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張玉潔。
民以食為本,國以農為先。數字農業是「十三五」時期以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向數字化和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儘管近些年我國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智慧農業部署,如農業專家系統、智能農業裝備、北斗自動導航系統等,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由於起步晚、基礎薄弱,數字農業的研究與應用水平總體上依舊處於滯後狀態。特別是農業傳感器、農業模型與核心算法等關鍵技術和產品仍然受制於人,且由於行業頂層設計缺失,各地區的智慧農業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近期,35斗採訪了滴翠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翠智能)的創始人兼 CEO 安浚,他為我們系統梳理了滴翠智能的發展歷程以及數字農業未來的行業趨勢。
一、研發人員占比高達74.2%,用科技實力為農業降本增效
滴翠智能正式成立於2018年,公司總部位於中國上海,是一家以 AI+IoT 賦能農林電控設備智能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盤古創業、禾吉企業(中州集團)、長里資本、萬漉基金等機構戰略投資。該公司是一個以研發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安浚告訴我們,現在滴翠智能的團隊規模共有31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有23人,占比高達74.2%。
在正式紮根於農業行業之前,安浚及其團隊早在2011年就深耕於農業和科技交叉的領域,他們做了若干園林植物的種植工作以及京廣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要項目的智慧化安防檢測系統工作,這為後來正式成立滴翠智能奠定了行業和技術基礎。儘管滴翠智能正式成立於2018年,但從2017年上半年開始,其團隊就已經開始研發專項農業項目,經歷了2017-2021五年的研發工作,在2021年底才將其軟體和硬體全部研發完畢。
安浚還告訴我們,彼時我國的農業還處於「高人工,低智能」的大環境之下,包括新疆在內的很多地區,灌溉的精確度,用水的節約度,植物的需求度和操作的便捷度均不足。滴翠智能從這些角度入手,開始研發智慧化控制和數據分析,通過電控設備的執行和傳感器的數據採集來幫助我國農業種植降本增效。
二、四大核心產品+兩大基礎商業模式,滴翠智能業務基本覆蓋全國
目前滴翠智能的產品分為軟體和硬體兩大板塊。其中軟體部分是主要針對各品類植物從播種到成熟整個周期的模型建設和數據收集,模型中主要包含植物的病蟲害、長勢、肥力和水分四方面的數據,其中病蟲害和長勢的數據最為核心。根據數據和模型,滴翠智能可以向客戶提供手機端或PC端的定製應用軟體,通過遠程控制實現智能生態、智能視頻、智能灌溉、智能預警等工作,真正做到智能農業。
病蟲害視覺識別AI資料庫和農業生產決策系統軟體是滴翠智能軟體方面的核心產品。其中病蟲害視覺識別AI資料庫是國內首批葉面分析植物病蟲害、長勢、肥力的識別AI模型,擁有強大的後台資料庫支持,該模型的識別結果再次結合傳感器溫濕度等數據可以進行二次AI計算,最終結果可指導電控設備執行解決問題。農業生產決策系統軟體是通過感知層實時監測數據,結合已有資料庫及人工標記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和計算的神經網絡學習系統,它能夠針對B端APP/PC快速定製SaaS系統,是數據分析和使用的關鍵部分。
圖源:受訪者
儘管分為軟硬體兩大板塊,但軟體還需硬體的設備支撐才能發揮全部作用,目前滴翠智能的硬體產品主要是通信模組和網關兩大類。其中LoRa晶片模組是數據採集的關鍵硬體,它在大田裡的通信距離可達到2-6千米,該模組的普通乾電池的使用壽命在3年左右,待機功耗1.7uA。通過科技部、中科院的技術檢索和查詢報告顯示,滴翠智能的通信模組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且之前無類似產品,具有新穎性。滴翠智能的另一個核心硬體產品是4G/5G-LoRa網關,它是決策執行通信的關鍵硬體。它上行4G/5G邊緣計算網關,下行無線射頻通信Lora,性價比高,農民使用便捷。
當談及滴翠智能的商業模式,安浚表示,滴翠智能的基礎商業模式有兩個。首先滴翠智能的客戶標的分為中B和小B,其中小B客戶主要從事於製作電磁閥、水泵、水肥一體機、風機和捲簾機等24類、1300多種應用於農業的電控設備,基本覆蓋全農業產業鏈。滴翠智能將其核心產品Lora網關和模組銷售給小B客戶,這樣傳統的機器就轉變成了智慧機器。除此之外,滴翠智能還將給小B客戶定製一套與其自身匹配性極強的App 或 PC應用軟體,形成從軟體到硬體的整體化服務。
滴翠智能網關 圖源:受訪者
安浚告訴我們,中B客戶一般會購買已經組裝好的IoT 產品,如智慧水肥一體機、風機等,然後組裝成一整套類似於智慧大棚的現代農業設施。針對中B客戶,滴翠智能除了提供應用軟體外,還要開發一整套AI農業資料庫供其使用。從目前數據來看,上述兩種商業模式為滴翠智能帶來的營收各占50%左右。35鬥了解到,現階段滴翠智能的產品和服務已基本覆蓋全國,同時還出口到了中東、韓國、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地,業務範圍廣闊。
三、數字革命背景下,各方需團結力量推動產業革命
現階段我國農業的自動化程度非常匱乏,需要通過數字化革命將機器化、自動化、科技化同步地疊加到農村中去,讓現代科技賦能農村的農業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
安浚表示數字革命首先會給農村農業帶來使用工具的升級,將其從傳統工具逐漸轉變為數字化工具,將數字農業概念實現產業落地。
其次數字化革命對新生代農民的種植知識庫也進行了升級,之前種植作物大多數依靠前輩傳授的經驗。但現在通過數字化,新生代農民可以背靠大數據,從現有的軟體庫中下載該作物的跟蹤方式,具體實操可以讓前文所提及的電控設備執行,真正做到自動化生產。這對於退役軍人、大學畢業生等投身於鄉村振興工作,建設我國農村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再次,大廠都紛紛投身於農業行業,助力鄉村振興,這不乏政策性因素。但究其根本是因為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紅利,這可以從根本上讓中國實現小康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
面對多輪疫情的侵襲,安浚表示這既是一場挑戰又是一個機遇。面對疫情大環境下農業智能革命的到來,他認為應該關心兩個問題。首先是認知的變革,要對整個傳統市場進行先進技術和認知的變革教育,讓他們從內心真正認可科技才是農業的未來之路。其次是從事農業科技服務或深耕於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企業,它們需要做真正含有高科技的產品,需要區別於傳統的APP按鈕點擊,決策依舊是人為下達的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為客戶端提供「真智能」的決策服務。對於滴翠智能來說,未來最重要的事情有三點:一是加速不同種類、不同地區植物模型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加大對客戶「真智能」認知的普及力度;三是建立並完善植物從種植到收穫的完整資料庫。
圖源:受訪者
滴翠智能從成立至今已融資超過4000萬人民幣,當談及對滴翠智能的願景,安浚希望滴翠智能可以為全球的數字農業提供核心的科技服務,讓傳統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面朝電腦背靠大數據進行高效且低成本的農業生產活動。
在採訪的最後,安浚表示:「在數字的世界,沒有競爭對手,所有人都是朋友,1+1永遠大於2。」 技術的本質源於組合,滴翠智能所有原始碼開源開放,希望能將單一縱深領域的深耕技術更多地服務於眾多數字農業企業。在農業浪潮之下,農業公司、投資機構、媒體、政府機關等各方面力量應該團結一致,加速智慧農業發展,儘快在若干年內完成我國農業第四次的產業變革,使得全中國整體生活水平提高,真正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