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優秀博士代表」三年 46 篇一作 SCI 被疑瘋狂灌水?

2019-08-22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生物學霸(ID:ShengWuXueBa)

作者 | 麵包樹

「三年以一作或者共一身份發表 SCI 論文 46 篇,總影響因子達 120 分」

近日,筆者留意到知乎一則熱門話題。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搜索相關新聞發現,2019 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榮譽博士畢業生代表鄧姓博士,其文章之多讓眾人望塵莫及。

筆者已隱去相關個人信息,圖片來源:知乎匿名用戶

疑似本人回復,圖片來源:知乎網友提供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學霸,卻引起了網友的討論乃至非議,甚至有華西醫學院內部人士匿名評論。

匿名用戶評價,圖片來源:知乎

數量巨大的論文引發爭議

據統計,這位鄧姓博士 46 篇文章中 Comments 9 篇,Meta 分析 10 篇,Original research 16 篇,其餘為 letter。

筆者也去查閱了其發表的論文,多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雜誌,檢索發現其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打開全文發現該篇文章實為 letter to editor,SCI 論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科研論文。

網友爭議的點主要也集中於這位鄧博士發表的文章類型和文章質量。

論文部分截圖,來源:pubmed

根據 2019 年公布的影響因子,計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頂級期刊雜誌影響因子總和為:

43.07+41.037+36.216=120.323

我們不得不感嘆鄧博士三年發表論文影響因子達到了 CNS 之和。

試想如果鄧博士三年發了 CNS 級別任何一個雜誌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為博士畢業生的優秀代表不會引起任何非議。

平心而論,比起這些面臨畢業壓力的碩博士,通過短短几年,發表數量如此之多的論文,鄧博士算得上「優秀」!不僅可以達到畢業要求,還可以幫助自己獲得許多榮譽。

然而這種灌水式發論文(平均 2-3 分每篇)的模式卻被多數網友和科研工作者所詬病,文章結構基本一個套路,連摘要都沒有太大差別,多為一些沒有創新和有價值的論文。

鄧博士似乎已經偏離了科研的初衷,為了灌水而灌水,在現實面前,他選擇了以數量取勝。

學校為論文灌水背書令人不安

如果說個人的灌水行為還能理解,但是這次事件有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學校層面並未對疑似灌水行為作出反應。

2019 年華西臨床醫學院的榮譽畢業生中,除了鄧博士,還有兩個榮譽畢業生論文數量也達到 30 多篇。

他們也被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的優秀博士生代表,學校從無形中肯定了他們的這種行為。

在全國醫療機構中,華西醫院發表的科技論文名列前茅,其論文數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

圖片來源:中信所文件

華西醫學院的綜合測評中,SCI 論文作為重要的附加值,獎學金及一些榮譽稱號的評定中論文都作為加分項,為了獲取獎勵,這種評價體系自然會助長學生因利益的驅動過分追捧 SCI 論文。

如果不能保證質量上的提高,學生會選擇低分高產的快速路徑。有了學校的背書和學校的體系制度,新進的低年級學生當然會爭相效仿,臨床工作繁忙之餘選擇低分卻可以快速發文模式是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

學生通常會面臨這樣的一個選擇「為了生存,不得不灌;為了科學,不該灌」。

我們要明白「小灌怡情,大灌傷身;名聲不易,且灌且珍惜」。

為了發這些論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後發出來的論文可能沒有太大意義和價值,即浪費了學生的光陰,又花費了大量的國家經費,兩敗俱傷,實不可取。

科研與現實的衝突令人深思

學校的這種評價體系和目前我國對於醫務人員純粹看論文和基金的評價標準都會導致學生和導師對 SCI 論文的過分推崇,導致兩種極端現象的產生。

會做科研發文章的學者,職稱評定上了但可能醫術不精,而醫術高明的醫者因為沒有時間做科研,職稱難以上去,可能連主刀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當畢業之後面臨博士後申請、助理研究員,助理教授崗位的申請時,這些灌水的文章可能不能成為科研上的有益選項,反而會變成一種累贅,被一些老闆或者導師看作有學術不端之嫌。

科研基金的申請或者以後的科研生涯里,這些論文可能不能出現在自己的介紹頁中展示,反而有可能變成了自己人生的污點。

在科研和現實的衝突面前,筆者更建議人才的評價標準需要多樣化,分類化。

醫護人員可以選擇專職研究技術,救助病人,也可以選擇走科研道路,做一些有用的臨床研究。

科學家群體可以專職教書育人,也可以從事基礎研究。這樣的多樣化道路是國家未來的基調和調整方向,對於深陷泥潭的科研工作者也是眾望所歸。

作為個人,要沉下來做科研

今年 7 月份科技日報就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整治形式主義始終在路上》,力圖為科研人員減負,精簡「牌子」,去「帽子」,真正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畸形指揮棒,實施分類評價,更好釋放科研人員創造活力,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他晉升教授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

2018 年 30 歲的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長,沒有按照套路出國的他,沒有「洋帽子」,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建立自己的課題組。

圖片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這些事例說明我們在嘗試「去論文化」,「去帽子化」,但政策的實施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難一步到位,總是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筆者相信未來科學家群體對於論文的追捧熱度逐漸在淡化。

「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要沉下心來,把冷板凳坐熱。」

科研工作者也都希望在政策的調整和改變下可以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做一些有用的科學研究。

真正的科研和科學家不應該是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而是應該沉澱下來,像一個工匠一樣精耕細作,慢慢雕琢出來一幅耐人尋味的作品。
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和科學研究才可以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本文來源:生物學霸(ID:ShengWuXueBa) 作者:麵包樹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LgNvGwBJleJMoPMa4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