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A股第一城,長沙如何贏商?

2023-11-23     智能相對論

原標題:中部A股第一城,長沙如何贏商?

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范柔絲

長沙的馬路,都很有故事。

一條解放西路,是全國人民都爭相打卡的娛樂地標;一條太平街,既承載了歷史的厚重又演繹著現代的鮮活......

但如果來到河西的桐梓坡路,風景會變得截然不同。

沿著桐梓坡路向西行,會驚訝於這條路上竟然聚集著包括中聯重科、長纜科技、九芝堂、方正證券在內,橫跨了高新軟體、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數十家上市企業。

如果說「長」出了數十家上市企業的桐梓坡路,呈現的是主幹道的「產業風景」,那麼在長沙經開區,還有一條不足千米的紅光路,聽起來「籍籍無名」但風景也甚為厚重——全國每三輛新車中,至少有一輛車的電機,就來自位於紅光路上的索恩格。

紅光路的故事,還不止於此。

作為世界級的「智造大佬」,索恩格2019年繼續在紅光路落戶的索恩格新能源汽車技術全球研發中心和索恩格工業園二期項目,如今已經平地起高樓,為這條只有幾百米的馬路,再增分量。

11月13日,索恩格電動系統全球新能源項目投產暨研發中心啟用儀式,又在長沙經開區舉行。這一項目,不僅是索恩格中國公司的電動研發測試中心,更是索恩格集團全球電動系統及產品的技術研發中心、試製中心和性能測試中心。

不僅能吸引全國人民打卡,更能引得全世界企業來「扎堆」,並頻頻追加投資,長沙是怎麼做到的?

落戶長沙,企業看什麼?

「長沙,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網友的心聲,也是企業的心聲。長沙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企業願意紮根並深耕的發展要地。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在長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超過170家,全市經營主體總量達171.4萬戶。其中,新設企業24.4萬,同比增長22.1%;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00家以上;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4家;上市公司總數已近90家,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另有過會待發企業3家、在審企業5家、輔導備案企業31家,上市後備資源充實。

作為中部內陸城市,長沙沒有通江達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但從長沙日益增長的經營主體與上市企業來看,長沙的地理區位,並不能阻擋他們相繼奔赴的腳步。

長沙「引鳳棲梧」的稟賦條件究竟是什麼?

在索恩格加碼投資30億將研發主力軍布局長沙時,索恩格汽車部件(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孫國忠,道明了長沙對企業的關鍵引力點: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潛力,及長沙優質務實的營商環境。

近年來,長沙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圍繞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目標,以產業鏈為抓手,一手鞏固傳統優勢產業,一手培育新興產業搶占先機,大力推動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建設,形成了工程機械、食品煙草、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儲能材料等六大千億級製造業產業集群,榮登「全國先進位造業百強市」第8位。

硬核的產業發展勢能,是吸引企業紛至沓來的「硬實力」。但,企業願意來之後的「留得下」「生得好」「長得大」也同樣重要。這則要靠營商環境「軟實力」出的招。

就比如索恩格在建的研發測試中心大樓,走的是長沙經濟技術開發集團公司代建、企業租賃的模式。同時,建築面積超過13000平方米的索恩格電動系統全球新能源項目研發中心,也是由長沙經開區為索恩格量身定製的代建項目。

這樣一來,索恩格的資金壓力就能得到大大減輕,可以輕裝上陣,將資金全部用於新能源產品研發和設備投資,再享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帶來的發展新機遇。

就比如,索恩格電動系統全球新能源項目的啟動,於長沙來說,進一步提升了長沙汽車產業本地配套率,助力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但同時,作為世界智造大佬,索恩格能再次選擇將這一新項目落戶長沙,看中的不僅是長沙開啟的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的時代機遇,更是多年投資長沙後,對長沙能主動為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做好全方位、全天候、全鏈條服務的務實能力的認可。

湘江新區三諾生物,從一個不到50平方米的實驗室里走出來,用短短十年成長為全球第四大血糖儀企業,並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更能詮釋長沙潤物細無聲的營商環境「軟實力」。

三諾生物創始人李少波回憶起「成長史」,仍會感激於成長於長沙不僅可以低成本入孵,還能得到一條龍服務、全周期精準賦能,讓三諾生物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最終,李少波「讓中國的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擁有自己的血糖儀」的美好願望照進現實。

像索恩格、三諾生物在長沙的成長故事,過去現在與未來,每天都會有各種不同賽道、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在演繹。

長沙市商務局有一組數據顯示,單是今年前9個月,長沙已新引進重大項目86個,總投資1636億元;其中新引進「三類500強」企業投資項目36個,總投資734.62億元。不少企業,將分別在長沙設立新總部、區域研發中心、區域製造中心等。

