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止步:賣不動的手機,「造不出」的車

2023-03-25     燃財經

原標題:小米止步:賣不動的手機,「造不出」的車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呂敬之

編輯 | 曹 楊

曾經一路狂飆的小米越來越慢了。

2023年3月24日,小米集團(01810.HK,以下簡稱「小米」)交出了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財務成績單。

2022年,小米實現總收入2800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標註則同),同比下滑14.7%;年內利潤25億元,同比下滑87%;經調整凈利潤85億元,同比下滑61.4%

從具體業務收入來看,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2022年實現1672億元收入,同比下滑19.96%;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實現798億元收入,同比下滑6.1%;網際網路服務業務實現283億元收入,同比增長0.4%。

財報發布前(3月24日),小米港股報收12.44港元/股,總市值3119億港元。

圖/小米股價走勢

來源/老虎證券 燃次元截圖

對於業界較為關注的造車業務,小米沒有分享太多,但提到,「2022年小米對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所投入的費用為31億元。全年研發支出達160億元,5年研發復合增長率達到38.4%。研發人員占比進一步擴大至占員工總數的近50%。」

單從這份成績單來看,小米的2022年似乎過得並不順利。

以智慧型手機為「大本營」的小米,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低靡的環境下受到了挑戰。在此之上,小米手機還需要解決庫存積壓的問題。但與此同時,以清庫存為「核心任務「的小米,又必須面對手機毛利率降低的盈利難題。一套」連鎖反應「下,如何擺脫困境成為了難解之謎。

當然,在主營業務開始同比下降時,小米也在積極尋找創新業務,造車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這個業務的故事,並不像最初預期的那樣好講,也似乎並不被外界看好。而自宣布造車以來,小米持續走低的股價或許就是證明之一。

如今,留給小米汽車量產的時間不過一年,小米要解決的,除了「按時交卷」之外,或許還需化解造車的只出不入帶來的盈利失衡。

只不過,無論是想要擺脫主營業務的困境,還是順利實現量產,對小米來說,都並非易事。

01

賣不動的手機

小米手機的階段性高光時期,暫時告一段落了。

經歷了2019年短暫的低迷過後,2020、2021年小米手機業務的收入連續實現了25%和37%的同比增幅。但是到了2022年,手機業務已經出現了19.96%的同比負增長。

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燃次元製圖

從季度數據中不難看出,手機業務增收的拐點發生在2021年第三季度。

當季,小米手機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速,從前兩個季度70-85%的高速水平一下子滑落到4%,且環比發生了19%的下降。即使在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業務的同比增幅微微回調至18%,但增幅已大不如前。

到了2022年,小米手機營收更是連續4個季度發生同比下降,降幅在11-28%區間。

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燃次元製圖

但小米在此之前或許沒有預料到這一結果。或者說,2021年前兩個季度的好成績,讓小米過於樂觀地預估了未來的市場。

這一點,從小米手機存貨數據中就能略見一二:2021年前三個季度,小米增加了大量的原材料,這幾個季度小米原材料的期末價值都超過了200億元。而這個決策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對小米的影響延續至今。

圖片來源/長橋海豚投研 燃次元截圖

從存貨結構趨勢的變化中可以看出,2022年第一季度開始,小米的原材料相較於2021年呈現環比下降趨勢,而製成品呈現環比上升。這一變化從側面說明,小米在將2021年前三季度堆積的原材料逐漸轉化。

但是,由於手機業務呈下滑趨勢,小米的庫存周轉速度也在跟著降低——單季庫存周轉天數從2021年第一季度的65.45天上升到2022年第四季度的85.06天。簡單來說,小米賣完手中存貨的時間,是之前的1.3倍

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燃次元計算製圖

庫存積壓的壓力下,促銷就是最好的辦法。小米也在財報中說明,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參與到了618促銷活動中;而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小米也陸續為了清庫存而加速在海外市場的促銷活動。

促銷力度加大,手機的盈利能力自然會下降。

從2021年第一季度至今,小米手機毛利率除在2021年第三季度呈現小幅上漲外,其它季度均成下降趨勢。且財報中,小米也提到,「智慧型手機業務毛利率從2021年度的11.9%下降至2022年度的9%主要是由於小米增強了清庫存力度,以及美元升值及存貨減值儲備增加所致。」

