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大佬來襲!中直股份能起飛嗎?

2019-09-09     匯通研究所

軍工細分行業未來將出現分化,航空板塊業績增幅最大、經營明顯改善、未來需求有望大幅增長,是業績確定性較高的一個細分行業。而軍工國企業務聚焦軍品,一旦起風,航空+國企將成為率先起飛的板塊。

做直升機的中直股份就是典型的「航空+國企」概念,並且這公司的業績,已經在上半年開始啟動了!

2019 年上半年,中直股份營收69億,同比增長 28.75%;歸母凈利2.41億,同比增長 35.50%,增速為五年來最高。


(圖:公司營業收入及增速;來源:華泰證券)





(圖:公司歸母凈利及增速;來源:華泰證券)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公司業績突然高增長?這種增長能否持續?一起來看一下。

一、種種跡象表明,軍機訂單正在大幅增長

1)軍機業務支撐業績增長

在上半年業績增長的同時,中直股份的合同負債降低至42.96億元,比2018年年末減少了 25.92%,說明上半年實現了訂單批量交付,實現業績大增長。

中直股份的產品涵蓋軍用直8/9/10/11 系列、民用AC311/312/313系列,以及多用途 Y12/Y12F 系列等。到底是軍用還是民用直升機交付訂單大增,半年報中沒有說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發現答案:上半年中直股份與關聯方——中航工業集團下屬各個子公司發生的出售商品及提供勞務交易額高達64.76 億元,同比增長34.71%。要知道,這些關聯方購買的基本為軍機,這就表明中直股份的業績高增長,是由軍機批量交付導致的。


(圖:2019年上半年中直股份的關聯交易情況,哈飛、哈航、昌飛都受航空工業集團控制;來源:公司公告)




2)軍機訂單的增長在未來很可能會繼續

從資產負債表看,公司應付帳款大增33.53%,對應的經營性凈現金流約-6.4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06.33%,都是因為採購量增加所致。

由於飛機的生產模式是典型的以銷定產,大量採購表明中直股份的未來仍有大量訂單需要交付,上半年這種業績高增長,很可能持續!

二、直升機行業的獨苗,優質資產可能注入

說到關聯交易,就不得不說一說公司的控股股東——中航科技公司,它與第二大股東中航直升機公司共同控制中直股份,大股東、二股東背後,是中航工業集團在控股。如果覺得比較複雜,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股權結構圖:


(圖:中直股份股權結構)



作為中航工業集團直升機板塊唯一的上市平台,中直股份已被注入大部分控股公司的直升機業務,只剩二股東旗下的兩個武裝直升機總裝廠和一個科研所還未注入。

不過,根據中直股份去年10月發布的公告,大股東中航科技公司準備收購二股東中航直升機公司100%股權,如果這筆收購能成功,大股東很可能把二股東旗下僅剩的總裝和科研所資產拿來注入上市公司,那時候,中航工業集團的直升機板塊將整體上市。

而中直股份是我國唯一規模化的直升機研製、生產企業,如果再承接中航集團旗下所有的直升機核心資產,將會在國內直升機產業處於完全壟斷的地位。

那個時候,國產直升機行業前景如何,就決定著中直股份業績如何。

三、國產直升機行業有望迎來爆發期

由於中直股份既有軍機產品,又有民機產品,我們分開看一下二者前景到底如何。

1)軍機——中國版「黑鷹」是看點!

從上半年的業績看,軍機交付已呈現加速態勢。但未來2-3年甚至更長的周期內,軍用直升機訂單是否會持續增長?

從總量上看,我國所有類型軍機的數量僅為美國的23%,其中武裝直升機差距最大,比美國少了四千多架,數量上急需補足,訂單量將會大幅增長。


(圖:中美軍機數量對比;來源:國盛證券)



不過在武裝直升機領域至少還有武直10、武直19、米8、米17在撐場面,訂單可能並不急需。

而在10噸級通用直升機領域,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10噸級通用直升機是用途最廣泛、需求量最大的直升機,三軍通用,針對不同的作戰需求,可以搭載不同的作戰設備,最典型的就是美軍的「黑鷹」直升機。


(圖:黑鷹直升機;來源:電影《黑鷹墜落》劇照)



根據world air force 2018的統計,截止2018年美軍共配置2858架「黑鷹」系列直升機,占美國軍用直升機數量比重超過50%。


(圖:美國軍用直升機各機型占比最高的為黑鷹系列;來源:長城證券)



也就是憑藉這款傳奇直升機,軍工廠西科斯基的營收規模比肩競爭對手空客直升機、萊昂納多、貝爾直升機三家總和。

中國可以說一片空白,高度依賴進口。目前國產的軍用直升機型號主要集中在2噸級、4噸級、6噸級與13噸級,唯獨8噸級、10 噸級以及20噸級以上等機型缺失。對標黑鷹系列的數量占比,中國在10噸級通用直升機的需求至少需要400-600架,這個重任,只能中直股份來擔當。

從研發進程看,10噸級的空白可能很快填補,我國06年即展出10噸級通用直升機模型,至今已13年,有傳言說目前已經開始量產,不過仍待核實。不管怎麼說,只要國產10噸級通用直升機開始列裝,這塊蛋糕只能屬於壟斷地位的中直股份,只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期待能在電視上看到「國產黑鷹」的身影。

2)民機

民機領域需求相對急切的應用類型當屬救援直升機,但我國與已開發國家差距巨大。以德國為例,德國境內配備53個直升機救援站,每50千米就建有一個直升機起降點,我國的救援直升機卻極其稀少,加之醫療、訓練等用途,需求量巨大。

根據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7 年至2027年,中國市場民用直升機需求量為 2668架。不過在民機領域,中國的市場還是被國外巨頭壟斷,中直股份的中航直升機公司的產品份額只有7%左右。


(圖: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份額;來源:中泰證券)



中直股份的AC民機想在競爭極其激烈的民機領域實現大規模國產替代,不太容易。想要通過民機來實現業績爆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四、未來成長到底如何?


總結來說,中直股份的軍機業務確定性較高,短期內也有成長動力,但民機市場競爭激烈,要關注AC系列未來的訂單情況,不宜過度樂觀。

此外,國產直升機在部分關鍵材料和電子器件上還需依賴進口,未來美國制裁會不會影響中直股份在相關器件上的採購,也需要注意。

最後說一下關鍵問題:公司估值到底如何?通過對比主機領域的其他幾個上市獨苗的估值(截至9月5日收盤)可以發現,中直股份目前的估值水平處於中樞位置,相對合理。


(圖:上市軍工主機廠估值對比;數據來源:wind)



如果再從技術面來看,公司估計自15年高點以來長期處於底部徘徊,後市如果業績穩定增長,也不乏表現空間。


(圖:2015年1月-2019年9月中直股份股價走勢,日K線,前復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任何投資建議不作為您投資的依據,您須獨立作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您確認自己具有相應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所涉及個股僅作案例分析和學習交流,不作為買賣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JQPF20BJleJMoPMWW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