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東尼已經失業之際,42歲的老卡特憑什麼還能找到工作?

2019-08-07     楊毅侃球

1977年出生、1999年進入聯盟、已經打滿20年的文斯·卡特,即將進入生涯第21個賽季,在亞特蘭大這個除他以外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雛鳥窩,硬生生把整整20人隊伍的平均年齡提升到了25歲。

作為一個擅長甩數據的寫手,這是我在收到「文斯·卡特續約老鷹再戰一年」的消息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數據。

哦對,我差點漏了一個,卡特現在42歲零192天,如果我們排除掉「登場一分鐘0分6犯」的46歲的奈特·西基,卡特就是名副其實的NBA最老球員。


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扯這些年齡方面的東西,因為我不願意把文章的基調變成「哇卡特42歲還在打球他實在太勵志了簡直是熱愛籃球的終極典範啊」這種大冰體的雞湯,NBA是一個平均球齡只有4年多的殘酷世界,林書豪的淚水和安東尼的怨言還沒散去,就連考幣也從去年的530萬貶值到了今年的350萬(我還沒把匯率的波動計算在內)。

更殘酷的是——就算如此,相比於無數我們叫不出名字認不出臉的邊緣球員,他們三人的NBA生涯也足夠綿長而出彩。

所以我扯了這麼多,真正想探究的是——42歲的最老球員文斯·卡特,到底是怎樣在這個利益至上的達爾文主義世界,連續20年穩居常規輪換的。


最直觀的原因,是卡特19年如一日的穩定三分。除了新秀賽季和14-15賽季之外,卡特的三分命中率從沒低於34%,20年漫長生涯,卡特的三分命中率高達37%。

男人貴在持久,在短時間內射得穩准狠並不是難事,真正難的是二十年如一日地穩定輸出——以聯盟平均水準以上的命中率。

這就是卡特永遠有就業機會和穩定出場時間的秘訣之一,他在二年級就練出了40%的三分命中率,人們都記住了卡特的暴扣和360度轉身上籃,卻忽視了他連續15年場均得分上雙的重要武器——三分球。

啊~~~三分,你比兩分多一分~

我們已經無數遍地強調了三分球對當代NBA的重要性,由巴蒂爾和迪奧邦納搓起火種、再由庫里燒起燎原烈火的小球革命,讓三分球和空間成了當代NBA最重要的事情。持球核心沒有三分就沒有足夠的擋拆威脅,沒有擋拆威脅就撕裂不了防線,自然也就無法創造足夠的進攻機會,而角色球員沒有三分,就讓主攻手們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分球和空間,本就是一體兩面。上賽季的馬刺和勇士,都以血淚教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卡特作為一個鋒線搖擺人,手握三分重器,就成了當代NBA最吃香的類型球員。

卡特有多搖擺?他剛出道時,是二三號位的鋒衛搖擺人,後來長期固定三號位,等到這兩個賽季,卡特直接搖擺上了四號位,上賽季在老鷹,卡特有56%的時間都在打空間四號位。而在ESPN的數據網站上,卡特的真實正負值依然被歸到「得分後衛」這一欄。

然後在上賽季的107名得分後衛里,卡特的正負值排名第37位。

除了「穩定三分」和「搖擺鋒線」這兩個讓無數球員羨慕的屬性,卡特老辣的球場經驗和依舊高水準的身體素質,也是他能繼續留在球場的秘密武器。


無論是進攻端作為冷槍射手,還是防守端看守邊線球員,卡特70%的場上時間,都蹲守在弱側。但蹲守弱側並不意味著忙裡偷閒,在這一回合中,卡特表面上在注意湖人持球手,實際上他始終在盯著英格拉姆的接球線路。卡特的腳步始終緊跟著英格拉姆的動向。一是防他接球,二是防他溜後門空切。而在湖人球員出手之後,卡特又迅速卡住身位,防止身後的英格拉姆沖搶籃板(英格拉姆看到卡特卡位和麥基切入,就立刻選擇了退防)。


除了攻防意識之外,卡特的身體素質依舊不輸年輕人,這一回合的卡特面對湖人兩人補防,依舊選擇霸王硬上弓,在對抗之後,一發高難度的飄移跳投打進。

聯想到37歲的科比已經退役,36歲的帕克也離開了球場,而34歲的安東尼現在還沒找到工作,NBA的外線球員能熬到35歲已屬不易,我們難以想像42歲的卡特每一年為了保持高水平的競技狀態,在場下付出了多少。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文斯·卡特是我最欣賞的NBA球員模板——年輕時瀟洒氣盛,吸引關注無數,中年後明確自我,繼續發光發熱,生涯暮年依然有心追夢,征戰球場,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球員生涯太過難得,在感嘆情懷和熱愛的同時,也別忘了卡特身上那些難得可貴的特質。卡特向我們證明了:在如今的NBA,只要你跟得上潮流,玩得了對抗,放得平心態,哪怕你老得對手和隊友們都是看你集錦長大的兒子輩,也一樣能在NBA獲得一席之地。

怎麼樣,這碗乾貨雞湯緩解了你的「中年焦慮」了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v8cmwBvvf6VcSZG4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