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長城汽車與寶馬集團合資成立的光束汽車旗下之首款產品——全新一代MINI COOPER純電動車型正式下線。據悉,該車將於2024年正式上市、並銷往海外市場。
相關資料顯示,光束汽車項目簽約時間為2018年7月,並於2019年底獲得營業執照。然而,其首款車型面世竟來得如此晚,不免讓人已開始擔憂它的未來。
在外觀方面,這款純電版MINI COOPER與燃油版車型幾乎保持一致,其整體風格仍是我們熟悉的可愛小車路線;同時,新車內部有一些細節變化,如取消儀錶盤、並由HUD抬頭顯示系統替代等,但中控台的標誌性圓形設計依然得以保留。
整體來看,大家從車內、車外都能一眼就認出新車的「MINI」身份。
除了外觀、內飾之外,目前暫時還沒有光束汽車MINI COOPER純電版的更多消息。不過,我們能明顯感受到這款新車仍然主打小眾路線——至於它最為直接的競爭對手,無疑就是smart精靈#1。
從時間線來看,由吉利與奔馳攜手的smart品牌全球合資公司成立更晚(2019年),但smart精靈#1這款全新車型早在2022年6月就已正式量產上市。
反觀光束汽車旗下的全新一代MINI COOPER純電版,此番雖已下線,其上市時間卻還要等到明年,不免令人頗感疑惑——就算該車面對的市場較為小眾,也大可不必如此「姍姍來遲」吧?……
至於目前的銷量表現,smart精靈#1的市場反響可謂較為平淡。畢竟,當下國內的新能源車市場真的太「卷」了——在20萬元左右這一價位區間中,大家的選擇面非常廣,smart精靈#1自然顯得缺乏競爭力。
如此看來,MINI COOPER純電版和smart精靈#1這類車型的吸引力除了「個性」之外,也就只剩下寶馬與奔馳多年來積累的所謂「品牌光環」了。
面對這樣的市場大環境,光束汽車的首款車型卻需要近五年時間才能「變現」,是否已經失了「先機」?……
實際上,關於光束汽車的各種疑問還不止於此。
據悉,寶馬與長城將採用「合資不合營」方式——這也就是說,光束汽車未來推出的產品將分別進入雙方各自的銷售網絡。
如此一來,用戶購買同一款車,享受的服務/售後卻不相同,是否會因此而出現不同定價的問題?……如果雙方定價相同,那麼是走進寶馬展廳的買家會感覺「自降身價」,還是選擇長城門店的消費者似乎有「高攀」之嫌?
顯然,僅僅是定位、定價這樣的問題,就足以讓光束汽車頭痛。
其實,寶馬和長城近幾年在新能源車市場的「動作」都不少。前者旗下的i3、iX3、i4、i7等產品相繼問世,但受制於消費者心目中的「油改電」印象,上述車型的銷量始終不溫不火;與此同時,該品牌自家的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倒是在不斷被同價位的新能源車蠶食。
與之相比,身為中國品牌的長城汽車顯然更深知市場風向變化,並持續在哈弗、魏牌、坦克等子品牌中加大新能源車型占比——但即使如此,它至今也仍未能在「新能源大蛋糕」中分走自己想要的那一塊。
此時,再回望雙方於2019年的那次攜手——如果兩家車企能集中精力、早日讓光束汽車進入市場,並已「強強聯手」的新面貌應對競爭,其贏面無疑會更大一些。
當然,光束汽車在長城和寶馬的規劃中或許也只肩負著讓全新一代MINI COOPER純電動車型落地之任務。展望未來,這款新車主要將出口海外市場,中國只承擔生產基地職能——畢竟從受眾群體來看,鍾情於「小車」的歐洲市場或許要比國內更適合它一展拳腳。
但在筆者看來,從當初立項時的「備受期待」,直至此時的「姍姍來遲」——光束汽車的確有些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