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解讀(1)丨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2023-12-22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解讀(1)丨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麗娟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了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了2024年「三農」工作。會議對明年「三農」工作有哪些新提法和新部署?明年保障糧食安全重點是什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怎麼干?探索「千萬工程」有何重要意義?

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

「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抓好『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從今年會議的總基調可以看出,更多措施重在針對目前糧食安全生產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補短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韓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她看來,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會議作出的一些新部署值得關注。一是「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耕地的面積是有限的,大幅度地擴增耕地面積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因此,在穩定現有耕地面積的基礎上,明年保證糧食安全要把著力點放在增單產。

二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在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加大了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和管護力度,指出了下一年的工作重點是在保耕地數量的同時要著力提升耕地的質量。此外,會議還對提升水利灌溉條件和農業的防災減災能力提出了要求,這對於推進高標準農田,尤其是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東北高標準農田建設非常重要,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

三是會議提出了「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我國的糧食版圖中,有13個主產區、7個主銷區和11個產銷平衡區。過去更多強調的是健全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但事實上我國的產糧大省多數是財政「窮省」,而多數經濟大省是主銷省,是糧食凈調入的地方,如何探索這種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讓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能夠統籌平衡,是明年工作的重點和著力點。

此次會議提出的「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受到了受訪者的關注。

「推動傳統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轉變,不僅關注到了數量安全,而且關注到了質量安全。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能夠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婧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大農業觀進一步擴大了農業的涵蓋範疇,將傳統意義上種植養殖的農業,擴展到農業全產業鏈,實現縱向衍生。「同時,大農業觀也需要從橫向上對傳統農業產業展開衍生,農業不僅僅包括種植養殖業,也包括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諸多體現農業多功能性的新產業和新業態。」何婧說。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會議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在韓楊看來,這是明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如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會議提出了「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是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農民要靠產業發展獲得經營性收入。」韓楊認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更強調加大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這裡的核心技術不僅是糧食生產,而且是整個鄉村產業的發展。

在她看來,會議提出的「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是落實「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的有力支撐。「要想提高單產、推動種業振興,需要通過機制建設來推動,而平台建設便是其中重要的機制建設。」

在鄉村建設方面,會議也提出了多項要求和舉措。比如針對近年來部分地區鄉村人口的減少、鄉村人口跨省域和城市之間的流動增大等人口變化的趨勢,提出「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

「這種人口變化的演變趨勢,每個地方的不確定性都比較大,需要提前應對這些變化趨勢來優化布局,解決鄉村怎麼建設,公共服務配置成什麼樣的水平等問題。」韓楊說。

在姜楠看來,當前正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這就要求2024年要廣泛彙集各方力量,以「釘釘子」精神將黨中央「三農」工作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探索「千萬工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

「20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深入實施『千萬工程』,探索出一條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路徑,造就了千萬美麗鄉村,造福了千萬農民群眾,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姜楠認為。

在姜楠看來,「千萬工程」的探索,蘊含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精髓要義,「千萬工程」堅持人民至上,順應城鄉居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城鄉一盤棋」理念推進城鄉融合,走出了建設新農村與推動城鎮化矛盾的誤區,也改寫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有鄉無、城多鄉少、城高鄉低的」二元對立格局,為我國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借鑑。

何婧認為,「千萬工程」從系統性的角度出發,注重發展與環境的多目標平衡,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同時重視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鍥而不捨、久久為功,20年圍繞一個目標,分階段接續開展,是農村發展理念變革、發展方式轉換的生動體現和偉大實踐。」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7)丨壓力仍在趨勢向好穩就業需多策齊發

解讀丨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熱點丨2024年房地產市場有望進一步改善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