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縣城工作13年,35歲慘遭變故:不能再大意了,你輸不起!

2022-04-17     薇安說

原標題:畢業後縣城工作13年,35歲慘遭變故:不能再大意了,你輸不起!

今天這篇文章 來自很優秀的作者——趙曉璃她是財務出身,在企業做了十年直到財務經理

32歲那一年,她進行了第一次職業轉型,利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不遺餘力幫助更多職場人走出迷茫,成為了一名專業級別的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

共出了四本專業書籍, 2019年的《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個厲害的人》更是被評為財管類十大經典好書

她平時喜歡思考,尤其擅長對人進行分析,給人豁然開朗的啟發和幫助。

她的文章多是結合真實職場諮詢案例而來,條理清晰,注重實用性和落地方法,不論你需要專業的職業諮詢師幫助指導,還是通過閱讀文章反思自己找到出路,你都能在她的文章里找到答案。

她的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這是最優質的原創公眾號之一,感興趣的朋友可 以掃碼鎖定,能夠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哦。

關注後回復「渠道」

得副業收入渠道大公開!

畢業後縣城工作13年,35歲慘遭變故:不能再大意了,你輸不起!

文丨趙曉璃

01

最近,有個來訪者的案例讓我感慨不已。

985高校的本科畢業生阿寧(化名),經濟類專業背景,原本畢業的時候通過校招,被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看中,如果她當時接受了這份offer,則有機會留在大城市。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考慮到家裡只有阿寧這一個獨生女,阿寧父母各種脅迫,讓阿寧回到家鄉的小縣城,並且給阿寧安排了一份縣城銀行的工作。

在銀行工作的阿寧極度不適應,動過好多次離職的念頭,但架不住家人的情感綁架及軟硬兼施,不得不在家鄉相親,最終選擇了一個在當地做公務員的對象,兩人結婚生子。

35歲那一年,阿寧的婚姻出現了變故,她和老公辦理了離婚手續,看著自己才三歲的女兒,阿寧實在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重複自己過去的老路,於是打算徹底脫離家鄉的環境,去到大城市重新開始。

阿寧一狠心,將女兒留給了自己的父母帶,且辭去了銀行這份「食之無味」的工作,重新踏上了去大城市的求職路。

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她的求職歷程,可謂 「艱辛異常」

她來到大城市,發現自己多年在縣城銀行乏善可陳的工作經驗實在很難在大城市找到滿意的工作,幾經輾轉,她總算找到了一份大專學歷即可勝任的某培訓機構的銷售工作,這份工作沒有雙休,一周只能調休一天,常常加班到很晚。

每次阿寧和孩子視頻通話,孩子都哭著說想媽媽,阿寧的心都碎了......

夜深人靜的時候,阿寧總是在問自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般境地?」

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人生的關鍵岔路口就那麼幾個,而這種關鍵性的選擇在當時看來似乎稀鬆平常,但等你有所察覺早已悔不當初。

如果你覺得阿寧的故事很扎心,那麼接下來的兩組數據可能更為扎心。

02

第一組數據。

職場人平均27歲當經理,如果你到了35歲還沒有起色,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你已經被同齡人遠遠地甩出去了。

Linked-In《職場人轉折點報告》發現, 職場人從普通員工升任經理的平均年齡是26.8歲,升任CXO/VP的平均年齡是40歲。

換句話說,如果你27歲仍然還是在基礎崗位,想要在35歲之後翻身,不是說絕無可能,但難比登天。

也許你會舉例駁斥這一點,例如董明珠36歲去格力做銷售,但問題是,全國有幾個董明珠這樣的人物?

而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由於不具備董明珠那種果決的個性和拚命三郎的工作幹勁,所以董明珠才能成就傳奇,而這種事件絕對是小機率事件,不能視為職場常態。

根據報告,一個人可能遇到的轉折點從23歲開始,27-30歲達到小高峰,31-35歲達到大高峰。

正如這組數據揭示的那樣,如果你在一開始就抓住了人生的拐點,是否會越來越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人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當你抓住了人生的第一個拐點,不論對是你的自信還是工作狀態,以及未來的能力提升等等,都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和促進,你的職業生涯很容易步入正軌,從而迎來一個正向循環。

如果你一開始不曾抓住這個拐點甚至做出了錯誤的選擇,試想下,你在這份工作中得到的都是不好的反饋,不論是對你的自信、工作狀態,以及未來的職場發展,無疑都是一份不小的打擊。

因此,對35歲才意識到改變的職場人而言,並不是單純給到職業建議就可以的,很大程度上他們會存在低自尊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面對這樣的來訪者,職業諮詢師就必須具備心理諮詢的功底,一開始需要從認知及心理入手,對他們的心理狀態進行調試。

與此同時,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就是,鑒於過往經歷及客觀條件等限制性因素,導致他們在現實中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者說,他們並非優質職業機會所青睞的人群。

第二組數據。

人生大機會只有三四個,你必須趕緊跳上火箭,不容遲疑。

俄羅斯的一位經濟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每個大的經濟周期來自於大的科技革命,而每次科技革命持續時間差不多在50年上下,因此,人這輩子能夠經歷的經濟周期,只有1-2個。

而在一個大經濟周期內,會存在數次不大不小的周期性機會;而每個人一輩子可以利用的大機會,只有3-4個。

對於普通人來說,大多數人會在十幾二十來歲浪費或錯過第一個機會,在三十來歲抓住第二個機會,而等你晃蕩到35歲之後甚至40歲以上再想去奮鬥且還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支撐的,已經寥寥無幾。