反映在城市整體的經濟增長上則是:2022年長沙民營經濟增加值達9055.32億元,占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的26.7%,占全市GDP的68.6%。

為了感激成長起來的企業對長沙經濟增長的「反哺」,2023年第三屆長沙「企業家日」活動中,長沙發布了民企研發投入增量10強、湘商回歸標誌性項目10強、湘商回歸突出貢獻商會榜單,以此肯定企業家付出的心血與智慧,感激企業家做出的貢獻。

除此之外,長沙還步履不停地跨出全球「經貿合作」的步伐。1月2日至11日,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率代表團,赴柬埔寨、菲律賓、日本3個國家13座城市展開友好訪問,開展海外推介,見證項目簽約,看望湘商代表,爭取更多戰略項目、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布局長沙,在不斷夯實長沙研發實力、厚植產業土壤的同時,將屬於長沙的「時代之風」吹向更多企業,也為已經落戶長沙的企業擴充全球朋友圈。

培育產業生態、降低企業成本、提高辦事效率、解決融資問題、營造辦事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擴容企業朋友圈……長沙「步履不停」,企業「步步高升」,合力譜寫長沙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務實才能「贏商」

招商引資東奔西跑,不如把營商環境搞好。

在長沙,優化營商環境是「一把手」工程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所以,營商環境一直都是長沙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2022年,長沙在「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排名全國第六,連續三年中西部第一。同時獲評全國十佳外商投資最滿意城市、全國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主辦的「2023企業家幸福感營商對話暨製造業立市蘇州論壇」上,長沙獲評2023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

營商環境「金字招牌」永遠閃亮,是長沙勤擦拭、敢創新的結果。作為入選2022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的長沙,深諳以營商環境之「優」 ,促市場主體之「活」的「贏商」之道,形成了一套緊抓服務優化、人才引進兩大關鍵要素的「組合拳」,並隨著企業需要不斷疊代更新,強化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招數並不新奇,也很容易淪為「雷聲大雨點小」的「花招」。只是,務實的長沙,招招都落在了實處。

營商環境不是主觀意念,是可感知的客觀存在。在長沙,服務優化給予企業最基本的感知就是「閉環服務全鏈條、暢通服務全天候、推廣服務全周期」。

就比如,湘江鯤鵬項目落地過程中,湖南湘江鯤鵬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總監彭立軍就表示:「1天完成工商註冊、10天完成土地審批轉讓、120天完成廠房建設、產線安裝到產品下線只有20天。」

不僅如此,長沙在2022年出台《全市千名幹部聯千企「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方案》之後,今年出台《2023年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方案》又部署安排「營商環境領跑行動」,在連續2年開展企業服務專員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啟動「萬名幹部進萬企」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季活動,為市場主體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務。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長沙市共派駐企業服務專員4276人,聯繫企業12148家,收集解決各類問題2900多個。

在「保姆式」的服務之外,長沙在企業最需要的人才關鍵要素上,更是頻出政策,並不吝真金白銀吸引年輕人回「湘」安居樂業。

在長沙實施「人才新政22條」、升級版45條加大人才吸引力度的基礎上,CSDN聯手萬興科技也有底氣發起引才入湘大行動,打出「拿一線城市工資,住長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軟體事業」的引才口號;藍思科技也提出「在湖南工作,拿沿海工資」,大力吸納沿海人才......

人才與創新緊密相關。為保護企業創新成果,長沙成立「保護智慧財產權駐企業工作站」,建設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以此激發和保障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比如,長沙經開區成立「自貿區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實現集商標、專利流程、專利預審、維權援助等37項業務於一體。

正因為長沙優化營商環境的動作能招招落在實處解企業之所需,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吸引企業落戶長沙,也激勵他們加大了投資長沙的力度。

比如,已經落戶望城經開區的深圳市桑特液壓技術有限公司,最初看好長沙良好的產業發展前景,想租一個倉庫試試水,但卻因為望城經開區無微不至的服務,堅定了其深耕長沙的決定,並投資3億元自建了一個生產基地。

作為「湘商回歸」代表的萬興科技,從最初在長沙建運營中心,到如今投資超2.5億全力打造全球運營中心,投資的天平一步步傾向於長沙,就是在於產業基礎與營商環境的發展紅利。

營商環境是一把尺子,既能衡量一座城市的野心,也能檢驗一座城市的實力。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立足中部,放眼全球,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闖出了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長沙,無疑是野心與實力兼具的城市。

包容開放、與時偕行,在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時代新機遇下,長沙還有無限可能,而深耕長沙的企業,也將為長沙描繪出更加生動多姿的高質量發展畫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6e614a2f5c956fda001205b41de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