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人物,拿著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但是扶蘇不同,扶蘇手裡面拿著一手好牌,但是他不打,直接就認輸了。
為什麼說扶蘇手裡面拿著一手好牌,卻直接就認輸了呢?
(扶蘇劇照)
扶蘇當時有三大優勢:
一是他手裡面有30萬大軍。這30萬大軍是秦朝最強悍的軍隊,而秦朝京城裡幾乎沒有什麼軍隊。可以說,扶蘇和朝廷之間的兵力對比,占著絕對的優勢。
二是扶蘇手下有當時打仗最厲害的將軍蒙恬。當老一輩的將軍,包括王翦、王賁、李信等人邁,或者紛紛退隱以後,秦朝真正厲害的大將就是蒙恬。有蒙恬幫助扶蘇打仗,扶蘇取勝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三是扶蘇身在邊關,有非常大的騰挪空間。就算扶蘇打了敗仗,他也有極大的可能性活下來,因為邊關空間非常大,扶蘇有很多退路。最壞的情況,退到匈奴境內,依然能夠建立一方王國。
總之,任何人手裡面拿著這一把好牌,就算不會打,隨便亂打都能夠打贏。可是為什麼,扶蘇竟然不出牌就直接認輸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扶蘇明白,這樣做,是一種造反的表現。因為當時扶蘇根本就不知道秦始皇的情況,他以為秦始皇還活著,以為這真的是秦始皇給他下達的命令。而扶蘇這個人一向很忠誠,也很孝順,所以他才會堅決執行秦始皇的命令。
但事實上,扶蘇就算很忠誠很孝順。他也用不著立刻就執行秦始皇的命令啊,他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只要他這邊暫時不動,秦始皇也拿他沒有辦法。畢竟他手中有這麼多軍隊,只要手裡面有軍隊,他就有繼續爭辯的本錢。為什麼那麼乾脆就自殺了呢?
我認為,扶蘇之所以會自殺,有四個方面的重要原因。
(商鞅變法)
一、秦朝的法令太過於嚴酷。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的法令,其嚴酷性就非常出名。不僅法律很嚴酷,秦國執法也很堅決。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建國,這個漫長的時間裡,執法的次數是非常多的。但是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反抗。
當年商鞅想要對太子的老師執法,太子的老師也只能認命,不敢有什麼反抗。就算後來他報復商鞅,也是找的其它理由,不敢說當年商鞅執法不對。
還有,白起是秦國非常厲害的戰將,他可以指揮軍隊打敗當時最強悍的趙國。但是秦王逼迫他自殺,他也只能乖乖自殺。
可以說,嚴格執法,已經成為全秦國人的集體意識。在秦國土生土長的扶蘇,當然不敢有任何違抗。
二、秦始皇不近人情。
秦始皇就是一個鐵血人物。當年他非常冷血地攆走了給他帶來天下,同時也是他緋聞父親的呂不韋,逼得呂不韋只能自殺。並且他還摔死了他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所有這些,都是秦始皇冷酷的表現。
秦始皇對他的兒子們,也沒有任何親情可言。秦始皇的那些兒子們,在秦始皇身上找不到任何父親的感覺。他們只是把秦始皇當成一個嚴厲的君王。
秦始皇建立王朝以後,打破了八百年分封制的傳統,沒有給予他的兒子們任何分封,也沒有給予他的兒子們任何權力,甚至也沒有讓他的兒子們到朝廷中來幹事情。他只是把他的兒子們像養一窩豬那樣地養著,由此可見,秦始皇和他兒子之間,完全沒有親情可言。
這也使得扶蘇在面對秦始皇的時候,他沒有把秦始皇想成是他的父親,只是把秦始皇當成一個君王,他是秦始皇的臣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秦始皇劇照)
三、扶蘇性格過於軟弱。
《史記》記載扶蘇曾經給秦始皇提建議,希望秦始皇要施行仁政。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表明扶蘇這個人性格是非常軟弱的。
秦始皇對天下那些說三道四的人,用非常殘忍的手段來對待他們,這是秦始皇一貫的做法。扶蘇覺得秦始皇手段太過於殘暴了,這既可以說是扶蘇仁慈,也可以說是扶蘇軟弱。
扶蘇軟弱,他就習慣於逆來順受,不想把事情搞清楚,就自暴自棄自殺了。
四、扶蘇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根據史料記載,雖然秦始皇並沒有確立太子,但是扶蘇應該是他最好的太子人選。然而從扶蘇的表現來看,他其實本身並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如果扶蘇有政治頭腦,他被發配到邊關去的時候,就應該在朝廷中安插一些臥底。通過臥底了解秦始皇的一舉一動。這樣一來,秦始皇生病,扶蘇就會了解得很清楚。如果扶蘇了解了情況,他還會輕信自殺嗎?
同時,扶蘇和朝中的大臣似乎也沒有任何結交。事實上,李斯是一個牆頭草人物,如果扶蘇有一些政治頭腦,他去拉攏李斯,李斯肯定願意站到扶蘇一邊。畢竟扶蘇是一個潛力股,只要秦始皇去世了,扶蘇就是新的皇帝。拉上扶蘇這一個潛力股,李斯的前途將一片光明。
所以,扶蘇但凡有一些政治頭腦,他就應該和李斯搞好關係。
有一種說法,說李斯是扶蘇的老丈人。這個說法雖然不靠譜,但至少表明,人們都希望扶蘇能夠和李斯及早取得聯繫,避免自己被殺。
總之,扶蘇的悲劇命運,既有秦始皇強悍的原因,也有扶蘇自己軟弱的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等)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