曾經有個來訪者婉兒(化名)也是一名銀行工作人員,但和阿寧不同的是,婉兒28歲那年想要離開銀行但不知路在何方,經過諮詢,她了解到新媒體行業興起的趨勢,便毅然南下加入到一家新媒體公司。

而她恰恰是趕上了人生的「第二次機會」,當時新媒體行業才剛剛開始,選人的門檻不高,她便踏進了這個行業。

幾年過去了,如今她所在的新媒體公司慢慢壯大了起來,而她作為伴隨公司一路成長的元老級員工,儼然成為所在領域的職場前輩,不論薪資還是職位都是她自己之前根本無法想像的。

03

了解到殘酷的事實之後,對於文中阿寧這樣卡在35上下的年紀、前期職場積累欠缺、如今遭遇困境的職場人來說,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如果可以,建議尋找專業人士進行一對一諮詢,方能給出針對性建議。

在這裡,我謹提供三點普適建議,供各位參考。

1、重構你的認知;

研究大腦神經網絡的科學家們發現,人在18歲的時候就達到了心智的高峰,這個時候的神經連接所帶來的語言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足夠大多數人順利度過餘生,並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和習慣、情感模式以及應對各種人和事物的方案。

很多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常常依靠多年積累的習慣和思想預設來應付,除非感受到強烈的痛苦,否則一般很難去主動做出改變—— 這是根植在腦海深處的惰性因素作祟。

換句話說,在當前變幻莫測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再也不是如同我們父母輩以為的那般,找到一個「鐵飯碗」從此高枕無憂過一生,現在的競爭異常激烈,如果我們不持續學習和提升,我們過往的經驗、技術、方式以及思維習慣,遲早要被無情地淘汰。

因此,對於文中的阿寧而言,既然呆在老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從一開始就要學會擺脫父母的控制;即便當時年輕拗不過父母,如今婚姻遭變來到大城市,就不用懊惱自己丟棄了所謂「穩定的工作」。

想想看,在老家那樣的三線城市做著一份銀行的工作,除了能帶給阿寧她不想要的生活之外,對她的職場競爭力乃至個人成長並沒有太多的好處。

由於每個人渴望的生活不盡相同,正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你需要想清楚的是,你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而不是他人希望你過怎樣的生活。

所以,在人生重大選擇前,勇敢地自主決定並承擔相應的後果與風險,這一點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

2、多問幾句「憑什麼」?

在阿寧的案例中,導致阿寧職業婚姻遭受雙重打擊的重要根源,在於阿寧的無知。

在阿寧父母看來,女孩子不要追求什麼職業上的成功,有個安穩的工作,嫁個靠譜的老公就萬事大吉了,但現實給阿寧上了沉重的一課,那就是——

我們最大的無知,莫過於認為可以毫不費力地獲得一切。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憑什麼?

放在阿寧目前的工作環境中,她不用抱怨為什麼自己堂堂本科學歷卻做著區區大專學歷就能勝任的工作,她應該多問問自己,過往這些年來自己在職場成長方面停滯不前,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份工作,那麼眼下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你的目標是什麼?而對於你想獲得的目標,你覺得自己憑什麼可以獲得它?

事實上,凡事多問幾個「憑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問「為什麼」,才能將我們的慾望拉回,重新審視我們自身,唯有立足現實並具備客觀的自我認知,才能夠談及改變與提升。

3、立足本職工作,做些積極的改變和調整;

在進行了前面兩步的整理和調整之後,我們再把眼光放到現在,去審視目前可以做哪些積極的改變與調整。

比如在阿寧這裡——

1)、客戶很難搞定,打了幾次電話就不願意上門了解,甚至有時候聊了幾句就掛了!

憑什麼客戶會同意上門了解?我如何說才能讓客戶不掛電話?我打電話的時間是否真的合適?或者我怎麼說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趣?我可以從哪些環節入手?

2)、想要獲得更高的職位和報酬,但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憑什麼我可以獲得更高的職位和報酬?和別人相比,我需要提升哪些能力?我的優勢在哪裡,如何發揮到這份工作中?

我的劣勢在哪裡,如何進行相應的補充和提升?我的業績情況如何?除了自身業務,我是否會主動幫助新來的人員適應工作?

等等。

綜上所述,對於阿寧這樣的職場人而言,在我看來,過去引以為豪的學歷等早已翻篇,你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任由自己的慾望牽扯做出衝動的決策,而是圍繞目標重構認知,同時多問幾個憑什麼,方能打破封閉的自我,做出切實有效的改變。

「我們暫時擁有,隨後失去。從每一段失去中,我越來越懂得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蕎麥《當一切在我們周圍暗下來》

- THE END -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職場作家、領英中國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脈脈、荔枝等多家平台認證職場講師, 「璃語職美人」公眾號創始人

累積諮詢時長10000+小時,擅長發掘每個人身上的優勢及特點,以人為本,視角廣闊,文章專業性強,通俗易懂,已幫助數千名讀者走出職業迷茫,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及方向。

1、29歲海歸女復工後離職,工作4年的忠告:逼退你的,往往不是能力!

2、一名咖啡師的慘痛過往:不了解自己的特質,害苦了我!

3、我靠一技之長活了18年,如今找不到出路,有些肺腑之言與你分享

璃語職美人

關注後,在公眾號「璃語職美人」對話框中回復「渠道」,即可獲得收入渠道資源大公開。

關注後,在公眾號「璃語職美人」對話框中回復「資料包」,即可免費獲得6本經典電子書。

對了,在「璃語職美人」里更有公益職業問答專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去了解一下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915ebf9497a5b865e1a07b9ea72f9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