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平和的中醫治療方法,只需要一根手指

2019-11-19     答摩健康

本 期 導 讀 :

答摩邀請京城中醫導引名家傅家的公子傅弘老師,來聊聊大家學習中醫的共同疑惑:針刺、艾灸、刮痧、中藥等各種中醫治法有什麼不同?而幾近失傳的中醫導引術是怎樣的療法?效果好嗎?

大家好,我是傅弘。今天直播的主題是:不同的中醫技法對於經絡穴位的認知有哪些不同。我也會從我的角度說說如何把這些中醫技法學好。

四種技法特點對比

針、灸、藥、砭(刮痧)

1.針-重穴位間的配合

針法,重穴位間的配合。

可能是因為導引按蹻不能用太多穴位的特性,我是比較建議針灸用儘量少的穴位。因為用的穴位越多,穴位就越不是穴位,而變成了體系中的一個節點。

就好像一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在一個三口之家中大家會去了解他的習慣、脾氣、優點和缺點,但是當他走出家門,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一個人,那麼他就只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分子,社會機器中的一個節點。

當然了,如果能把很多個穴位統籌好也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就好像統兵打仗,一個將領能統籌的兵越多代表這個將領就越厲害。

就好像當年劉邦同韓信聊起這個話題,有「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代表韓信用兵很厲害。


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呀?」

韓信說:「不過十萬兵。」

劉邦又問韓信:「那你能帶多少兵呀?」

韓信回答:「我帶兵多多益善。」

劉邦聽完就笑了:「多多益善,何為我禽(擒)?」

韓信趕緊說:「陛下不是會用兵,是會用將,我的技能能學習,陛下的技能是天賜的,學不來。」

當然了,穴位是有限的,並不能真的多多益善,就算把三百多個穴位全紮上也不能把死人扎活嘍。通常能把兩三個穴位的組合把握準確就已經很厲害了,而且很多病也已經可以治癒了。

只要是看過醫書裡面穴位歌訣的朋友就清楚,一般的歌訣最多也就是兩三個穴位的組合。就好像咱們在《穴位密碼》中《列缺》那一節,就會說:「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尋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說了這麼多也就是列缺和太淵兩個穴位的組合。

通常有兩三個穴位的組合就可以治療一個症狀,就算是需要同時治療多個症狀也需要一個統一的治療思路,簡單的來說就是需要發散的時候不能用收斂的穴位,需要提氣的時候不能用降逆的穴位。

而且現在很多患者去扎針灸的時候,老喜歡讓大夫給他多扎幾針,感覺多扎就能好的快點,真不是這樣,有時候扎多了反而會影響氣血的運行。沒有這麼占便宜的,又不是去菜市場買菜,買了五斤白菜非要再多送根蔥,不能這樣哈。

2.灸-重臟腑與氣血功能

灸法重身體各臟腑與氣血的功能,而難生津治燥。

艾灸的特性太突出了,其實能說的地方反而不多,只要能理解各個臟腑的功能,並找到可以表達這個功能穴位就可以發揮艾灸八成的功效了。

大家在學習艾灸的時候可以多注意氣血與臟腑的功能,並找到對應的穴位,也就是因為艾草的功效過於突出,所以有時學員們很容易忽略一個問題:現在所產生的功效到底是艾草的,還是穴位本身的?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也許大家艾灸的水平就能更上一層。

3.藥-重藥氣與臟腑的影響

藥法重藥氣與臟腑的影響,而難通經絡治細節。

大家都知道,藥材也會歸經,入臟腑,其實都講究一個同氣相求。

同氣相求在用經絡穴位的中醫方法之中,可以代表同名經絡之間的氣血關係,比如胃經和大腸經同為陽明經,兩者就會相互影響。

有時候足陽明胃經的病就可以通過手陽明大腸經去治療,相反手陽明大腸經的問題也會受到足陽明胃經的影響。這是用經絡穴位的治療方法。


而中藥之中也講究同氣相求,指的是利用藥氣和身體的共鳴。比如:

葉子類比較輕靈的植物部位多是治表症,

樹皮類的藥材多是固表,止汗的。

根莖類的藥材多是固本培元的,

中空的藥材多是通氣,利水的。

這就是中藥裡面的同氣相求。內服藥當然不用考慮具體穴位這種細節,但是外用藥可以考慮呀。我們就專門做過這樣的一個項目,為每個穴位設計一個藥方來還原這個穴位的功效,然後把這個藥方貼在穴位上,就可以激活穴位的功效。用的也是同氣相求的原理。

4.砭-重表里關係

砭法重表里關係,難收斂氣血與調整五臟關係。

砭術是中醫所有技法之中我個人研究最少的一種,但並不代表砭術不好用,反而在我看來是所有中醫技法之中是驅邪最好最直接的一種,不管風寒暑濕燥火那種邪氣,無論是藏在皮、肉、筋、骨、臟腑的邪氣都能驅散。

這是非常厲害的方法,只是需要使用者能真正找到這些邪氣,不然只能誤傷正氣。就好像你有了最快的刀,最鋒利的劍,但是一劍揮出,自己人倒下一片,但是敵人毫髮無傷。多尷尬。

導引按蹻的簡單與困難

先看看《黃帝內經》上對於導引按蹻的記載如何。

它得困難在於需要太多的理論知識,需要考慮臟腑、氣血、經絡、邪氣、節氣、環境等諸多因素,最後選定一個穴位治療。

簡單來說,導引按蹻是一個十分注重細節的中醫技法,先找到了症狀所對應的臟腑,然後思考這個臟器和其他臟器間的關係尋找破局的突破口,最後確定經絡和穴位。這一系列的思考過程是導引按蹻最難的地方。

同時對於學習中醫來說,導引按蹻又是非常友善的,因為每一個穴位的使用,都不僅是理論,而是一種感受。通過一個穴位去感受身體有哪些變化,再去研究中醫理論時就會更加容易把理論和感受聯繫起來,從而對於原本空泛的中醫理論具有感受性的理解。

導引按蹻對於穴位的認知

導引按蹻對於穴位的認知,就是每一個穴位就是一個知識點。對於知識點咱們要去學習它、感受它、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身體狀況下,去壓榨、去挑戰穴位的每一絲的功效。

當你學會了這條經絡上所有的知識點,那麼你就學會了這條經絡,學會了這條經絡,就學會了這個臟腑。五臟六腑都學會了你就已經是大師了。所以說,穴位就是在醫學這條路上的階梯,每學一個穴位就相當於在這條路上多走了一步。

盲人摸象的成語大家都知道吧,這個成語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一種學習方式。世間的真理和人體的奧秘是摸都摸不到的,對於我來說,穴位就變成了一個支點,我相信只要堅持摸下去總會摸清楚的。

北方這邊喜歡玩核桃文玩的人,都會用一個字:盤。盤核桃,摸清對方底細是盤盤道。按蹻就是一個盤道的過程。

先是學穴位,有了穴位的基礎自然就會過度到中醫理論,五臟五行關係,臟腑功能,氣血精津神之間的關係,五運六氣……也許每個人學習的順序不同,不同也無所謂,總之兜兜轉轉都會把這些知識學完。

這些知識拼湊起來,說白了就是生命的運轉規律,也就是生命之道。

導引按蹻過程中的感受

通常在導引按蹻過程中會出現的感受是酸麻脹痛,涼熱風濕。酸麻脹痛是四種不通,涼熱風濕是邪氣排出時的感受。


當然也會有很多不常見的身體反應,什麼睡覺、打嗝、放屁、鬧肚子、抽筋,千奇百怪,希望大家不要被這些奇怪的反應嚇住,也不要執著這些感受,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多去思考一下其中的醫理,這也是認識自身的一個過程。

導引按蹻的操作方法

導引按蹻的操作方法是用手中指(家傳方法講究用中指)的指尖附近點按住穴位,要領為:輕、靜、向。


《黃帝內經》中記載中醫的這五種方法是按照東南西北中這五個方位來闡述的。

而導引按蹻在中央,從五行上來講,中央為土。厚土有承載之功,運化之力。導引按蹻也是這樣,它未必是最強的中醫技法,但是它是最中庸平和的方法

由此觀之,五行之土,所以居水火木金四者之中,而其為用,則在四者之間也。此為土之運化之道也。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既得道,導引按蹻可為助,針灸砭藥皆可為助,一通百通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9PahG4BMH2_cNUgvi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