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朋森樂隊:我們承擔的是情感需要

2023-04-23     追求自由生活

原標題:海朋森樂隊:我們承擔的是情感需要

最後一站巡演

陳思江的唱是調音的最後一個環節,她摘掉眼鏡放在音箱旁邊,習慣性地揚著頭演唱,目光越過場地,像是他們音樂里的某種姿態。樂隊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作為一支成立了十年的樂隊,演出已經如同生活方式,但他們仍然熱愛現場,吉他手季一楠堅信現場的意義,不同的場地、不同的觀眾,會和音樂組成新的場域,完成從不雷同的交流。

當晚演出,一共有一千一百多名歌迷到場,場地幾乎是滿員狀態,很多歌迷從外地趕來,有的連續追了幾站。當燈光打亮,幕布升起,音樂開始衝撞時,舞台上的海朋森不僅是一支樂隊,也像一齣戲劇的演員,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拓寬了舞台的空間,直至與自己的內心相互接壤,台下觀眾高喊著海朋森,這個名字更像是一種對場景的戲謔回答,hi person。

海朋森每一站巡演,陳思江都會用A4紙手寫一些話折起來給樂隊成員,演出時,這些密語會隨機送給歌迷。樂隊貝斯手明明上場前向我展示了紙上的字——成都在身邊。陳思江說,今晚給所有人寫的都是成都在身邊這幾個字。

成都搖滾中的另類存在

兩年前,陳思江讀到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感覺一下子把很多西方觀念打開了,「一個地方有一個現實,一個現實有一種方法」,現實種種並不能用理論一言蔽之。

十年前,海朋森樂隊在成都成立,當時,季一楠一心想做成都沒有的音樂風格。他們叛逆了一些旋律,加入念白,陳思江的歌詞成為解讀樂隊的符號,這些歌里的故事,本質上都是關於她自己的故事。陳思江說,「我們沒有承擔『歷史』責任,我們承擔的是情感需要」。

很多情緒沒有能力瞬間理清楚,放在音樂里就有粗糲的感覺

第一張專輯封面。

海朋森第一張專輯封面和封底都出自陳思江的油畫,封面是街邊舊宅的大門,封底是樂隊幾個人圍坐在方桌前面,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但畫面粗糲,像他們的音樂,陳思江說,很多情緒沒有能力瞬間理清楚,因此表達出來是粗糙的,放在音樂里就有粗糲的感覺。或許這也是很多人評價他們音樂有態度的原因。

「那些歌詞是我很個人的情感,很多種雜糅在一起,寫這些只是表達我自己,成為了歌曲之後,就一定帶有公眾性」,陳思江覺得歌迷的解讀方式可能源於對樂隊的困惑,有國外做性別研究的學者拿他們的歌舉例。宏大的字眼,常被習慣性地當作男性視角的敘事,而這一切出自女生之手,就更容易在別人腦海里構建出新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9d53205c1129d2dd4340a3250cf4c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