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一個給平時含蓄的人表達愛的理由。
每年這一天,我們都能看到很多歌頌讚美母親的文章,都很感人,而作為一個同時擁有「子女」與母親的「中生代」人,我想我越來越理解母親這個詞的含義。
總有人說,只有自己當了母親,才能理解母親的偉大。沒錯,只有經歷過「成為母親」的這個過程,才更能體會母親對子女的心情。
前幾天我參與一個母親節活動,拍了一條視頻,視頻的題目是「第一次當媽媽是什麼體驗」。
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在想,第一次當媽媽有太多從未有過的體驗,太多印象深刻的事了,我應該挑哪一點來說呢?
最後,在視頻里講出來的,還是我懷孕和生孩子時候的事情。
因為,成為一個媽媽不容易,懷孕和分娩,就是最初兩道難過的坎。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孕媽媽記錄自己生產過程的視頻,點贊量有兩百多萬,整個視頻有七八分鐘長,我一點一點地看完了。
很多人沒有經歷過分娩,對生孩子這件事無法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這個視頻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片」,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只有更多的人了解了女性懷孕生子有多辛苦,才會有更多人正視女性生育的價值,尊重並體諒她們。
視頻從即將分娩的徵兆講起。
產婦感覺到肚子痛,羊水可能破了,意識到快要生了,果斷地去洗了頭,然後躺下,吩咐丈夫幫忙拿個枕頭墊高屁股,不讓羊水流得更多。而丈夫則比妻子還慌亂,只會催著妻子快點走去醫院。
然後產婦指揮丈夫對照她本子上列的清單去收拾待產包,上車去醫院,準備工作才走上正軌。整個過程,老公都是一臉懵,反倒是生孩子的本人井井有條,回答著丈夫一聽就啥都不懂的問題。
到了醫院,婆婆在一旁照顧,恐怖的宮縮來了,產婦一邊痛一邊記錄宮縮規律,後面越來越痛,頻率也越來越快,產婦痛到不想說話。
進入產房,丈夫跑著去辦各種手續,產婦經歷了艱難的過程,寶寶終於出生了,出生後被抱出去觀察半小時,產婦也要在產房觀察2小時……
生完寶寶後的媽媽,基本已經不想說話了,看到老公,生產劇痛時都沒哭的她,忍不住要哭……
這是從臨產到分娩的整個過程,作為全程陪伴的家人,一定能感受到產婦的不容易,從而跟著慌亂、緊張、焦慮,但是卻沒有辦法替她分擔。
而在產房內的生產過程,就更難以切身體會了。
那麼,產婦在產房裡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呢?
第一產程是等待宮口全開的過程,開前幾指的時候你可能會看見,但是到後面,劇痛起來的時候,產婦基本就從待產室進產房了。
這個產程是胎兒頭逐漸進入骨盆的過程,伴隨宮縮的作用,胎兒一點一點往下擠,宮頸口逐漸變軟擴張,從一指到十指,越來越痛,疼痛部位從腹痛變為腰腹、肛門痛,再到大腿根骨頭疼、肛門混合痛,時間可能持續十幾個小時。
而實際上,從日常經驗來說,宮口開到三指左右的時候,痛感就已經很難忍受了,幾乎是平時生活中不曾遇到過的疼……
第二產程是寶寶分娩的過程,孕婦要配合用力,把寶寶生出來。
胎兒那麼大的身軀,要從宮頸口出來,儘管已經極力擴張,這依然是一件困難的事。
配合著宮縮,伴隨著用力,所有的痛感聚集在一起,你可能會大小便失禁。等到寶寶出了宮頸口,所有的疼痛集中到會陰處,痛感也從混合痛轉變為會陰處劇痛,這時候是生孩子疼痛的最高峰。
第三產程是胎盤娩出過程。很多人覺得寶寶生出來後,分娩過程就結束了,其實不是的。
胎兒出來後,胎盤等需要跟著娩出,由於上一個產程人已經疼麻木了,寶寶出生的那一刻,產婦感受到的往往是巨大的輕鬆,甚至側切的寶媽縫合傷口都不需要打麻藥,卻已經感覺不到疼……
但是,如果胎盤沒有自動剝離娩出,產婦就會經歷傳說中的「手剝胎盤」,醫生伸手進去,生生把胎盤剝離下來帶出去,那種感覺,簡直是痛到懷疑人生……
最後一個產程,也就是第四產程,為產後2小時觀察階段,產婦需要在手術室里觀察兩個小時,看是否出現大出血的情況,一切沒有問題後,才會被推出產房回去休息。
怎麼樣,這個過程是不是很辛苦?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我們的媽媽把自己生下來有多麼不容易,所以往往女性在生完孩子以後,會對自己的媽媽變得更加孝順……
當然,更能體諒父母,不僅是因為體驗到了生產的艱辛與痛苦,更是因為看到自己寶寶後,我們體會到了做母親的感覺,體會到了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多麼濃烈與無私,推己及人,才會知道我們的媽媽有多愛我們。
所以說,母親節,跟自己說一聲辛苦了,也跟媽媽說一聲我愛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