道理我再強調一下:再高的機率也不是確定性。
舉個簡單例子。
你做遊戲,一共一副牌,54張,規則是你抽到大王你就輸,抽到其他你都贏。
你贏的機率是53/54,很高了吧。
你有100元,贏了對方付你賭注的10倍,輸了你賠掉你的賭注。
回報風險比也夠高了吧,10倍。
所有的一切都有利於你。
那你這一次下注所有的100元。結局呢,你可能就那麼背,輸的身無分文,一次全部輸光。
所以確定性就是確定性,高機率就是高機率。二者的方法完全不同。
因為在確定性的情況下,所有的資金管理策略、止損策略、加碼策略等等的一切,都成為多餘的東西,都沒用了。但是只要存在不確定性,哪怕是機率很小的不確定性,你就需要制定相關的策略。
比如上面的遊戲,你就要考慮每次只拿出總本金的一部分作為賭注,而不是一次賭全部。
這是交易的本質。
如果這個都無法認同,我們談的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基礎。
就像我在交易第二公理中談到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把止損作為第二公理,我就是不設止損,難道就不行嗎?
這是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你的確可以不設止損,但是如果在交易系統中不設定止損,就無法確定初始損失,也就無法確定風險回報比,後面的關於交易系統的一切都無法進行了。
所以把止損作為交易公理,不是說你一定要怎麼做,而是不這樣做,後面的無法進行。
交易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沿著一個邏輯,一步步的走出來的。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如果大家都認同,實現盈利的方法要利用機率,那兩個要素就很關鍵:
第一是勝率;
第二是單筆交易盈利的程度。
第一個,你贏的次數多,當然容易獲利,因為無法找到一定贏的方法,所以要找到儘量贏的多的方法。
第二個,就算你贏的次數比虧損的多,但贏的是小頭,一輸就輸個大的,最後還不一定會盈利。
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就出現了回報風險比的概念。
有的人說,我不管那麼多,每次買了,只要贏就好。
好的,那你有可能某一次虧的吐血。
有過這樣經歷的人應該不少吧。
哪怕贏了很多次,都不夠這一次虧的,所以老股民都學精了,當情況不妙時,虧了也要出。就是止損的雛形。
當然這個止損是原始的止損,是沒有建立在交易系統框架中的止損,憑的只是多年的交易經驗。
逐漸的,你就會發現,在每一筆交易前就設好止損位遠比出了問題再被迫斬倉要好的多。
設好止損位後,也比較容易判斷一筆交易的質量。
比如你承擔了5%的風險,卻只賺到2%的利潤,你覺得這比交易如何?
在沒有止損位的情況下,賺到2%你知足了。但當你明白,你的這筆2%的利潤是冒著5%的風險獲得的,你的觀點就發生改變了。
這就是回報風險比的起源。
所以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就會重新審視每一交易。
以前的很多交易,現在來看,都有點不太靠譜。
呵呵,這就是你的進步了。
所以結論就是:賺了錢的交易未必是好交易。
我們重新來梳理一下:
因為不確定性,所以每次下注的時候不能總是滿倉操作,我們需要一些倉位配置的技巧。這個就是資金管理的起源。
有效的資金管理可以讓我們更加從容的面對市場的漲跌,及自己操作的失誤。
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認真說A股(renzhen078),探討交流炒股技術、盈利模式,操盤策略和雙龍戰法,遊資戰法,漲停複製戰法等,乾貨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