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004人以「破三」的成績完成北京馬拉松,這個大眾路跑賽季也逐漸進入高潮。提速,成為今年路跑的一個關鍵詞,但如何提速是一門大學問。
撞牆,是跑者提速或者跑出佳績的敵人之一。所謂的撞牆,通常發生在30公里左右,跑者的腿筋或其他肌肉突然緊繃,能量驟降,感到極度疲憊,感覺就像被前方一堵無形的牆擋著,難以發力前行。
撞牆的出現通常是因為在長時間的運動後,肝臟和肌肉中的糖原儲備耗盡。跑者在持續運動中,體內的糖原提供燃料,當它耗盡時,通常伴隨著肌肉痙攣、胃腸不適或精神混亂。撞牆出現後,身體的大多數系統會逐漸進入「關閉」狀態,在運動醫學界,有一種猜測是當糖原儲備變低時,大腦會發出「關閉身體功能」的信號,試圖自救。
那麼,如何避免撞牆呢?糖原來自我們的飲食,所以避免撞牆的方法也可以靠著一張嘴。近日,美國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就邀請運動專家給出了賽前飲食和賽中補給的五大原則,幫助跑者們合理避開撞牆的困擾。
原則一:賽前優化營養攝入
跑者的日常飲食應該包括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約占大多數跑者每日攝入卡路里的60%。碳水化合物包括所有的蔬菜、水果、豆類、麵包、意面、米飯、穀物,甚至是乳製品。如今,在飲食中剔除小麥和加工食品成了一種趨勢,不過,為了避免在訓練和比賽中出現能量不足的問題,跑者需要確保自己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
在比賽的前四天,跑者需要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增加到飲食的70%到90%,這樣可以確保為比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種飲食習慣可以在平常的訓練中逐漸適應,特別是訓練之後,肌肉細胞通常會以比平常更快的速度吸收營養,這就像乾燥的海綿快速吸水一樣。正因如此,跑步後20分鐘到30分鐘的進食顯得尤為重要。而45分鐘後,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吸收率就會減緩。
按照這樣的吸收情況,跑者可以養成習慣,隨身攜帶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零食,以便在每次跑步後食用或飲用。長此以往,身體肌肉適應了這樣的運動狀態,比賽中就會降低撞牆的機率。
原則二:賽前適當減少訓練量
想要避免撞牆,賽前逐步減少訓練量至關重要。這裡所謂的減量是在馬拉松前最後兩到四周內減少每周的里程數。
減量的目的是將身體的疲勞程度最小化,而非進一步獲得生理收益。研究表明,適當減少訓練量可以讓肌肉糖原儲備在賽前恢復到峰值水平。此外,肌肉和結締組織可以得到恢復和加強,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會顯著改善。
根據《Runner’s World》的報道,一項權威研究顯示,合理減量的參賽者,他們的馬拉松表現平均提高了3%,換句話說,也就是可以提速5到10分鐘不等。
原則三:賽中補給要聰明,防止脫水
早餐是提供能量必不可少的一頓,對於參加馬拉松的跑者更是如此。要知道,由於身體在夜間仍在工作並消耗能量,身體的糖原水平會有所下降,所以跑者在醒來後的「糖原油箱」並不是滿的。
但參賽前的早餐不能吃得太晚,跑者要在賽前三到四個小時進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型和比賽里程,適當攝入200到350卡路里。
至於早餐應該吃什麼,這個答案就因人而異,跑者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試驗以找到最適合在早晨攝入的食物,不過一些常規的早餐搭配可以是麵包配花生醬、水和運動飲料。
除了早餐,如果參賽時間超過一小時,賽中的補給也非常重要。按照專家的建議,跑者要確保每小時攝入大約30到60克的碳水化合物,這些補給可以來自於運動凝膠或者能量棒。此外,跑者也需要運動飲料和電解質補充食物攝入,因為維持細胞之間的滲透壓以防止脫水對於避免撞牆很重要。
按照運動醫學專家的說法,即使是非常低水平的脫水也會大大增加撞牆的風險,因為它減慢了腸胃排空,這意味著營養物質不會進入血液。換句話說,就算是每10分鐘喝一小口水,跑者都能夠從中受益。
原則四:關注自己的腸胃系統
在比賽日,跑者的腸胃系統會為運動讓步而受到衝擊。首先,賽前焦慮會因為身體正準備跑步而減少一些流向腸道的血液。其次,跑步時,血液從腸道轉移,併流向運動中的肌肉,為它們提供急需的營養物質和氧氣,這使身體的消化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攝入水、運動飲料和一些營養物進入腸道,可以迫使它保持血液流動,使其保持暢通和運作。
此外,儘早開始比賽的補給。教練們建議,跑者想採取較少量的營養補給來避免腸胃不適是合理的比賽策略,但如果較早開始補給就要考慮更頻繁地攝入,這樣才能夠保證腸道系統的工作。
原則五:調整自己的內心狀態
在跑步時,跑者需要留意自己的內心狀態,因為心理疲勞會加深對肌肉疲勞的感知。
一旦大腦認為事情進展不順利,它就開始關閉所有系統。跑者可以隨身攜帶一些小零食、尋找賽道上的鼓勵標誌,或聽你喜歡的音樂,以擺脫低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