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燃次元計算製圖

對於庫存積壓的影響,小米也在此次財報會議中表示,2022年,清庫存是小米的一個重要任務。目前從2022年底的庫存數據來看,庫存問題正在得到緩解。

由此可見,儘管庫存壓力猶在,但長期來看,小米對消除庫存積壓的影響仍持樂觀態度。

02

故事難講

事實上,面臨銷量低靡、庫存難去問題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並不止小米一家。

從長橋海豚投研整體的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總出貨量就能夠看出來,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開始萎縮,而這與小米手機業務發生拐點的時間完全一致。

圖片來源/長橋海豚投研 燃次元截圖

艾媒諮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對此分析道,這主要由於消費者換機熱情的降低,以及純新增用戶同比的遞減。

張毅表示,五年前,智慧型手機用戶平均換機時間大約在18個月,而如今這個周期已經拉長到了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另一方面,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升高,從非智慧型手機換機到智慧型手機的純增量用戶也大大減少。

「不過,宏觀因素之外,小米的產品和銷售策略才是影響其手機銷量更深層次的原因。」海外投資經理科林分析道,目前小米手機的海外出貨量占總出貨量的75%左右,這就導致全球宏觀經濟環境、通貨膨脹等對小米的影響會更大。

「另外,在小米主打的海外市場之一的印度,小米更專注於1萬盧比(摺合120美元)以下的手機。可就目前市場來看,印度消費者願意為外觀更好、功能更豐富的手機買單。」科林表示,細分市場拿捏不夠準確,直接導致小米失去了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同時為了去庫存不得不打折促銷一些舊款機型,也造成了小米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

不難看出,不管宏觀還是微觀,現有的市場環境對小米似乎都不太友好,小米也不得不努力去講「故事」

持續發力高端機型是其一。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發布了售價2699元的小米12X以及售價4199元的小米12Pro。隨後的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拿到了「中國4000-6000元安卓手機市場」市場份額第一的成績。相應的,小米當季的手機平均售價也達到了1189元。

事實上,從2022年整體數據來看,小米智慧型手機平均1111元的售價,已經比2021年的1097.5元有所提升。但是,財報中小米也表示,清庫存的活動會對提升小米平均售價有所影響,因此在庫存影響完全消除前,小米高端化的成績還不能完全顯現。

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燃次元製圖

高端化之外,2021年9月,小米推出了專注女性用戶的手機系列小米Civi。

2022年,小米分別在4月和9月推出了Civi 1S和Civi 2。2月7日,「小米 Civi 2 Hello Kitty 潮流限定版」開啟預售。燃次元在進入小米官網Civi首頁後發現,「 Civi 2 Hello Kitty限量版」依舊為主推機型,而其主打女性市場的意圖也就更加顯而易見。

只不過在張毅看來,不論是高端化還是女性市場,對目前的小米來說似乎都是「杯水車薪」。

「高端手機有蘋果、三星和華為作為標杆,這些品牌對用戶心智的影響已經非常成熟,想要挑戰它們的難度非常高。而女性市場,OPPO和vivo布局更早,也更有主動權。因此,我個人不認為這兩個策略會幫助小米極大地提升手機銷量。」張毅解釋。

智慧型手機之外,小米其他業務的收入表現似乎也沒有很驚艷。包含智能家居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實現789億元收入,同比下滑6.1%;網際網路服務業務實現283億元收入,雖實現同比增長,但增幅僅0.4%。

短期來說,不論是智能家居還是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為小米帶來極大業績增長的可能性也並不高。

畢竟,相較於智慧型手機,智能家居的用戶規模更小,且購買頻次更低,在市場已經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除非小米能在產品上做出巨大創新,不然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很難被刺激。

