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京劇傳統戲的文學性,歷來也是爭論不休。不可否認,京劇因為是「角兒」的藝術,所以,是反文學性強的劇目,反而不一定能成為傳承後世的佳作。
比如當今的許多新編戲劇本,一齣戲,恨不得要來個人物大剖析,祖宗三代思想活動,動機根源,都要徹底的在三個小時的一場戲裡全部展示出來。
有的戲恨不得把宇宙空間,上下五千年的前因後果都來展示一番。這就是如今的戲曲文學,受西方戲劇觀的影響所帶來的弊病。但很多人還不清楚它的錯處,一條道走到黑,認為這個更好,死不改悔!
大型新編歷史劇
其實,傳統京劇里有沒有故事好看,藝人玩意精絕,唱腔優美,文學性和戲劇演員藝術完美結合的劇本呢?有,《鎖麟囊》。但是他的作者翁偶虹和演繹人程硯秋,本身就非常懂得傳統戲曲怎麼樣操作;怎麼樣弄,他們即保留了傳統戲曲的特性,也完善里它的不足,這才是梅蘭芳提出的「移步不換形」的真正實踐。
傳統戲曲的劇本,當然,我說的是亂彈京劇不包括曲牌體崑曲的劇本。戲曲從崑曲到亂彈在到京劇,劇本的作用,特別他的文學性是完全不同了,崑曲的劇本能夠當做文學作品來學習誦讀,而京劇的劇本,根本就沒有這個作用,有時候,他甚至淪為藝人進行表演的一種符號,這也就是如今戲曲是角兒的藝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程派名劇《鎖麟囊》
到了近代,由於京劇的一些大師的出現,對劇本也開始重視起來了,但是他們的原則,還是在不破壞藝人演繹技藝為主的情況下,對劇本的刪減和完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 比如梅蘭芳當時編演的一些新編戲古裝戲,基本都是這種情況,當然,不止梅蘭芳,是反是當時按照傳統戲曲規律而編的劇本,基本都流傳下來的了,不按照這個規律編的劇本,基本現在都看不見蹤影了。
梅派名劇《霸王別姬》
老戲不重視劇本原因很多,這可能和「花部亂彈」的發源有關係。章詒和說過這樣的話:「比如《群英會》,那劇本水的就沒法看,可是,那出戲如果是名家合作,演來卻是精彩絕倫!」大家說到底為什麼?實際上我認為,由於中國戲曲審美的特殊性,對於舞台上的表演的關注度是不一樣的,我個人理解,好聽好看應該是第一位的。
如果是這樣的,那麼戲台上的故事反而退而求其次了,因為一個名家的表演足以掩蓋故事性,就和一台個人或者專題晚會一樣,有什麼故事?又比如雜技表演什麼的,那世界上的表演形式,沒有故事的多了去了,所以說京劇一定演故事?不一定,王國維說:「戲曲以歌舞演故事」,那麼哪個重要呢?不言而喻。重要的不是那個故事而是歌舞,但歌舞的質量卻是看點,那麼誰演繹歌舞誰重要!
京劇《群英會》
當然故事好,演員技藝精更好,但這種劇本太少太少,以至於流傳下來的京劇大多劇本都不是特繁雜,這也是國戲的這種形式決定的。所以,有時候老戲水詞有水詞的的道理,有它的原因,不是你改了就高級,不改就落後這麼簡單的。
回過再來說李世濟對《祭塔》的改詞,四個「娘好比。。。。」就一定不如那「痛我兒,疼我兒,怕我兒,憂我兒」先進嗎?未必!我前面已經講了半天,關於京劇傳統戲劇本的作用和它為什麼那樣的原因,也講了作為今天戲曲劇本寫的文詞華麗劇情複雜,人物繁瑣,還是沒人喜歡的原因。大家回頭看看,李這個詞改的就特別的「革命性」,不看唱詞估計有的人都不知道她唱的是啥,那麼是那個娘好比好懂,還是您這個「啥我兒」更接地氣呢?大家想。
京劇《祭塔》
我們知道,有時候我們聽戲就是聽那個調調去了,唱的什麼有時候根本就不知道,知道唱詞也是聽的時間長了,才慢慢了解。我們聽一些好聽的新段子,往往上來吸引你的就是旋律。
所以《祭塔》這齣戲,現在雖然沒什麼人唱了,但是,沒有見過哪位藝人按照李的那種唱詞來唱,還是「娘好比」的多。因為,人們聽的是那個調調和對調調的處理,以及演員對調調的高超把握,什麼詞什麼內容頭一次聽不懂有什麼關係?好聽是第一位的,她還說反二黃的八大調,翻來覆去太重複了,都該改了。太武斷了!實際上京劇的西皮二黃,都是翻來覆去的,都拿掉吧!能那樣嗎?
程派名家李世濟
所以我總結一句話,就是如果不知道京劇到底是個為什麼,那就先不要亂動它,過去在京劇輝煌的時候還好點,特別現在的京劇已經垂垂日暮,動的對都要謹慎,何況糟改,若這個改動起了反作用,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加速它的完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