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 曾衍德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鄉村產業是根植於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服務城鄉、繁榮農村、致富農民的產業,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帶動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特徵。發展鄉村產業,十分重要,十分緊迫。
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根基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這裡的「一切」內涵豐富、指向明確,是農村全局的、全部的、全方位的。沒有產業的興旺,就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鄉村就會成為「空心村」,鄉鎮就會唱「空城計」,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現在,一些鄉村之所以凋敝,根本原因就是產業沒發展起來,特別是二三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沒有二三產業的發展就吸引不了資源要素,就難以聚集人氣財氣,難以改變鄉村落後的局面,這樣的鄉村必然走向凋敝。人是一定要跟著產業走的,沒有興旺發達的二三產業來吸引人,再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也留不住人才,鄉村的各項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就沒有人才來干。因此,一定要把產業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大力促進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的二三產業發展,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全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空間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不到1年時間了。小康,一個重要指標是看農民的錢包鼓不鼓。現在看,一產增收的空間是有限的,潛力在二三產業,也是鄉村產業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遊、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總書記質樸真摯的為民情懷。現在,很多農民圍繞種養生產打轉轉,一直處在收入分配金字塔的底部,很難接近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第一產業經營凈收入大體相當農民工月平均工資。也就是說,農村居民務農一年還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因此,我們要通過發展鄉村二三產業,構建聯農帶農機制,多渠道多環節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笑臉多起來。
三、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基礎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是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是產業振興。兩者都是以鄉村產業發展為依託,但兩者也各有不同,產業扶貧具有時效性、集中性、政治性,產業振興則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市場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產業發展落到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總書記的要求,實際上就把脫貧攻堅和鄉村產業發展銜接起來了。現在,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鄉村產業設施不健全、產業體系不完善,據統計,有31.9%的鄉鎮沒有商品交易市場、52.5%的行政村沒有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0%的行政村沒有取得營業執照的餐館。因此,要通過發展鄉村產業,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引導一大批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能人在鄉村創新創業,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才能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資源要素充分涌流。
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動能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總書記還指出,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這些重要論斷,體現了對鄉村產業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指明了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路徑。現在,很多鄉村產業,一直停留在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底端,難以提升綜合效益。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7%左右;而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5億元,休閒旅遊營業收入0.85億元,加起來之後在縣域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明顯提升。在農業已開發國家,依託農業發展的二三產業增值幅度更大。因此,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要促進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聯、三產連前端,同時要有跨界融合的思維,越過農業的介面與現代要素交叉重組,推進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當前,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步伐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湧現,一批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富民鄉村產業,正在廣闊天地中不斷成長、蓄勢待發,為富民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大動力。當前,富民鄉村產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一是巨量的資源要素。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步伐,城鄉資源要素流動渠道更加暢通,鄉村設施條件改善,土地、資金、人才、產品等資源要素將向鄉村匯聚,廣闊農村將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充滿生機的新天地。二是巨量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萬美元,恩格爾係數下降到27.7%,進入「小康+健康」的「雙康」時代,城鄉居民已由過去的吃飽穿暖轉向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將產生強大的市場拉動力。三是巨量的功能價值。農業從單純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轉化,鄉村從單純農民居住向農民市民居住轉變,農民從單純賣農產品向更多「賣過程」「賣風情」轉變,鄉村不但供應農民工、農產品、農用地,還將大量供應優質綠色農產品、優美生態環境、優秀傳統文化產品,鄉村將成為人們更加嚮往的幸福地。四是巨量的創造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著力打破影響富民鄉村產業配置資源要素的「藩籬」,吸引一大批返鄉下鄉在鄉人員在農業內外、生產兩端和城鄉兩頭創新創業,鼓勵他們放下心、放開膽、放大步,形成新的農村創新創業熱潮。
下一步,要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要求,把富民鄉村產業發展置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局之中,推動政策、項目和措施落地,採取切實有效的工作措施,務實高效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在工作思路上,緊扣「一個目標」,力求「三個進展」,突出「五個重點」。
「一個目標」:就是促進富民鄉村產業振興。這是長遠目標,也是重要任務,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三個進展」:一是在延伸產業鏈條上取得新進展。培育一批以種養為基礎、以加工為紐帶、以商貿物流為支撐的產業形態。二是在促進融合發展上取得新進展。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促進農牧漁內向、產加銷縱向、農文旅橫向、新技術滲透逆向、產園產村多向融合和多元主體利益融合。三是在拓展農業功能上取得新進展。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拓」出農業新業態,「展」出鄉村新空間。
突出「五個重點」: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重點抓好兩個方面:一個是,擴大規模。目前,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9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542家。今年要加強對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監測,按照「退一補一」原則,遞補成長性好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同時,引導地方培育龍頭企業隊伍,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格局,形成鄉村產業「新雁陣」。另一個是,提升質量。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引導加工產能重心下沉,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二是搭建平台載體推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業集中,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引導地方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園,打造一批年產值超1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園,構築鄉村產業「新高地」。建設農業產業強鎮。今年,要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主導產業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產業強鎮,培育鄉村產業「增長極」。
三是發掘特色資源促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實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因地制宜發展小眾類、多樣性鄉土特色產業。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資源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為重點, 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優勢特色資源,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促進生產、加工、物流、電商、體驗等全產業鏈首尾相連、上下銜接、前後呼應,培育聚集度高、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今年,支持建成一批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省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引導地方發展小而精、精而美的鄉土特色產業。今年,認定第十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打造一批10億級的特色產業鄉(鎮)和1億級的特色產業村。培育鄉土特色品牌。創響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品牌,發布一批骨架小、專精尖的鄉村特色產品、能工巧匠名錄,推介一批特色產品品牌。
四是做精休閒農業拉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建設休閒農業示範縣。按照區域、國內、世界三個等級資源優勢要求,建設一批資源獨特、環境優良、設施完備、業態豐富,在區域、全國乃至世界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休閒農業示範縣。打造休閒旅遊精品。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農耕體驗、康養基地等。推介休閒旅遊精品景點線路。開展「春觀花」「夏納涼」「秋採摘」「冬農趣」活動,推介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
五是促進農村創新創業驅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引進一批科技人員和社會資本入鄉創業,培育一批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軍人返鄉創業,發掘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和「能工巧匠」在鄉創業。搭建創新創業平台。發揮好1096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的作用,引導地方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環境良好的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組織開展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宣傳推介創新創業典型。推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和優秀帶頭人案例,營造激情創新創業的氛圍。
免責聲明:本頭條號發布的轉載內容及配圖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對內容真實性由原作者保留,本號不做承諾,如涉及內容、圖片的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來源:文/中國農村網 圖/綜合整理
編輯:南寧市農業信息中心
法律顧問單位:廣西法嚴律師事務所
如需轉載分享,請註明來源「南寧農業」今日頭條號,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