而對於網際網路服務業務來說,其本身就是建立在小米硬體用戶流量基礎之上的。但在安卓手機市場中,手機廠商並不像蘋果一樣具有較大的話語權。

03

「造不出」的車

也許正因為幾項主營業務都較難有進一步突破,小米才將創新的眼光放到造車上。只不過,這個足足講了2年的「新故事」,或許能帶小米「起飛」,但也有可能將小米「拖垮」。

雷軍曾多次表示,小米造車的計劃是2024年推出第一款車型。在最新財報中,小米仍提到,「小米汽車繼續保持2024年上半年量產目標。」

只是2年過去了,那些被公認為小米造車繞不開的挑戰,至今還在。

首先,小米如何及時搞定造車資質?如果通過收購等方式,這其中的費用對整體集團盈利能力會產生什麼樣的長尾的影響?其次,小米如何消除後入局者的劣勢?比如,怎麼定價

目前,新能源車市場的價位區間基本可以分為10萬元以下的低價區間、10-20萬元的中低價區間、20-30萬元的中端價格區間,以及30萬元之上的高端價格區間。

從盈利角度來說,除非形成較大的量產規模,不然10萬元之下的市場很難盈利。而10-20萬元的純電車型的盈利性也非常「尷尬」。

車fans曾經在直播中分析道,「這個價格區間市場用戶是極其看中性價比,通常會需要500-600km的續航能力,而這所產生的僅電池成本就可能占據售價的40%。因此,這個區間的市場很少有標杆性的純電車型。當然,如果特斯拉通過進一步成本控制將價格下探到這個區間就另當別論。」

而如果要定價在20-30萬元或者30萬元之上,小米的車要對標的就是特斯拉、極氪、「蔚小理」等新能源車品牌。

然而,在這個最「卷」的賽道上,小米拿什麼競爭?

對此,在2022年全年業績媒體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就「能源汽車的價格戰有明顯加劇,這對小米汽車開發的進度和定價目標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中表示,「新能源汽車關於價格戰的問題,一個是今天的進度,跟原來的預期是吻合的,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至於說市場的競爭情況,因為我們離上市還有一段時間,所以,我們會根據市場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但就目前來看,不管是品牌還是實力,小米麵臨的壓力都不容小覷。

品牌上,憑藉「性價比」出身的小米,難走華為的「套路」。而論實力,不管是和理想比細分市場,和蔚來比服務,和極氪比性能,還是和小鵬比智能化,似乎都勝算不大?

對此,易觀分析汽車出行行業中心分析師王珂直言,「在我看來,並沒有看到小米汽車核心競爭力在哪裡。目前新能源汽車已經是一片紅海,傳統品牌、新勢力都『卷』在一起。如果要說小米有什麼取勝的要素,自動駕駛可能是一項。但在這上面先行一步的百度和小鵬,也已經商業化一段時間,小米想要後發制人,依舊是個挑戰。」

像王珂一樣琢磨不透小米造車核心競爭力的投資者也許大有人在,畢竟自2021年3月30日小米宣布造車以來,其股價已經從25.75港元/股跌至如今(3月24日)的12.44港元/股,市值跌超51%。

但是,比起還未發生的潛在競爭問題,小米造車更嚴肅的問題或許是已經投入的「沉沒成本」

2022年四個季度,小米當期凈利潤分別為-5億元、13.65億元、-14.7億元和31.4億元,其中小米汽車相關費用分別為4.25億元、6.11億元、8.29億元和12億元。拋出這部分的影響,小米當期的凈利潤(凈虧損)可以增加(縮窄)85%、45%、56%和38%。

對此,科林表示,「沒有實現量產前,造車方面的投入對公司整體的影響基本都是負向拖拽,擴廠造車本身又涉及到資本的折舊和費用的均攤。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小米汽車上市、形成一定規模前,小米的市值會持續承壓。

但可怕的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對造車的投入與同行還是有一定差距。將2022年小米汽車四個季度的研發費用等投入,與同期一梯隊「蔚小理」的研發費用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小米的投入仍處於落後水平。或許這也從側面說明,想做出更好的車,小米就要投更多的錢。

數據來源/小米、蔚來、理想、小鵬財報 燃次元製圖

而這樣只出不入的情況要一直延續到明年小米汽車上市,這段時間小米要如何保證其整體盈利性?投資者又是否對小米造車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在手機業務不景氣的當下,造車是會成就小米還是「拖垮」小米,還需靜待分曉。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科林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7078243ccc7cb38089fc8f70152fc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